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人類有接近三分之二的比例被圍牆所困 l《傻瓜的圍牆》

第182天讀後感, 我們認為跟外國人之間的隔閡,可能是語言,國籍或生長背景,但其實並不是,而是「文化」,而文化正正影響每個人大腦的運作方式及思考方式,因此作者「養老孟司」稱之為傻瓜的圍牆,作者用生活的例子一一解釋給我們知道為什麼人類總是被圍牆所困著,更稱大部分人為「傻瓜」。

2022年5月16日
今天閱讀的書籍是《傻瓜的圍牆》, 作者是一位東大名譽教授、腦科學家, 這本書的主要是說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隔閡, 主要是來自於大腦中的那個「傻瓜」的圍牆。

作者對於圍牆的定義是:
「圍牆內的人只會看見自己想看的,久而久之,甚至不知道牆外還別有世界。」

作者用自己的教學工作經驗舉例說, 他發現女學生跟男學生在上課時, 對於分娩紀錄片的感受可以完全不同, 女生的會認為自己學到更多的相關的細節及事情,而男生認為這樣片段在中學時期都已經看過, 並沒有特別感受。

這是因為人類會對於是否跟自身有關聯的事情,作出判斷而從中屏蔽外界, 所以就得出以上的結果, 女學生認為自己可能會經歷分娩,所以從影片中「學到很多」,而男學生卻只是說「這我早就知道了」。

進一步而言, 男學生是否真的「知道」或「懂」, 作者認為並不是的。因為當我們以「早就知道」的態度去面對事情, 總是會忽略許多重要細節, 例如: 男學生是否真的理解女生在分娩時的痛楚? 當我們沒親身經歷,或是在手術房室裡看孕婦分娩,真的認為自己「懂得」這個痛楚嗎?有些事情我們如果一直都以「早知道」「懂了」的心態去面對, 只會失去很多不同的細節。

正如《僧人心態》一書所說道場的一項訓練: 「 每天走著同一條路, 目的就是從日常走過的路找出「特別」之處, 比如說特別色彩的石頭等等, 發現平常一直存在卻我們沒有留意的事和物。」
就像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及情節, 當一套好看的電影, 比如: pixer的《可可夜總會》, 小朋友看的時候, 會認為很有趣, 很歡樂, 但家長看的時候卻認為一時很傷心又一時很感動, 所以當我在電影院看這套動畫的時候, 剛好身邊的小朋友一直問:「媽媽你為什麼哭了?」 ;在周星馳所演的西遊記之仙履奇緣,當我們人長大了,所看的觀點也會不同。

因此, 在《傻瓜的圍牆》的作者稱「聽了就會懂」是天大謊言, 我們要用不同的角度, 反證, 觀察等等去嘗試理解, 更表明人類永遠都不會真的「懂」任何事, 因為我們每一天也有3分之1時間是用來睡眠(睡眠的時候當然會處於不懂的狀況), 甚至有20%或以上的已知事情是「不懂」, 所以人生絕對是處於一個「不懂」的狀態, 正是因為「不懂」所以才要保持一個學習的心, 不要成為圍牆裡的傻瓜。

作者在其後很多的篇章也用不同的角度,比如族群對立,大國對立,宗教對立等等去解構到底人類為何大多數也是「傻瓜」,當中跟書藉《人類大歷史》的觀點也十分相近,比如人類歷史普遍由多神教,變為一神教,使人與人之間變得對立,而對立帶來一元化觀點,再而使我們成為「傻瓜」。

因此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為「學習」並不是為了吸收資訊及知識,「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懂得如何去思考,這樣就能夠盡量達到「多元」,會更有利於決策的品質,更客觀地處事,但讀者要清楚「學習」這一條路是無止境的,正如我們爬上一個又一個的高峰就是為了看更遠更高的視野,正所謂作者所說的「任重道遠的人生  」。

Credit: 《傻瓜的圍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