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兽爱智慧
野兽爱智慧

阅读·实修·转化

如焉@SARS.COM:寻找历史上失踪的思想者 |《野兽爱智慧》

野兽按:昨晚本打算在个人微信公号上推送此篇文章,结果却是审核没通过,好吧。就发布在这里好了。


前天,看见丁东先生的《武汉作家胡发云》里提到:“胡发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如焉》,写的是2003年疫情中的故事。小说全名《如焉@SARS.COM》,其中就含有萨斯。今天重读,仍觉时光倒流,好像小说情节在现实中重演。

小说中的副市长梁晋生,是个颇为干练的官员,如果疫情初期有这样的官员主事,时下的局面,可能不至于如此被动。因为作品中的几个配角如毛子、江晓力、达摩、卫老师写得更出彩,以至读者往往忽略了梁晋生。

《如焉》的面世,我曾起过一点推手作用。这本小说原来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当代》杂志向作者约稿。但写成之后,他们不敢出。武汉大学教授肖箑父的儿子肖远和胡发云是朋友,和我也是朋友,他拿到小说的电子文本,让我先睹为快。我一口气读完,眼睛为之一亮!

我感到,这是进入新千年以来罕见的紧扣时代精神的长篇小说。如此切近地展示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和人格分化,如此传神地描绘灾难中的世象,如此深入地解剖体制机理的当代小说,已经多年未见!

于是,我连夜转发二十几个朋友。反馈最快的是女作家袁敏。她原来是作家出版社编辑,经她之手推出了刘海军的杰作《束星北档案》。她没有读完全书,便在次日上午给我打来电话,问这部小说是否已经有了着落?我说没有。她说:我要了。

她已经应聘出任《江南》主编,就要走马上任。她说,我当主编,有终审权,这部小说由我出。她上任后,2006年第1期《江南》以近乎整本杂志的篇幅刊登了《如焉》。《江南》原来每期只印二、三千册,这一期加印到一万多册,还供不应求。”


忆起当年第一次读到这本小说的时候,是2006年4月4日,在网上,从早上看到下午,八个多小时,没吃早饭也没吃中饭,期间喝水三杯,上厕所一次。很多年都没这么废寝忘食地读一本小说了。

当时读完该书有很多感想,在网上找到一篇报道,是杭州《都市快报》的记者黄莺写的《胡发云:我写的官场与众不同》,发布于2006年2月14日的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奇怪的是为何书中的灵魂人物如焉和达摩都没说到,偏偏扯到什么官场小说,把该小说说成官场小说,也太贬低该书了吧。现在回头看,这篇报道还是提供了一些重要信息。

“如今这个时代,居然还有一部文学作品在用打印本的方式传播,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这部作品叫《如焉@sars.come》(现已经刊登在《江南》杂志2006年第一期上),而胡发云就是这部不可思议的小说的作者。

胡发云的小说《如焉@sars.come》,被评论说是写了“网络中的人,政治中的人,情感中的人和思想中的人”。的确,在小说中,有一群资深网虫,不单单是上QQ,而且还在一些论坛发帖、当版主,交流深层次的思想。


不过,主人公茹嫣在上网时给自己取了个网名“如焉”,书中的不少人物也有网名。这跟胡发云的上网风格可不同。胡发云在电话里笑了:

“我选择真名上网,是因为觉得作为一个写作者,有责任对自己的表达负责。在网络和现实中,我都说一样的话。有些人在网上和现实中迥然不同,那必定有一种是在说谎。当然,这是我的选择,我知道还有相当多的人选择使用网名,我理解并尊重他们的选择,作品中的人物不同于我自己。”

选择真名上网,并且经常对一些热点比如孙志刚事件等发表评论,胡发云难道不担心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影响?他想了一下说:

“影响总会有的,有好有坏。比如我的朋友、读者可以知道我的真实想法,从而进一步了解我。我的上级、同事等人可以知道我是怎样的人,然后根据他们的内心选择改变和我的关系。”

除了网络,胡发云小说中所描写的官场也让人觉得很特别。他所写的官员在会议上讲的话跟在生活中的完全不同,而且生活中会有很放纵自己随性的一面。另外,这些官员的无奈,胡发云也写得很充分。

跟现有的官场文学有这么大的不同,胡发云说,是因为他觉得现有的官场文学太脸谱化,里面的人物一坏就坏到底,一好就好得上下都夸,这样的结果是让老百姓盲目崇拜清官或者加深老百姓对官员的误解。

其实他觉得很多官员都有两面性,经常要讲两套话,他要让官员的形象更丰满、更生动一些。所以,就有了作品中一度为了爱情不顾一切的副市长梁晋生,“但他最后还是意识到了他的爱情不符合官场规则,无奈放弃”。


这部小说对网络、官场、SARS的理性反思被业内人士叫好,胡发云说,他其实也有感性的一面。在胡发云曾写过的一些散文中,的确经常可见他所书写的夫妻深情。

他的妻子李虹2004年底因病去世,住院期间,胡发云曾经日夜守在床前。而且他当初跟妻子结婚的情形也非常传奇:

“我关在单位的隔离室里,她坚信我是好人,经常在高墙外面喊我的名字,直到听到我回答才离去。我们当时还没结婚,她就住到我家,照顾我父母,让我安心。我们的婚礼,是我溜出隔离室几个小时偷偷举行的,和她携手走过的那段路我至今还记得。”

