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ong
MsTong

A Writer

從『媽媽米亞』到『拉拉藍』——雜談幾部電影兼及其他

從『媽媽米亞』到『拉拉藍』——雜談幾部電影兼及其他

Mamma Mia! (2008) & La La Land (2017)

(01-22-2010)

 去年看過「我的媽媽(媽媽米亞Mamma Mia! 2008)」後想寫點什麼,千頭萬緒卻找不到一個切入口,事情一多,就擱下了。昨晚看了這一齣「Up in the Air」,一下子勾起了看過【媽媽】後的相同感覺。於是乾脆把兩部戲並在一塊兒談,說說為什麼這兩部風格題材風馬牛不相及的電影會讓我有似曾相識之感;以及兩部電影的共同傾向如何反映出當今西方世界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

Up in the Air的華文譯名很難統一。台灣人譯作【型男飛行日誌】;中國人譯作【直上雲霄】。電影標題表層意思固然可以體現在這樣的譯名之中,可是就跟譯者沒看過電影,或者看過了也沒看懂似的,這種片名給人感覺好像是主人公橫空出世氣衝霄漢的模樣(是否會聯想到Toms Cruise的Top Gun?),卻跟電影的主題恰恰相反。

 台灣譯名看來很市場。電影確實說了一個所謂型男George Clooey如何飛來飛去的故事。用上這個『型男』之類的肉麻措詞似乎更能給電影標題增添台灣人特有的粉色以及小家子氣,儘管跟電影主題關係不大。

 倒是香港的譯名『懸而未決(另說譯成『寡佬』什麽的,若是,則類同於臺譯)』跟我自己勉强譯的『半天吊』多少有點相近,意思是電影主人公不僅生活沒著落,整天介東奔西走飛來飛去;感情上也沒著落,最終也不知情歸何處。所謂『半天吊』來自粵語。顧名思義就是『吊在半空中』(據說後來改成『在雲端』,還不如這個傳神)。

 況且這個電影標題似乎只是表現電影主題的前半部份。後面如果要加一句,就得是and down to the ground,套用『直上』的說法,就該是直下、直落;直落塵埃(電影中好幾次直接講to be grounded),既可以指飛機落地停飛;也可以暗指摔了個狗吃屎。整個句子加起來,恐怕多少有點兒『飛得高,跌得慘』的意思。好像只有這樣,纔能完整表達故事的全部及其意義。不僅可以用來比喻主人公的個人遭遇,更能隱喻西方社會面臨男性文明沒落的黯淡前景。

 電影所涉及的首先就是『忠誠』,講述『忠誠』這種傳統道德在現代生活條件下的脆弱以及無奈。

 電影故事中的幾段人物關係其實都跟這個主題有關。

 首先自然是社會關係。

 作為社會生活最重要的部份,人當然首先得工作得謀生得有糊口機會。工作對於人的重要性直接表現為他對工作場所的依賴,因爲工作往往是一個社會人的社會定位。沒有工作常常就意味著被社會所抛棄。在這個意義上,傳統社會最看重的,就是僱員對僱主的忠誠以及僱主對僱員的責任(其典型或極致表現多見於日本傳統企業的終身雇傭制度)。這種交互關係的理想境界就是互相看重互相忠誠。然而令人觸目驚心的是,這部電影主角所從事的工作,恰恰就是破壞這種僱員跟公司的忠誠關係。

 日本曾經引以為榮的終身僱佣制度所依據的,就是這種傳統道德。這種將公司跟僱員之間的利益關係奠定在傳統道德基礎上的制度一旦遭到破壞,傳統道德就會失去存在基礎。最終必定墮落到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企業文化困境當中。

 美國公司文化鼓吹所謂勞資關係建立在雙方都『at will』上面。表面看來似乎公平。所謂僱員也可以炒老闆魷魚就是這個意思。可在現實生活中,誰會幹得好好的去炒老闆呢?尤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哪個僱員不是眼巴巴cross fingers for the stability of jobs呢?話再說回來,老闆也不見得個個都吃飽了撐的沒事炒僱員魷魚玩兒。不到萬不得已,又有誰樂意看人家失去養家糊口的工作,在你面前哭哭啼啼呢。

 恐怕就是因為這個原因,電影中這樣的公司方纔有生存空間。電影主角專職從事幫人家公司炒僱員魷魚的勾當。直到他也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困局。首先他所服務的公司也要啟用新人也就是他的工作拍檔Anna Kendrick來更新業務降低成本。新時代新人新作風,以為解僱員工可以完全不動感情。只是靠電子媒介就可以傳播足夠信息,從而達致攫取更大利潤的目標。

