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木
乔木

中美故事。不党,不卖,不盲;独立,中立,直立。乔木,旅美学者。

男教授面试女生那些事 (看脸看胸外一篇)

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负责国际新闻传播研究生的招生培养。每年四、五月都会主持来自各地的统考生面试,前一年的十月还会有各校的推免保送生的面试选拔。

十多年来,阅人无数。因为绝大部分是女生,饱览众芳,有些事值得说说。

总体来说,在能力和表现之外,会有几个影响因素,比如:性别、相貌、院校、地域等。

性别来说,女生无论从数量,还是表现,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后工业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不再靠体力取胜,女性在学习方面的认真、刻苦、上进,往往领先于男性。在男性女性化、女性中性化的时代,就是体力,有些也不弱于男性。

一次面试前集体开会,十几个女生,两个男生。刚好饮水机需要换一桶水,两个男生中,一个试了两次,都不能独自抱起一桶水,举至肩部,再倒过来,扣在半人高的饮水机上。另一个想帮,但不知如何上手,自己也不敢尝试。

刺斜里闪出一女生,腰肢一扭,一个倒拔垂杨,一起一落,水桶已扣在机柜上。这就是传说中的女汉子吧。 

我希望女生越多越好,男女完全按表现录取。通常搭配的两位女老师,不知是性别排斥,还是考虑到在校的男生太过稀少,经常是整个班都是女生,将来就业什么的,更愿意要男生。基本上男生进了面试,就录取,因为实在是太稀少了;而女生可以充分挑选、残酷淘汰。

相貌,对男生来说不是问题,他们的问题在下面,不在上面。

看女性,男女有不同的标准,就是男性的喜好侧重也不同。有人的审美是一看胸、二看脸、三看屁股、四看腿。在面试这个场合,除了一进一出看到全貌外,一旦坐定,就只能看到前两项了。

本科院校,有些考生和考官很在乎,我倒无所谓。因为本人就毕业于一般的院校,但是后来硕博上的都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在国外最好的大学也做过博士后研究、讲过学。因此这方面唯才是举,不问出处。

考生是名牌院校的,自我介绍时会强调一下。来自三流院校的,往往会用虽然、但是,表明自己多么努力。中等院校的就匆匆带过。但是这方面对考官的心理有影响,名牌院校的如果表现好,会觉得确实不错。如果差强人意,会觉得就这水平,还不如普通院校。

不过总体来说,相貌和水平没有关系,但大学名气和学生水平成正比。这也说明高考还算公平,大学好坏,起步很重要。当然,像我一样的例外总是有,后发制人。

地域,大学就读和考试,没有这方面的歧视。几个人口大省,如山东、河南、四川、江苏,考生确实多。另外两湖、苏皖素有科举传统,考生也很有实力。和人口、经济不相称的是广东、上海的考生很少,不知是不爱读书、不爱在国内读书,还是另有高就。

其他省市区的人数和水平没有明显差异。只是西北五省、西南贵州、云南的很少见。海南的没见过。

由于政策照顾,这些年港澳台、国外的倒经常有,另外一套考核标准,我招过柬埔寨、摩洛哥的研究生,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中国的少数民族生,也有单独的招生计划,除了西藏、新疆的差距明显外,其他地区的民族生差别不大。

有一次一个俊俏的女生骄傲地说,我是什么什么族。我问那你会说本民族语言吗?她说不会,从小都是普通话。我想那还逞能什么,至少我还会讲方言。

除了以上四个因素外,还有一些有趣的个案。

考生应届的多,也有在职的。身体有些还没长全乎,有些则已经和才华一样横溢了。穿着有普通的学生装,有职业套装,也有嘻哈窟窿眼拉链口袋装。

有一次一个女生穿了件深V装,不知是天热还是紧张,娇嗔带喘,波涛胸涌的。考官也是人啊,我都不知道问了什么,她说了什么。最后评议时,两位女考官说了许多不足,意思是不取。我只有附和。遗憾。

有个男生,说坐着紧张,死活要站着作答。结果他居高俯视,倒像在审问我们。谈到特长爱好,说喜欢篮球,还跳起来摸了一下灯管,结果弄得尘土飞扬。他乱中取胜,录取。

有个女生,紧张,没答好,更紧张加伤心,泣不成声,考完后嚎啕不止,说她多么不易,希望给个机会。难受。

还有个考生,考完后,直接拿出一个信封给我。我说什么意思。Ta说老师辛苦了,这是点小意思。我说这个不能收。另一个老师开玩笑说,三个人怎么只给一个信封?Ta说不好意思,来得匆忙,以为就一个老师面试。你们可以分一下,如果录取我,一定重重感谢。

