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
M&N

自奉為世界公民,相信每一次寫作歷程都是和文字玩捉迷藏。 花十年做勻教育界所有持份角色,教育研究狂人。 #教育研究 #澳門教育 #cult文化 #美酒與生活

第5️⃣篇:除了小班教育,師生比和班師比數據還有什麽解讀價值?(下)

上集提要:

有關師生比中,師生比較大的學校和較細學校差距收窄,並由2006/2007學年相差約10名學生,到2022/2023的今天只差了約5名學生。


差距收窄將預示澳門教育界未來面對的問題,而本集將會試圖解答。


看完本篇內容:

你可以了解到師生比與班師比歷年變化及其意義。


先談這差距的數據從何而來?


首先,先找出師生比25%學校和75%學校的數值,這樣便能找出低師生比與高師生比的基本比例,再以大比減細比的方式( = 75%學校- 25%學校),便能計算出差距。


下方是數據分析,如覺數字繁瑣可直接跳至結論或參下附圖。


先看幼兒階段,2006/2007學年的差距是9.94,而來到2022/2023的差距是4.96


小學階段,2006/2007學年的差距是11.78,而來到2022/2023的差距是5.16


中學階段,2006/2007學年的差距是9.57,而來到2022/2023的差距是4.54。


第一種解讀是各校在收生和招聘教師的距離日見收窄,所以大家的差距變少,但這看來與現況有差距。而另一種可能性是原本師生比較大的學校逐漸減少,以至和細校收生差距拉近,這論點從歷年數據的觀察中獲得佐證。


25%的學校師生比情況實和廿年前相約,但75%的學校則出現大幅下滑,詳細可見下附的一圖讀懂。簡單可以理解為:大校要就收生和教師比例間進行平衡。


談到這裡不得延伸「幼兒入學中央登記」,其對師生比與班師比有的影響力,相較於行政命令及對學校的資助,常為人忽視。作為一種半分發制度,背後有著攤分學生功能,這無疑有助細校生存。然而這種制度的效用限度在於:當學生整體人數不足時,大校還有多少條件把學生流入中小型學校?


與此同時,「中登」設計者相信起初也沒有意料到,當政府的無形之手對學生分流作介入以利各校生存,中小型學校在習慣被餵食情況,招生問題便不會被放大。惟當入校資源需要睇餸食飯時,這些學校是否有足夠的覺知與能力去開拓「生源」?


另外,教育史及教育經濟學的經驗告知我們,這只是問題開端,後續的難題才是困局所在:過剩師資人手,學校資源不足、校際差距拉大、教育公平性,殺校潛在危機等問題。相信我這小薯也能在一片歌舞昇平情況下嗅出風兩欲來,坐擁眾多教育博士人馬的行政體系,早已擬好應對良策。


而除了上述,班師比的歷年數字也是值得留意。


首先,最低的班師比學校不足1 (即老師比學生還多)、而最高則是1名老師對21.5個班 (回歸教育);而來到今天數據跌至9.3;中位數由1.82到現在是2.63。基本上是按年增加並維持在2班水平。這意味班數雖然逐年增加,但1名老師對2班的水平已固定了頗長時間。而在前25% 與75% 的差距介乎0.4 至.09之間,不超過1。意味著細校和大校間的差距,只是教多了半班。


那問題便來了:平均每名老師1人最多教3班,教育界的朋友,真的假的?


#澳門教育

#教育及青年發展局


圖1 師生比

圖2 班師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