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裏的人
墻裏的人

進擊的巨人,艾爾迪亞帝國人

卢克文接了“咪蒙”的衣钵

你看,卢克文刷屏的热文《香港问题与世界真相》再一次证明了:

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能够在350多万个活跃公众号中杀出一条血路,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成为拥有超过150万粉丝的公号,能力之强大,让我等同样以码字为生的人颇为汗颜。

卢克文工作室logo

毕竟,文字的力量取决于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从这一点上来说,卢克文做到了。

只是,文章的观点,尤其是一些彻底完全的否定性评价,我并不认同,而有朋友对卢克文的评价更显毒辣:

卢克文就是时评界的咪蒙。

如果说咪蒙挑动的是大众对于日常生活的情绪,那么卢克文挑动的,则是大众对于politics议题的情绪。

贩卖日常生活的焦虑与危机,背后的价值观是物质与金钱,而挑动人们对于politics的盲从与过分热情,背后的价值观是思想和信念。但二者不同之处在于,金钱具有万人共通的价值,但是信念的价值则仅限定于本人才有用。

如此说来,我觉得卢克文的危险性比咪蒙更甚。

在获得第一个十万+之后,卢克文如是叙述自己开始自媒体写作的机缘:

2018年9月份开始,我闲得无聊,在朋友圈点评国际政治,因为中东特别乱,就难免说到土耳其,更难免对埃尔多安、特朗普、普京等许多人物事件进行分析和推理,结果后面自己也着了迷,玩得入巷,朋友圈也不发别的内容了,以点评国际政治为主.......经过亲友们一轮怂恿,我就厚着脸皮下海了,写了第一篇公众号《为什么欧美要狙击华为》。

其实,点评国际大事是很多人闲极无聊会做的事情。如果你曾经有乘坐长途卧铺火车的经历,就会发现,伴随着无聊的旅途,每一节车厢总会有几个就着啤酒花生米的中年人,倚着车窗,侃侃而谈,指点江山,好不痛快。

我觉得,自媒体卢克文其实就是十年前热衷于在卧铺车厢聊天侃大山的中年大叔。

只不过,火车上的聊天只是萍水相逢,到站下车后,谁也不会再和谁联系。而在自媒体上,则又是另一番景象。

具有相同观点和看法的人,会因之相聚,具备个体所不具备的力量。而与之相反的意见,则会被视为谬误,报之以谩骂、攻击。

所以卢克文火了,人们纷纷转发点赞,认为文章提到的信息和观点,让他醍醐灌顶,看清了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的邪恶用心和“真相”。

卢克文对世界真相的描述,是这样的:

东欧大量女性被人贩卖到西方世界的地下妓院,还有个东欧国家的公司专门拍摄虐待、强奸、杀害年轻女性的地下电影,是血淋淋的真实杀人,卖给西欧和美国人取乐。

2005年,拥有双学士学历的娜佳只能去做妓女维生,做到2015年年老色衰,生意萧条,被迫将家里的传家宝,列宁勋章、红旗勋章以及苏联英雄勋章拿出去卖掉。

已经有不少文章将卢克文这些例证一一驳斥,我就不再赘述了,大多数则被卢克文本人定义为蹭他热度的傻逼。

我只是想说,如果一篇漏洞百出的文章都能让你了解世界的真相, 那你过去的世界到底该有多混沌呢?

卢克文在热文的结尾说,世界的真相是残忍的,西方“民主自由”四个字的背后,站着的就是弱肉强食。

我认可前半句,真相的残酷不假,但我更担心,卢克文的读者们去相信那些胡乱拼凑的残酷真相,而失去了辨别真相的能力。

如果戴着“国家”“民族”这样的眼镜来看待周遭事物,就必然视野过窄,眼光也就会越来越短浅。

而在卢克文的文章中,处处都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非此即彼,非敌即友,非黑即白。

绝对的观点往往是错误的,但往往也是最能挑动人心的。

而所谓的流量,也大多来自于被煽动和挑拨的人心。


我们早该想到,一个咪蒙倒下去,千万个“咪蒙”还是会站起来,比如卢克文这样不小心就接了“咪蒙”衣钵的自媒体。

卢克文形象照

他们的成功之处在于,善于将复杂的问题解构,将通俗却不经推敲的观点输出给处于混沌而不辨方向的人们。

他们的成功,还真是应了奥威尔的《1984》中大洋国的宣传标语中的最后一句:

无知即力量。


原文写于2019-11-17

我是生活在墙内热爱写作的自由主义者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欢迎拍拍手。

我会慢慢把墙内的文章搬运过来,在这里重新开启我没有自我审查的写作。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