 主人公作為識圖老馬深知新人不通世故人情的荒謬。於是帶她踏上飛行旅途。讓她親身體驗一下這個工作的艱辛微妙。整個故事就在這樣的背景中展開。

 這個新新代小姑娘的感情遭遇看似閒筆,在電影中並不佔據主要地位。其實卻舉重若輕地交代了這種類型的感情遭遇已經並非個例,跟個人性格命運並無直接關係。因而可將這個看來個別看來特殊的故事,上升到文化層面從而開發出其中隱含的歷史意義。

 曾經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名校畢業生,在忍看自己無情刀下亡魂日增時,竟然被男友一封分手電郵輕輕拋棄了。對比於被她建議公司採用的電子解僱程序而言,這種非人遭遇實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於是電影涉及了人際關係這個層面。

 主人公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他的所有生活都在天上。天天飛來飛去,幾年間積累的飛行里數居然達到了驚人的一千萬,為此還得到航空公司的貴客待遇。可是午夜夢迴,捫心自問,他這樣的生活方式當真是他希望擁有的嗎?

 他因此年過半百也不成家。因為經營一個家的付出似乎超越了他的可能以至於願望,畢竟在有需要的時候,總會有女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呀。

 電影中的這個『型男』作為型男,倒還不至於甚至不屑於到街頭買春。電影中他的伴侶Vera Farmiga,是個跟他情投意合風姿綽約的半老徐娘。但他既沒想過為她的未來做點什麽,也沒想過他跟她可能有的未來究竟會是什麽。

 作為對照,Anna Kendrick跟Danny McBride的兩段情事加深了電影對現代男女感情生活的概括。

 主人公置身事外的時候,他面對別人的困境,依然可以游刃有餘地侃侃而談,甚至願意為別人解困而出謀劃策。

 他的工作拍檔無法承受這種壓力因而辭職,使得他重新成為公司的寵兒。公司要安排他演講,要他傳授經驗顯示如何面對這種困境卻依然可以無動於衷地冷酷。

 恰恰就在這個時候,他的內心被觸動了。

 他置翹首等待他演講的聽眾而不顧,不顧一切地趕到他伴侶的住處,想為倆人的多年交往安排一個玫瑰色結局。

 冰天雪地中,他來到伴侶的家,敲開門,看到的居然是一群孩子、聽到的居然是節日家庭氣氛中的歡聲笑語以及一個明顯是住家男人的詢問聲,最終令他從九霄落到十八層地獄(to be grounded)的場面,居然是自己心目中的靈魂伴侶,一身主婦打扮,一臉面對陌生人的冷漠。

 此時此刻,此情此景,他除了倉皇離去,還能怎樣?

 作為男性價值支柱的傳統婚姻制度,原來是靠女人對家庭的忠誠來維繫的。故此無論男人如何三妻四妾尋花問柳,都不會對家庭制度本身造成動搖,反而會強化制度本身。可是這種女人的忠誠一旦不復存在,就跟『我的媽媽』裡,梅麗史翠普扮演的單親媽媽多娜(Donna Sheridan)那樣,同時擁有三個男伴,珠胎暗結時,卻連自己都未必清楚知道誰纔是孩子的生父。這就意味著,時下這個西方社會已經不可避免地回到那個『民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會、母系時代了。

 如果跟『半天吊』裡這個維拉對比一下,那個算不算是男人最渴求的對象?幾乎到了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完全不需要負擔任何責任的境界。用維拉自己的話來說,她善解人意到了幾乎跟男人融為一體的地步:Just think of me as yourself, only with a vagina.男人有沒有想過,這種同質性是男人真正需要的嗎?(於是順理成章進入基民文化氛圍,讀者諸君明鑒喲)

 難怪在『媽媽咪呀』中,在傳統道德眼中看上去如此荒腔走板的情節故事,居然會如此『動人』。

 電影是根據百老匯大紅大紫的歌舞劇改編的。故事講述女兒偷看單親媽媽日記對自己身世亦即到底誰是自己生父產生懷疑,於是自作主張,邀請媽媽日記中提及跟自己出生相關的三個男人來參加自己的成人生日禮,試圖借此來確定自己的生父并讓父母重續舊緣。

 電影有歌舞劇的成功因素墊底,當然不會沒有市場,可是imdb上的評分卻一直不高(6.3)。原因固然很多,其中很難避免的一個困惑,或許就是這種情節設置能否存在於現實之中?

 有個觀影者在imdb上面寫道:

This is one of the most preposterous and, put simply, embarrassing efforts of all time. I’m embarrassed for everyone affiliated with this, and even more so for the sheeple who don’t have the education and life experience to understand that this entire play/movie/storyline is just stupid.

I think there is not nearly enough hate for this movie. What’s not to hate about this movie? Hardly anything. It was so awful. Everybody involved in this movie should apologize.

It really is not good. I have no idea who the audience was. Kids hate it, Adults hate it, Elderly people hate it.

