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囈語
觀影囈語

電影系畢業生,喜歡分享觀後感想、推薦片單、電影知識。電影院是最適合睡覺的地方。請大家跟我一起半夢半醒看電影。#離開電影院之後 ✉️ neverever0616@gmail.com

【閒聊】喪屍電影簡史

(编辑过)
內文可能有部分恐怖圖片,請慎入。

喪屍(Zombie,又稱活屍、殭屍)最早源於17世紀海地巫毒教,據傳可追溯自西非一帶的多神教,原指一種遭到巫醫以魔法、藥水、催眠等方式控制肉體的已死亡奴隸。

由於當時法國人脅迫西非俘虜前往海地甘蔗園工作,造成大量俘虜不堪苦難而身亡,許多俘虜渴望在死後能夠獲得自由,因而開始有人試圖自殺,但巫毒教能夠控制屍體的傳言,也讓俘虜們害怕死後仍無法獲得自由,不得不放棄自殺。爾後,海地於19世紀初發起革命獨立,成功趕走法國殖民政府,但這也等同得罪歐洲列強,導致海地的喪屍復活、活人獻祭等巫毒文化遭到抹黑,被描繪成為一個既危險又神祕的國度。

1915年,美國政府介入動盪不安的海地,並且成功奪取掌控權,但這也讓海地巫毒文化正式傳入美國,並且衍生出1920、30年代的復仇亡靈故事,而美國記者William Seabrook與作家Zora Neale Hurston先後深入研究海地文化之後,更聲稱親眼目睹喪屍,並且發表詳細且寫實的觀察記錄,奠定喪屍形象的開端。

喪屍電影的誕生

《白色殭屍》劇照

雖然早在17世紀開始,「喪屍」一詞就散見於歐美各地的小說、報章等處,但是真正賦予喪屍鮮明形象的作品,則是美國記者William Seabrook於1927年撰寫的海地遊記《The Magic Island》。由於書中清楚描繪海地巫毒儀式的興盛,以及作者親眼目睹海地喪屍在甘蔗園工作的景象,讓人對於喪屍「行走蹣跚如同野獸、機器,眼睛狀況很糟,就像是死人眼睛,雖然沒有瞎眼,但是無法注視、聚焦,或是看見事物。」開始產生想像。

1932年,美國導演Victor Halperin拍攝影史第一部喪屍電影《白色殭屍》,描繪海地巫師使用殭屍藥水操控喪屍進行工廠勞動,甚至將白人女性也變成喪屍,呈現人類徹底遭到奴役的恐怖景象。而在1943年,則出現另一部喪屍電影《與殭屍同行》,講述一名護士前往海地照顧農園主人妻子,卻發現對方已經成為喪屍,讓她不得不求助當地巫毒教尋求治療方法。

接下來幾年,喪屍電影雖然陸續出現在好萊塢市場,但喪屍不過是遭到無意識奴役的可憐人類,對他人沒有任何危害,反倒是將人類變成喪屍的巫師或幕後黑手,才會是電影裡的主角或反派。

喪屍電影的雛形

《活死人之夜》劇照

1966年,電影《瘟疫殭屍》首次呈現疾病與喪屍的關聯性,並且展現喪屍具有灰白皮膚、成群結隊等特質,對日後喪屍文化影響深遠。1968年,導演George Andrew Romero(喬治羅密歐)拍攝經典喪屍電影《活死人之夜》,講述主角群被迫躲在墓園旁的小木屋,聯手對抗大量喪屍進攻,卻因為意見不同產生衝突,導致小木屋最終遭到喪屍攻破。

由於《活死人之夜》不但脫離巫毒教背景,落實典型喪屍形象的諸多設定,包括喜歡同類相食、透過啃咬傳染,必須摧毀大腦才能擊殺等,也觸及人性糾葛、意見衝突、政府決策、軍隊權力、媒體傳播等議題。儘管該片喪屍設定,其實大量參考1954年美國科幻恐怖小說《我是傳奇》的「吸血鬼疾病」,但是喪屍文化從此開始確立,結合恐怖、血腥、暴力、生存等元素的喪屍電影也開始蓬勃發展,讓本片地位至今依舊屹立不搖,可謂影史里程碑。

