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爱智慧
野兽爱智慧

阅读·实修·转化

文明的气氛|《野兽爱智慧》

撰文:陈寿文


今天重读《给胡萨克的公开信》,一字一字,念出声来。又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同时还联想到了相关的论述,比如罗洛·梅《爱与意志》,徐贲的《知识分子:我的思想和我们的行动》,崔卫平的《积极生活》,米奇尼克的《通往公民社会》乃至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等等。它们似乎在对话,在呼应,而我是它们的媒介。这种感觉真是令人兴奋莫名.9月24日萨义德离开三年了,10月5日哈维尔70岁了,10月14日阿伦特100岁。得写点文字,怀念他们一下。他们是“文明的气氛”的创造者和呵护者。

一个人越是彻底放弃任何全面转变的希望,放弃任何超越个人的目标和价值,或任何对一种“外在”方面发挥影响的机会,他的能量就转向阻力最小的方面,即“内在”。今天的人们一心一意想着他们的家庭和房子,他们在那儿们找到安息,忘掉世界的愚蠢和自由地体验他们的创造性才华。他们在自己的房子里布满各种用具和可爱的东西,他们试图改善他们的食宿,他们想为了使自己生活变得愉快,修建小别墅,照料自己的小汽车,将更多的兴趣放在食物、穿着和家庭舒适上。简言之,他们将兴趣转向他们私人生活的物质方面。

当权者欢迎和支持这种转向私人领域的能量的溢出。但这为什么?因为它刺激了经济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原因。另一方面,目前政治宣传的全部精神,都在平静而有系统地欢呼这种“内在化”倾向,将此当做世间人性满足最深刻最本质的东西。这非常清楚地表明为什么当权者真的欢迎这种能量的转换。他们在其中看到心理学的意义:从社会领域的一种逃脱。为了正确地将这种剩余能量分流——如果导向“外界”将或早或迟转为反对他们,反对他们顽固依恋的权力的特殊形式——他们毫不犹豫地将实际上是绝望的生活代用品描述成一种人类生活。为了平稳地操纵社会,社会的注意力被故意转向自身,即脱离对社会的关怀。通过将每一个人的注意力集中在他仅仅是消费品的兴趣上,是希望使他没有能力意识到在他精神上、政治上、道德上日益增长的被侵犯的程度。将他缩减成一个初级消费品社会的各种观念的简单容器,是打算将他变成复杂操纵的顺从的材料。他或许抱有一个愿望,希望实现某些作为一个人类成员所拥有的巨大的和前所未有的潜能,这种危险通过将其禁闭在他作为一个消费品发挥作用的可怜领域,臣服于一个中央调控的市场限制而被掐死在污泥中。

一种杂志是社会有机体的微量元素。通过它,社会能够意识到它自身。 权力对杂志粗暴的干涉,是对有机体内部进行的动力过程的一种打击,对所有它的许多功能平衡地相互作用的一种干扰。正像长期缺少一种维生素(在数量上仅仅是人类食物中可以忽视的一小部分)可能使一个人生病,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失去这个刊物对社会有机体影响远甚于粗粗的一瞥。

在一个文明的社会有层次的世界中,很容易说明知识、思想、创造的真正重要性并不限于它们为一个特殊的小圈子的人们所拥有,这些人首先地、直接地、几乎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管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总是有一个小圈子,尤其是在科学领域。但是正在被谈论的这种知识,通过不论多少中介和转换,最终可以深刻地影响社会,其最初的凝结和酝酿实际上仅仅由一个很小的和独立的圈子直接地和清晰地观察到。甚至接下来,这种行动继续存在于一般说来社会的知觉之外,但它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些难以察觉的知识火花从少数人的脑细胞中擦出,这些人的头脑仿佛特别适合那个有机体的自我意识,这闪光将突然照亮整个社会的道路,社会甚至没有意识到它是怎样到来的。但是这还不是事情的全部。因为甚至那些其他的无数知识的闪光,它们从来没有在社会前头照亮其道路,从整体上看也有其深刻的社会重要性,仅仅通过它们发生这个事实,它们或许已经投射光芒,在它们特殊的闪现中。它们实现了社会潜能的一个特定的领域——不仅是它的创造力量,或简单地说就是它的自由;它们也帮助和维护了一种文明的气氛。没有这种气氛,便没有更亮的闪光的东西出现。

2006年9月20日于北京

哈卫特 说: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因肺结核病而逝世。

1908年,鲁迅写了篇文章叫《破恶声论》。在这篇文章中,他说现在有两种“恶声”,一种说你现在要成为“世界人”,用现在的话说,都全球化了,还谈什么文化、民族或者其他的东西?另一种说你现在要成为“国民”,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正是民族主义的时代。鲁迅说这两者都是“恶声”,因为这些说法中没有人的自觉、没有人自身的独特性,无非是鹦鹉学舌而已。他说这是“万喙同鸣”,用他晚年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无声的中国”。“无声”不是没有声音,而是吵吵嚷嚷,都说差不多的、自以为绝对正确的话。这篇文章中有一个特别好的命题,叫做“伪士当去,迷信可存”,他说这是当务之急。“伪士”就是那些每天抱着自以为进步或先进的观念的人,办洋务、搞改良、谈民主、论立宪、搞共和,左的流行他就左,右的流行他便右,全球化来了他就成了“世界人”,在民族主义潮流中他成了“国民”。这些人是发不出自己声音的“伪士”。他为什么又说“迷信可存”呢?迷信首先你要信,你不信不会迷,这里有一种对“真实感”的追求。没有这种真实感,一切都是虚无的。鲁迅批评名教,反对传统,但他竟然对“迷信”有这样的理解,他对“鬼”的世界有着隐秘的迷恋。

作者:哈卫特 2006-8-28 7:48:38)

世纪·致敬·默哀·中国

世纪中国(及其论坛)是中国最有影响也是最好的学术网站,七月,我们目睹它死亡。等待了两个月,还是没等到它复活。无言以对。与其沉默中死去,不如捣捣乱,发些声响。

记得01年10月自己正式开始网上东游西逛的生活,首先吸引我的就是的两个网站就是“素心书斋”和“世纪中国”,对于一个书虫来说,还有什么比好书更美味的东西呢?即使它是以比特的形式存在,但我何尝不是虚拟的书虫呢?将素心书斋的书籍一本一本地下载保存,当时还没有宽带,用的还是一个名为网络蚂蚁的下载工具,如蚂蚁一样一点一滴的搬运。而世纪中国,文章太多,便选择了星期文萃那个板块下载保存,在这个网络世界我总怕有一天,它们就不见了。在这五年间确实有好多不见了,记得斯大林时期,很多人选择记忆来保存书籍,如今用电脑保存书籍,比人脑保存确实方便多多,但电脑里的书籍不进入人脑,它的价值又有几许?得不到传播的文字是没有价值的,闪电要有人看到,它才会存在。有些人他生活的目的,就是告诉人们哪里有闪电,至于人们看到闪电后,会不会被闪电的美所震撼,那就不是他能决定的。

当年那台电脑还在,而素心书斋和世纪中国已不在。素心书斋已有后来者,而世纪中国还没有。

转一个看似合法的枪毙理由,想起了哈维尔所说的“宪法202条”。有一天,那些作出决定的躲在背后的无名无性的人会被阳光照到的,自己喜爱黑暗,但也不要认为后来人就一定喜爱黑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