 還有些抱怨所針對的衹是演員,說他們年齡不對、歌唱不專業之類。但這類抱怨更多源於無以名之的觀影體驗。以至於有觀者甚至質疑梅麗史翠普何以一口美國腔卻居住在希臘(這個罅隙在電影續集中得到彌補。補記)。

 要找出其間的微言大義或許牽强。硬要解釋,則不妨追溯到美國六、七十年代的性解放性革命以及相對於清教徒文化氛圍的美國傳統跟地中海異教多神教傳統的希臘之別。

 這裏有一段網上抄來的八卦:

 (希腊人做爱最多
 根据安全套品牌杜蕾斯(Durex)针对全球26个国家3万成年人所作的一份调查显示,希腊人性事最多。
 希腊人每年平均做爱164次。到底是因为希腊的天气,还是美食和橄榄呢? 不得而知。
 也许是古代传统的传承吧。因为毕竟,古希腊人以开放以及性宽容等等而著称。)

 電影中一些奇異風俗放在新大陸或許難以讓觀者接受。於是就不如移師希臘,一旦受到質疑,便能以異國他鄉、異國風情(成人表演的euphemism就是exotic)來作藉口掩飾。這或許正是電影(歌舞劇)製作者的如意算盤。

 衹不過全球化名義下的西方世界,真的能心甘情願吞下這個盤算?

 希臘在歐洲,歐洲言必稱希臘。希臘的今天就是歐洲的明天。因爲歐洲正在逐漸希臘化。

 這麽一説,是否就很觸目驚心呢?

 我曾經將人類所有的信仰觀念價值體系分作兩類,一類屬人,一類屬自然。

 屬人的衹是亞伯拉罕信仰。因爲衹有這個信仰體系纔會視『人』爲天主根據自己形象所創造的生命。

 人受天主之命掌管世間萬物。因此『人』并非與其他衆生平等的『物』。『人』是人的價值本身。

 這是我將亞伯拉罕信仰稱之爲『人價值』的唯一原因。

 簡而言之,屬人之所以區別於屬自然,源於人衹能對立於自然。任何將『人』形動物等同於自然或曰與自然合二爲一簡稱做『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及體系,本質上也衹能是成爲自然狀態的組成部份。故此衹能稱之為『自然』、爲『非人』。

 簡言之,一切非『人』中心的進化論信仰體系科學體系林林總總本質上就是我所謂的『自然價值』。

 要成爲真正的『人』必須完全擯棄『自然』,這當然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mission impossible』。故此所有文明文化所有價值觀念其實都衹是在兩者之間掙扎。掙扎不可能一勞永逸。人類歷史因而豐富多彩循環往復。

 至少從美國的六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就呈現爲這個周期演變。這個演變不但沒有終結,反而隨著社會運動的電子化愈演愈烈,到今年,隨著唐川老兒上臺,可以預期又會進入一個新高潮。

 因爲川普總統上臺次日,一場聲勢浩大的女權大遊行(Women’s March)在全球範圍内蔓延。要説在美國有這遊行還能搭上點關係。其他國家的女人何以也來凑這份熱鬧呢?可見川普上臺很可能觸動了女權運動的心病,因爲大家都本能地知道,這很可能是又一場男女大戰的先兆。

 正在這個時候就趕上這個『拉拉藍(La La Land)』得到89屆(2017)奧斯卡提名,昨天剛剛看,趁著還新鮮熱辣印象猶在,就將之前寫的幾段文字攪和在一起炒成一碟,藉此來完成這篇拖了差不多有十年的影評。

 譯成『拉拉藍』除了因爲諧音,還因爲片中有個藍天白雲畫面,拉開一看,居然是塊佈景板。這個象徵意味十足的場景或許一語雙關,除了點明片場環境,其實還揭示了整個電影的反諷格局。

 可惜時下那些寫作影評的所謂文青沒有觀看反諷作品的能力!

 涕泗交流爲所謂理想奮鬥感動的同時,居然沒看出作者在爲娜拉走後向何處去提供答案:嫁人啊、傍大款啊。看很多給出滿分的影評對女主臨別秋波贊不絕口,卻沒想到,富二代成爲當然國民老公的當下,這臨別秋波與其説是對理想的堅持,莫如說是極盡嘲諷啊。

 導演Damien Chazelle此舉,并非初犯。

 此子前年的Whiplash (2014爆裂鼓手/ 鼓動真我[港])也是遭到觀影者很多誤讀誤判的典型作品。

 不少觀者視之爲鷄湯式的勵志電影,説是爲了表揚青少年如何好學、如何成才之類。

 於是無法面對無從解釋何以師徒之間互相傾軋如此不擇手段。

 爲了釋疑,導演在一次訪談中坦承:

But I had always thought, when writing the film, that the ending had always veered a little more on tragic than triumphant.…I had always intended it to be a pretty dark ending.

