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Tong
MsTong

A Writer

說「玄」

「玄」字如何解讀或可影響一些典籍篇章的理解。所以值得稍微辨析一番。


說「玄」
 「玄」字如何解讀或可影響一些典籍篇章的理解。所以值得稍微辨析一番。
 從【説文】開始,玄字多以「黑」色釋之,說黑而有赤色者爲玄。詳細一點的,則根據《考工記》以之區別於另外兩種絲帛色「緅」和「緇」(五入爲緅七入爲緇。〖《考工記•鐘氏》〗注:凡玄色者在緅缁之間,其六入者與。意謂次數愈多則顔色愈深)。這就涉及到這個字形本身。據現存甲骨文及篆書推測,這個字形描繪的是染絲使用的絲結絲紮。所謂五入七入以及玄色所指的六入,都是指染絲時將絲絞反復浸入染液的次數。古時浸染織物多用植物染料。並不能直接製成純黑顔色。多次浸染絞乾然後曬乾所最終獲得的,就是所謂的青紅赤黑。記得少時見過一些質地不大好的黑色織物,久洗汎紅。恐怕是同一道理。(南粵「香雲紗」亦稱「莨綢gambiered silk gauze, specialty of Guangdong」者,或當同此。據稱其製作工藝即包括六入染液,甚至多達十二次者。曾有論者質疑所謂「香雲」或為「響元」的鄉音誤寫。「響」者謂其質地通爽,振之有聲;「元」者通「玄」,即指其色澤,詳論見後。錄此存疑。真相恐怕很難求得。)

 由此可知,作爲色彩用字的「玄」,當來自於獲取色彩的動作。故此字最初或作動詞。

 將玄字理解爲動詞,還需要知道舊時文人使用通假字的習慣。因爲書寫繁難而借用筆畫稍少的同音字形,是通假字存在的普遍理由。甚至時至今日,這種習慣依舊不屈不饒地出現在民間,乃至於網路文字甚至紙面公開出版物上(即錯別字的汎濫。這便是語音即語言文字本質這一説法的根據。我在舊文中介紹過所謂行爲藝術家的「鬼畫符」,就是用秦漢字的偏旁部首拼凑出各種字形,看上去如同某種「字」,卻因爲沒有相應讀音而全無意義。再例如【康熙字典】中的大量不可辨識的字形以及近年來陸續出土先秦墓葬讀物中的字形,不能釋讀的原因,就是秦政焚書坑儒所造成的文化斷層。這些僥幸保留下來的六國文字,因爲未能保存其相應讀音故此不能辨識而成爲廢字)。簡體字的存在及大行其道其實就是根據這個思路。我根據這個現象來追究秦漢字拼音化的思路,也能因此區別出華文秦漢字跟世上所有拼音文化所處的不同發展階段(坊間稱作口腔期巨嬰)。

 通假兩字讀音或聲同或聲近。同韻而不同聲的亦多見。因爲語音流變、一聲之轉的情況很多。

 那麽,如果將玄字視作動詞的通假詞,其本字會是什麽?

首先想到的是「旋」字。

玄[(胡涓GHUEN切)/jyun4/XUAN2]
旋[(似宣ZSYEN切)/XUAN2]

 其釋義都是旋轉、周旋之類,説文指其爲旌旗揮舞貌。查實前文中亦有釋作深水旋流的。例如「湍瀨旋淵吕梁之深。——《淮南子·俶真》」所攪動的無論是空氣是水,其動作一樣。將絲紮浸入染液之後反復攪動,跟這個揮舞動作類似。先秦典籍作者所用的本字會不會就是「旋」字呢?

 或者更應該說,兩字或許同義而不同源。懸想匠人將絲紮絲結浸入染液進行攪動這一動作本身,「玄」的字形就是很形象的描繪。何況兩者筆畫多寡有別。用筆畫少的或者常用習用的字形作爲通假字,理解上沒有多少困難。後世「玄」字的定義逐漸固化,「旋」很可能就成爲描繪這個動作的唯一用詞。「玄」的動詞義則失傳。其直接後果,就是影響了對先秦典籍的解讀。

 後世還因爲讀音相同而將玄字通假爲「元/jyun4」,一說以避諱清帝康熙(玄燁)。其實,相通應該更早。至少現存的宋趙佶千字文帖開首四字就是寫作:「天地元黃」的。故黑色又寫作元色;玄蔘又稱作元蔘等等。此讀至今猶存於粵音。

 更嚴格一點,似乎還可以考究一下與之讀音相似的字形。例如「亘(xuán)」即「𠄢」以及「囘」。

 「亘(xuán)」[須緣切syen/XUAN],説文釋爲「求【𠄢[一/囘/一]】也。从二从囘。古文象 回形上下所求物也。徐鍇曰,回風回轉所以宣陰陽也。」所謂陰陽即所從「二」分開構成的天地上下。 這個「囘」的金文筆畫就是一個旋轉形。略等同於「旋」字。

 而「亘」形的讀音猶存於今時「宣」字之中。

 將以上幾個字形串聯在一道,就可以大致看出這個「玄」字作爲動詞的含義及來源。

 不妨將這個作爲動詞的「玄」字放到老子當中,看看結果會是什麽。

《老子》章一有句: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帛書諸本皆作[眇])之門。

 傳統注家對此句的理解,基本上是不知所云。

 例如說「此兩者同一來源而不同名稱,都可以説是很幽深的。幽深而又幽深,是一切變化的總門。

 老實説,這樣的句式句子翻譯成其他語種,讓其他語種的哲人來看,難道會因此認同這個名爲老子的先哲需要在這麽短的句子中,浪費這些字數來感嘆,而不是把話說個清楚明白,讓讀者知道他到底想説什麽嗎?

 這裏説的「兩者」所指即「有」即「無」,説的其實是同一樣物事。爲什麽將「同」跟「玄」聯係在一道?

 後文章四十,又有「反者道之動」句。結合在一起理解就很容易,原來「玄」就是「反」,就是「道」的運行變化。所謂「反」,既是正反又是往返。既是本體論又是方法論。

 知道一點黑格爾辯證法的讀者都會立即想到,什麽對立統一什麽質量互變什麽否定之否定,原來就是老子的「反」所談論的呀。

 將「玄」這樣理解成「反」,一通百通,馬上就可以看出「玄之又玄」根本就不是自我感嘆的廢話。而是揭示「道」這一理論的要竅法門。老子是在告訴讀者,後文很多看上去很難理解的概念,其實需要「玄」、需要「反」之後,纔能透徹理解。玄之又玄其實就是反之又反。就是否定之否定。

我用英文來譯述章一的這個句子:

These two are different only for their names but identical in entity.

The identity (like a twined knot being mirrored, isn’t it a topological ring?) is thus termed (or is thus attained via) as [玄XUAN2] (which, like another term "[反FAN3]", resembles something intertwined in reels as its structure of the character on oracle bones indicates. If this knot can be) untwined by having it revolved in reverse, (it’s) the doorway to the comprehension of subtle substructures of the system (or: an entrance to the place where subtle structures of the substance are to be revealed).

這樣再讀原句,似乎不再那麽神秘。
08/01/2015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