不谢。不取。

还有个考生说她喜欢阅读。我问读过什么书,她说就是上网看看新闻什么的。我说能不能介绍一下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她说忙着复习考试,除了教材、参考书,最近没看什么书。我说除了教材,能不能介绍一本学术书。她想了想,问《共产党宣言》算吗?我说算。于是她背道: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

一次有不少湖南考生。我说湖南出了不少名人,举几个。绝大多数回答都是毛泽东、宋祖英、李湘。有个人回答李湘、何炅、谢娜。三个老师面面相觑,自惭孤陋寡闻。

我想着湖南出了那么多调查记者,比如号称“湖南四害”的罗昌平、邓飞、龙志、欧阳洪亮,考新闻的怎么也得知道几个吧?另外还有“浏阳三杰”谭嗣同、胡耀邦、石扉客,应该也听过一个吧?失望。

湖南的四个调查记者,左起:龙志、邓飞、罗昌平、欧阳洪亮

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到处都在宣传。新闻、时事不分家,我们问今年是抗日多少周年,有人答70,指的是胜利纪念。有人答78或84,指的是爆发纪念,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或1937年七七事变算起,都算对。

有一个想了一下,答121年。我们很吃惊,说怎么那么多?

她说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算起。

我说照这么算,那“它坚持抗战八年多,改善了人民生活”的歌词,就得改了。

她说中国百年屈辱挨打,特别是日本的两次侵华,带来深重的灾难。正是在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国富民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然可以唱“它坚持抗战百年多,改善了人民生活”。

想知道,这个取不取?

*** ***

外一篇:  

大学算个球:旁观北外乔木

作者:丁启阵 ,北外中文学院教授 

近日,我的微信中先后收到多位朋友发来的有关@北外乔木的链接。链接都是关于乔木先生最近一篇博文《男教授面试女生那些事》中,说他自己面试女研究生时“一看胸二看脸三看屁股四看腿”的议论引发的讨论。朋友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微信朋友圈中的单位同事圈、玩乐圈,也有人在议论这个事。可见乔木这事传播范围不小,影响挺大。

朋友们之所以给我发关于乔木的链接,原因不出如下三点:

一、我跟乔木同校揾食,可算同事;二、都是“名博”,我可能认识乔木;三、希望我以近水楼台的身份,爆一点乔木的料,或者谈谈感想。此外,有的人可能还有点儿幸灾乐祸心理:瞧你们学校,都是些什么人!

我还真认得乔木。面对面的接触,先后有三次:

第一次是三年前在腾讯网“大家”专栏签约作家的年度聚会上,乔木主动找的我,说了几句客套话,算是相互认识了;第二次是两年前在凤凰网于河北徐水著名企业家孙大午那里搞的名博年度聚会上,礼节性招呼,也没说什么有内容的话;第三次是前年,在学校教工餐厅吃午饭时,我端着餐盘,主动找的乔木,打听了一下他的处境情况。

此外,要么是听来的关于他的消息,要么是偶尔看到的他写的文章和微博。总之,没有频密、深入的交往,了解不多。我对他的初步印象,是有才气、有想法、挺性情的一个人。

虽然同校谋食,同样忝列“名博”,但我感觉,我跟乔木不是同一类人:他关心政治,我对政治没有兴趣;他与人交往积极主动,我消极被动;他热情多动,我冷静迟滞。乔木的一些观点和做法,我也并不认同。

但是,同事、朋友们对乔木近乎咒骂的批评,以及言语之间流露出来的不屑,我是完全不能赞成的。

首先,我并不认为,面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女生“看胸看脸看屁股看腿”是乔木担任考官时的真实情况。在北外担任研究生入学面试考官的次数,我肯定比乔木多——无他,工作年头长——见过的女生,也应该比乔木多。

我所了解的情况是,每次面试,任务都很重,人数众多,时间紧迫,基本上没有闲心情看这看那。再者,面试一开始就进入了知识、理论的竞赛轨道,考官眼里,知识储备多,理论修养好的考生,是自带光环的,可以弥补相貌的不足;而知识、理论两方面有明显欠缺的,相貌再好,也是空洞、苍白的,难以动人。好比奥运会百米赛跑,观众的目光自然会被优胜者所吸引,远远落在后边的选手,谁有兴趣去关心他们(她们)的美丑呢?