喪屍電影的成熟

《芝加哥打鬼2》劇照

1970至1990年代,除了導演George Andrew Romero陸續完成《活死人黎明》、《生人末日》,繼續建立喪屍電影的特色之外,許多創作者也開始將喪屍電影視為一種類型片,積極探索該類型的創意亮點,包括納粹喪屍、外星喪屍等,並且製作出不少精良的喪屍電影,例如《夜之死》、《殭屍墳場》等。

此外,因為喪屍電影的自身侷限,許多電影會反覆出現像是難以殺死喪屍、永遠殺不完喪屍、斷肢血漿齊飛等情節,使得《幽靈人種》、《新空房禁地》等電影反而藉此融合喜劇元素,讓喪屍電影的殺戮或死亡畫面產生戲謔感,而著名系列電影《芝加哥打鬼》,更大膽顛覆喪屍電影套路,讓喪屍不但充滿智慧、無法殺死,甚至不能焚燒,既突破該類型的框架,亦嘲諷缺乏新意的設定。

《惡靈古堡》劇照

2002年,改編自同名電玩的《惡靈古堡》,透過非法生化武器的洩露事件,揭開喪屍電影的重要變革,喪屍開始會出現強大、健壯、敏捷等特徵,而且喪屍病毒也可以感染非人物種,造成各種生物的變異,讓喪屍電影成功融合科幻、動作、冒險等類型元素,創造新型態的喪屍電影。另一方面,同年上映的《28天毀滅倒數計時》則為喪屍電影增添寫實、末日的環境氛圍,片中類似喪屍的「感染者」,更不再是緩慢行走的死屍,而是快速奔跑的掠食者,讓角色面臨的死亡威脅更加駭人、刺激。

2004年,翻拍《活死人黎明》的《活人生吃》,成功融合新舊喪屍設定,讓觀眾既能享受人性糾葛的諷刺劇情,也能看見血腥暴力的動作場面。同年上映的原創喜劇電影《活人牲吃》則翻新喪屍片主旨,透過魯蛇主角一邊突破喪屍包圍,一邊修補他的親情、愛情、友情關係的過程,傳遞自我實現精神,讓喪屍電影走出窠臼,達到全新的境界。爾後,像是《錄到鬼》、《屍樂園》等喪屍電影,則分別繼承相關特色,使得喪屍電影發展走向兩極的恐怖或喜劇類型。

喪屍電影的普及

《末日Z戰》劇照

2013年,大成本商業電影《末日Z戰》以「英雄拯救世界」劇情套路,完美展現喪屍電影的娛樂效果。其中,壯觀駭俗的喪屍人海,以及主角飛天遁地的動作場面,令普遍觀眾可以享受緊張、刺激的冒險體驗,而電影裡的恐怖、喜劇元素也相對較少,取而代之的是保護家人、犧牲自我的嚴肅情感交流,讓劇情宗旨充滿普世價值。

2016年,《屍速列車》融合亞洲家庭常見的親密關係,加強描繪角色情感轉變,將喪屍轉化為角色發展阻力,突顯團隊求生之間的鬥爭、犧牲、奉獻情節,讓觀眾更能投入劇情,並且認同電影建構的世界觀。

《屍速列車》劇照

如今,喪屍電影依然在蓬勃發展,除了恐怖生存、動作科幻等類型之外,也開始出現融合青春愛情、歷史古裝、校園成長等劇情的創作內容,尚有一定發展空間,而電視劇、電玩遊戲、小說、漫畫等其他創作媒介,更有不少獨特又新穎的創意展現,讓人看見喪屍電影的無窮可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