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展
學展

學展,政治工作者。台灣中壢人,是七年級也是90後,關注數位產業、台灣政治、媒體、兩岸議題。

媒體商業模式探討15——臺灣吧案例分析

(原文寫於2017年4月)

臺灣吧成立於2014年11月,以製作知識型動畫影片為主要產品,目前 Youtube 頻道訂閱人數45萬,Facebook粉絲頁人數23萬,在2014年9月(公司正式成立之前)發布第一支Youtube影片,觀看次數就破百萬。第一個系列產品的主題是歷史,後來的影片主題包括哲學、選舉、健康、客家文化、經濟學等。

臺灣吧整個團隊約20-30人,包含創意、品牌、行銷、經營等部門。製作內容由創意與品牌部門負責,創意部門負責研究知識、撰寫腳本、錄音與剪輯等工作,品牌部門則是根據腳本繪製動畫。

臺灣吧吸引人之處,除了內容的創新,還有形式的創新。臺灣吧在一上線就爆紅,不只是因為內容本身具有知識性、符合其TA的期待,還有「用動畫解釋知識」作為一種內容形式上的創新。直到2016年底之前,創意部門幾乎只有林辰一人,因此每一支產品的成敗也很倚賴其個人才華。

找各界意見領袖或網路媒體合作,擴大粉絲群,新增通路。與其他新成立的網路媒體相似,臺灣吧的第二個系列產品「哲學哲學雞蛋糕」,就找了哲學科普的作家/意見領袖朱家安合作,之後也與廣播主持人星期天、Youtuber 囧星人等人合作。2017年3月,系列節目「經濟吧」上線後,臺灣吧與網路女性媒體女人迷合作,在女人迷站上設立專欄,增加節目與品牌的曝光通路,意即臺灣吧也開始製作非影片類的內容副產品。

啟動「大抓周計畫」募資計畫,訴諸粉絲的參與及支持。2016年3月臺灣吧啟動「大抓周計畫」,希望能透過群眾募資的方式,獲取團隊營運的資源,目標是2018年之前完成50組系列影片,但直到現在僅募得4組的金額,且該網站已停止更新,成效未如預期。

營運模式多元,以打造IP為目標。臺灣吧主要的收入來源是透過打造虛擬角色IP,再販售角色IP的周邊商品;臺灣吧目前共有8個虛擬角色,但知名度較高的僅有「黑啤」與「藍地」,周邊商品包括帆布袋、馬克杯、T恤、時鐘、手機殼等;今年3月起,臺灣吧啟動「角色授權」,希望能擴大異業合作,增加虛擬角色的知名度。其他的收入來源包括:販售影片版權給其他媒體或通路,例如華航、公家機關、台北捷運等;接廣告製作的委託案,但這些內容不一定會發佈在臺灣吧的通路上;部分影片最後的彩蛋短片亦是廣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