请注意,乔木这是写文章,而且是在网络上发表的文章,是希望能广泛传播的,吸引眼球,多多益善。因此,夸张是意料中的修辞手法,偏激是有心为之的作文策略。另外,能够如此“直白”地把难登大雅之堂的心理活动白纸黑字地写下来的,如果读者只能得出“作者是个坏银”的结论,那么,这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显然是堪忧的。

我敢肯定,这类读者,世界文学名著,基本上都是读不懂的。阅读不能是小胡同赶猪——直来直去,得转动一下脑子。

其次,录用人才,以貌取人,无可厚非。理由,我可以一口气列举出很多条:相由心生,相貌美丑跟内心善恶往往有直接的关系,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趋美避丑,符合人类文明进化的规律;社会上的许多行业、岗位,例如教师、护士、外交官,都有相貌上的要求,相貌姣好者容易就业;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事实上,优先录取相貌姣好者,是全社会、所有高校录取人才时心照不宣的普遍做法。一定要说乔木有错,也只是错在措辞不当。古语道:“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翻译成白话,就是:这样粗俗的话,斯文人写不出来。

其实,乔木的“看胸看脸看屁股看腿”论,是有前提的,“在能力和表现之外,会有几个影响因素”。可见,乔木也是把能力和表现放在比相貌身材更重要的地位上的,能力和相貌是先决条件。

接下来,就得说到乔木为什么不能像“荐绅先生”(斯文人)那样写文章,措辞雍容大度、温文尔雅呢?我认为,这其中是有原因的:

孤愤,或曰情绪。一个研究传播学有相当成就的年轻学者,一个对传播相关理论知识、培养人才有着浓厚兴趣和激情的中年教师,被上级领导以“莫须有”的罪名、不清不楚不明不白地调离他熟悉的岗位,剥夺他热爱的工作,先是束之高阁,接着是命他做自己所不擅长的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同时给以种种的不方便。

一个受了多年这种不公平待遇,或者说憋屈的人,有几个能够做到说话作文雍容大度、温文尔雅的?司马迁早就发现了一个文化史的规律:上古的优秀诗文著作,都是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乔木还是“愤”得很不够的,充其量,他只是表现了一点儿玩世不恭的态度而已,未超出诙谐的范畴。

同事中,似乎有人引本校教师队伍中有乔木这样的人(事实上,乔木已经不能算是教师了,学校宣传部已经明确表示:“乔木早已调离教学岗位”)以为耻辱的。对此,我非常不以为然。上边说过,我跟乔木其实并不熟悉,更乏深交,对他的情况了解很少。

但是,假如乔木只是曾经以独立候选人身份参选海淀区人大代表、曾经公开举报过何炅“吃空饷”、曾经发表过宣扬民主宪政的文字,便有了目前的遭遇和处境,我反而为我所在的大学感到遗憾。

不错,乔木是个挺能折腾的人,他的折腾也可能会给校方制造一些麻烦。但是,乔木的折腾,比得上北京大学的许多前辈、同行吗?

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嘛,纵观近现代历史,北京大学之所以为北京大学,之所以能获得普遍的尊敬和广泛的声誉,不正是因为它曾经拥有过陈独秀、胡适之、李大钊、鲁迅等一大批能折腾的教师吗?不正是因为它学术思想上有兼收并蓄的雅量吗?不正是因为它容纳了若干敢于批评政府批评制度的学者吗?

一个连乔木这样的教师都容纳不了的大学,是不值得尊敬的。

最后,我顺便指出一个有趣而残酷的事实:大学校园不复存在的千百年后,将没有几个人会记得它——谁记得历朝历代那么多太学国子监?而像乔木这样的教师,尽管受尽它的排挤,郁郁不得志,甚至赍志以殁,没准只因为一两篇有才情的文字,而流芳后世,受到人们的深情怀念。

原因很简单,存在时庞大威武的大学,只是一个空架子,而个体的生命是有感情的,世上惟有感情可以动人;人类文明历史,会去感念哪怕只有一丁点儿创造成绩的个体,却不会去记住一个徒有躯壳的机构。

好好珍惜、爱护任何一个有才情的具体的人吧,大学算个球!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