 由此可見,這個導演反鷄湯反勵志一以貫之。看電影不能光是看表面的花花綠綠啊。

 如果從這個解讀角度再來看這個點題的『拉拉藍』,或許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La La Land”』這個詞兒本身,除了意指Los Angeles or Hollywood之外, especially with regard to the lifestyle and attitudes of those living there or associated with it; a fanciful state or dreamworld; “an eu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

 換言之,電影表面的歌舞升平男歡女愛,根本就是子虛烏有海市蜃樓一般。因爲作者顛覆了傳統所謂愛情的所有要素,不需要任何鋪墊,兩個素昧平生就比中指的陌生人因爲『追夢』就成爲夢中人。談『忠誠』嗎?談從一而終嗎?別開玩笑了。從做夢開始到做夢結束。直接否定了觀影者的可能企圖;想看一場逗引熱淚的愛情鷄湯片,別來看這個,這裡能看到的,衹是風馬牛而遠遠不相及。

 也就難怪在一片贊譽聲中,也有喝慣雞湯的觀者直陳: the story line is shallow and trite and the music is so dated – they deserved a much better script than this! It might be considered to be a tribute to Old Style Hollywood by some but Singing in the Rain it ain’t!

It’s not even close to that standard. I was bitterly disappointed and have no idea why it has won so many awards.

 或許就在這個意義上,作者的頭腦還算是清醒的。不清醒的衹是那些喝慣鷄湯的觀衆。不但給電影高分給提名,恐怕一不小心還會讓電影得到一些本身不值得擁有的獎項。這就跟某影評所説似的,這股潮流出現在今天的荷里活毫不奇怪。這個曾經的dreamt land 早已是nightmare land了。就跟我上面說的『拉拉藍』一樣,『藍』的,衹是一塊布景板,跟現實毫無關係。還追夢呢,白日夢罷了。正因爲如此,電影末尾女主的臨別秋波就是如此決絕如此堅定,幾乎跟少年派末尾的老虎一樣。衹不過那老虎連回眸一瞥都懶得做就是了。她要急著回歸叢林,回歸她真正如魚得水的地方。那裡纔是母系社會呀。

 我在《腦想男女事》中,預言式地指出,歐美人主義的發展必將導致文明的分崩離析。其出路因而有二:其一,就是歷史多見的,舊文明由新文明取代;其二,則是傳統西方文明從一元一神價值資源庫中獲取動力,自我更新,從而獲得新一輪的發展機會。我當時故意閃爍其詞,說沙漠文化或會爲此提供什麽啓示之類。

 現在或許可以看得甚至説得更加明確,這個就是伊斯蘭。伊斯蘭作爲價值資源庫,作為西方傳統進入衰敗時期的「鯰魚」,正在爲世俗化的歐美文明注入生機(或曰激發生機)。其注入方式説來匪夷所思,但很可能符合真相:就是用暴力挑戰歐美政治正確,藉此激發歐美傳統的野性,進而令傳統重現生機。

 女權大游行目的清晰,就是要阻止至少也要阻礙這個傳統的重生進程啊。否則怎麽解釋如此絕望、如此氣急敗壞、如此不擇手段?(02/02/2017)


【附注】:2018年推出了《媽媽米亞》續集《媽媽米亞-歡樂再來Mamma Mia! Here We Go Again (2018)》

 時隔十年,給我印象最深的不同之處,居然是電影末尾一眾混不吝一步一個腳印登上頂峰教堂為嬰兒浸洗!

 這可輪到我來叫喚媽媽米亞啦。

 我上文談到第一部的女性主義內核。第二部居然變成這樣,算是向傳統廻歸?背後的推動力量究竟是什麼?是不是值得深究一下?

 續集除了將先前的故事兜圓講滿之外,讓一眾昔日明星登臺的告別演出,更是令人難忘。

 裏面讓飾演外婆的Cher跟她的老情人Andy Garcia相聚重逢,合唱ABBA膾炙人口的名曲「Fernando」。歌詞裏面所講到的五十年代墨西哥革命,一下子將整個奇情故事的內涵拔高了:

We were young and full of life and none of us prepared to die

And I'm not ashamed to say the roar of guns and cannons almost made me cry... 

They were shining there for you and me

For liberty, Fernando

Now we're old and grey, Fernando

Since many years I haven't seen a rifle in your hand

Can you hear the drums, Fernando?

Do you still recall the frightful night we crossed the Rio Grande?

I can see it in your eyes, how proud you were to fight for freedom in this land...

「Rio Grande」是美墨邊境的一條河。所指代的背景正好跟網飛去年的得獎電影《羅馬(Roma)》有關。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