胡发云说,他的作品,妻子永远都是第一读者,“我如果半夜12点写完,她就熬夜看。而且看到感人的地方,就边看边哭。”据说,没有电脑前,胡发云作品的誊抄全由妻子负责,“绝大多数编辑部收到的我的稿件都是我妻子的笔迹。”

胡发云与妻子李虹


2006年10月13日下午在杭州体育场路的晓风书屋购得《如焉@sars.come》一书,10月16日晚在上海至北京的Z19次列车上再次读完此书,这是纸质书阅读。

胡发云在写于2006年9月13日的《如焉》后记提到:

“2001年春上,妻子李虹查出胃癌,中晚期。三十年前,在部队的艰苦生活中落下的痼疾,就这么兀然爆发了。从此,这世上的一切,对我来说都不重要。数年间,时间都给她。看病,住院,旅游,或过日子。

2003年底,12月17日,几家刊物和出版社都要稿,我开始写这个东西。每天写几个小时,大多在她休息时候。很顺,很快,也很自在。过年过节,友情来往,散步锻炼,逛街购物,定时去医院检查取药……什么都不耽搁2004年3月16日完稿。刚好三个月。《如焉@sars.come》写完不久,妻子兀然复发。然后,这篇东西便一直放下了。

这是妻子见到的我最后一件作品。

似乎是命运的暗示,里面的两个男女主人公都是丧偶,都是中年。想到这里,便有些感伤。小说里的故事虽然与她无关,但是茹嫣身上的精气神,许多来源于她。我许多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她的影子,如《老海失踪》里的何必,《驼子要当红军》里的中欣,《思想最后的一跃》里的袁源……

2005年夏天,老同学肖远将它发到一位友人的网站,不久之后,网站关张。从此,《如焉@sars.come》便在相识或不相识的友人间以电子文本流传。秋冬之际,《如焉@sars.come》到了正要赴任《江南》杂志主编的袁敏手里,她当即让朋友丁东转告我,她很喜欢,希望能在改版后的《江南》第一期上用。于是,2006年初春,《如焉@sars.come》以尽可能完整的面目出世。

现在,又近一年过去,《如焉@sars.come》终于成书。我想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北京天下书图图书有限公司和一切关注及帮助过此书的朋友们致谢。

2006年12月2日,是李虹两周年忌日。她一直没有离开我,静静躺在卧室那个高贵典雅的黑陶瓶中。我想把此书献给她,做一个纪念。所以在小说前面加了那一行字。”

章诒和


2007年9月,我又通过网络读到了章诒和写于2007年2月13日的《我与胡发云》((本文是为《如焉》的香港版所作的序,香港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里面提到:

「他的长篇小说《如焉》,我是通过朋友的推荐在网上看到的。很兴奋!很久很久了,没有读到这样一本直面现实的文学作品。全篇情绪饱满,文字清淡,平静的后面是思想的波澜。

我是用:“两晋无文,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当代无文,唯胡发云《如焉》而已”的话来评价的。有人说,评价过高。可无独有偶,一位网友也发出了类似的评价,说:自己根本不知道湖北有这样一个作家,读了《如焉》,大有“孤篇压全唐”之感。

只要细心,你就都能从《如焉》里隐隐约约地找到“非典(Sars)”、蒋彦永、李慎之的影子。这是多么敏感的事件和人物呀!有记者问他:“害怕不?能承担吗?”

他说:“我尽可能承担到我内心真实表达所需要的程度。不管它会给我带来荣誉还是灾难,顺利还是坎坷。我非常深切地体会到了‘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快乐。公众会在心灵上引起震撼或疼痛的事件,一个作家也应该天经地义在内心有所反映,而不会因为恐惧而放弃。」

书中,有三个智者形象(卫老师、达摩、如焉的母亲),寓意深刻。苦难,享受,征服,驯化,反抗,通达,愚钝,都通过智者们的对话和行为获得了历史的解密和精神的验证。胡发云以此寄托了对理想主义和理性世界的充分想象。我们这个国家不缺乏说教者,缺少的正是能够思想的思想者。

所以他说,这本书“就是寻找历史上失踪的思想者”。而爱情线索的精致铺排和智者的悲剧收场,则显示出这部长篇小说的审美价值和文学魅力。


《如焉》刚上市是很热销的,看着要降温了。突然,峰回路转。国家新闻出版署一位副署长在2007年1月11日全国出版社负责人的“通风会”上,公布的八本“2006违规出版书目”里,除了有我的“伶人”,还有他的“如焉”。

有记者问胡发云:“《如焉》被禁,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他答:“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荒谬可笑,像一个顽童的恶作剧,这孩子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今天是e世纪的互联网时代,这种动作除了挑战大量读者、媒体、评论家的智商与尊严外,一点正面意义都没有。不讲法理也不讲学理的禁书方式,有点像暗夜在人身后打闷棍……

我在《如焉》中说过——‘当他们不让你说的时候,就已经证实了你说的是实事’。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定律。可能他们汲取了以前做的那些见不得人的事,但被白纸黑字纪录下来的一种教训。

我与朋友们开玩笑说,共产党当年许多指示总是口耳相传,或者把文件内容看清楚了,即刻把它烧掉或塞进嘴里吃了,那时你是地下党,现在你是执政党,怎么还搞地下党那一套呢?”

顿时,《如焉》的销量飙升,用胡先生自己的话来形容就是:这部小说其实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没想到在它正要谢幕之时,又让它得到了一次美丽转身的机会。”

而今天,2020年2月20日,我又想起了这本书,面对当下的疫情,我们的深度反思,也需要启动了。

2020年2月20日,周四,正月二十七,22:29完毕于北京野兽爱智慧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