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蓓:媒体为何再遭信任危机?|【旧闻记者】

野兽爱智慧
·
·
IPFS

媒体为何再遭信任危机?

作者:钟蓓

来源:周末画报 [566期 A20]

日期:2009-11-04

美国媒体公信力降至新低,资深媒体人迪恩·赖特认为“更加透明”的媒体操作方式是恢复民众信任的唯一方式。然而现实的复杂程度却远非如此,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信任危机,而危机背后又是否有“良方”呢?

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the Pew Research Center)日前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民众对美国媒体报道的信任度降至20多年来新低,对美国媒体持“公正和独立”立场看法的人也在减少。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网站发布的报告,有63%接受调查的美国民众认为美国新闻机构的报道经常不准确,只有29%的人认为报道符合事实。此外,有60%的民众认为美国新闻机构受政治立场左右;20%的人认为美国新闻机构能独立于强势群体之外;而21%的民众认为媒体出错的时候愿意承认。1985年,同样是皮尤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认为美国新闻机构受政治立场左右的民众只有45%。

媒体属性决定一切

消息发布后,路透社的迪恩·赖特(Dean Wright)在其路透社博客中以皮尤研究中心的该项调查数据为由头,写下了一篇题为《Dim view of media? Try more transparency》的文章。赖特写道:“新闻机构已经做到了任何政客们不能做到的事:跨越政党界限。但是现在大多数的民主党、共和党和无党派人士都认为,媒体的报道经常是不准确的,而且具有倾向性。”

面对媒体遭遇的信任危机,赖特开出了自己的“药方”,他写道:“在面对指责时,人们经常倾向于寻求庇护,并希望那个批评的声音赶快离开,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有相当数量的读者从来不认为记者会放弃个人观点,不偏不倚地写一则故事,这一点从对中东报道的讨论中就可见一斑。作为新闻从业者,恰当的回应总结起来只有一条:更加透明(More transparency)。”

但现实远比“更加透明”来得复杂。

从媒体属性来看,世界媒体分为商业媒体、公共媒体和国有媒体三大类。不同体制的媒体,任务不同、使命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责任也会不同。在美国,95%的媒体都是商业媒体,其他5%是公共媒体和国有媒体。在美国,商业媒体的竞争异常激烈,这使得原本应当追求客观性的新闻报道出现了观点化的趋势。

在电视媒体中,美国福克斯新闻网(FOX)自1996年成立后,只用了5年多时间,就超过了号称报道目标是客观、公正的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成为美国有线电视的“收视王”。福克斯新闻频道以鲜明的个性、煽动性的言论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眼球。与需要靠收视率赢得广告的福克斯新闻频道相比,有线新闻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收视费。

在这一点上,英国广播公司(BBC)也是靠收视费生存。在英国,只要购买一台电视机,消费者就要缴纳电视年费。作为公共媒体,他们制作的节目以提升人们心智、品德为目的。虽然拿了政府的钱,但英国广播公司还是连英国政府也敢骂。而以越南、古巴、朝鲜为代表的国有媒体,服务对象是国家,国家利益是媒体需要遵守的首要标准。

然而,每个国家都有国家利益,即便在商业媒体高度发达的美国,也会出现借国家利益之名,压制个体权利的情况。

“在美国,媒体面对国家利益时,很容易受政府的间接控制。最令美国记者感到尴尬的就是战争爆发时的媒体的‘失语’和‘失忆’,比如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时,平时强调‘看门狗’角色的新闻记者坚持客观报道的操作模式,实际上充当了政府的传声筒,失去了独立和批判立场。这样的情况,如轮回一般一次又一次出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助理张志安博士说,“包括新闻发言人制度,既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渠道,也是让信息来源单一化的管治方式。”

现任路透社北京分社社长的林耀(Benjamin Lim)在接受张志安采访(该系列访谈结集在《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时说:“就路透社来说,谁对我们最重要?读者,付我薪水的人对我们最重要。有一次有个中国媒体叫我去和他们聊,讲了半天,我只说了一句话:‘你的定位是什么呢?’你如果是喉舌,那就什么都不用谈了;如果你要面对市场,你就不能有那套东西。这不是对、错的问题。”

“我一直觉得,新闻没有绝对。私人报社老板要支持共和党或民主党,这是你的自由,因为报社是你的。”

“路透社是一个上市公司,又没有拿英国政府的钱,没必要替英国政府说话。那路透社是谁呢?全世界的很多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石油公司,这些是我最大的客户,我们90%的收入来自财经新闻或资讯,那你说谁对我们最重要?”“比如Radio Free Asia(自由亚洲电台),本来就是拿美国政府的钱,它和Radio Free Europe(自由欧洲电台)是一样的意思。‘自由之声’当年成立的时候,本来就是为了让东欧的共产主义国家垮台,那你说Radio Free Asia是干吗的?也就是让亚洲的所谓‘共产’的政府垮台。所以,它的Agenda(议程)很清楚,功能很清楚。”

不能做一边倒的报道

除了媒体的自身属性影响到其报道外,大环境的变化也对媒体的报道有影响。

现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北京分社首席记者吉米(Jaime A. FlorCruz)在中国生活了几十年。在与张志安的交流中,谈及外国记者报道中国的范围变化时,他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外国记者对中国的报道不都是特别负面的,甚至是浪漫化的—把中国浪漫化。尤其1980年代初,很多记者都是第一次来中国,虽然学过中文或中国文学,但对中国不够了解,最早的一些报道写的是新鲜或浪漫的中国故事。但是后来,因为很多人开始敢跟外国记者接触,传递一些信息,发表一些意见,才开始有那种负面报道的叙事吧。”

“那个时候,最早的报道主题、文章是关于北京烤鸭、中国熊猫,以及中国没有广告、没有送比萨的……都是好奇、稀奇的话题。另外,很多报道都是有关政治的,这类文章的分析报道也比较多。有个说法叫‘Tea leaf reading’(茶叶占卦),就好像看茶叶来推测一些事情,‘Reading tea leaves’的意思就是通过看茶叶能得到什么提示,判断会有什么结果。把它比喻成这样,是因为关于中国,我们能知道的或能琢磨透的很少,只能猜测、推测。”到2000年,吉米认为,中国对外媒的报道环境放宽了,可做的东西也多了,可报道的题目也多了。“不过,正面、负面报道的比例很难分清,应该算比较平衡吧。”

吉米认为中国媒体也应遵循公正、平衡的报道原则。“如果只做一边倒的报道,或者太好,或者太坏,其实对中国都不利,国际形象也会受到影响。”他希望看到中国媒体的多元化,通过他们听到不同的声音,看到不同的角度,“最好是踏踏实实地报道,黑色、白色都能反映进去。这样,我们的观众、听众、读者对中国会多些理解,看到一些很负面的东西不会太惊讶,中国继续往好的方向变化也不会觉得很离奇。如果外国媒体把中国美化或妖魔化,都对中国不利,对外界也不利。美化,把目标定得太高,达不到;妖魔化,别人到中国以后也不会信你。”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