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nry w
henry w

退休了,喜看文章,偶而寫寫。

懷念故鄉

看了好些講述故鄉的文章,發覺作者們都充滿了對故鄉的熱愛,深情地描述故鄉的山清水秀,懷念小時候故鄉的玩伴,追憶當年簡樸而快樂的童年。似乎他們雖然縱橫了全世界,而心底的最深處珍藏著的,始終就是故鄉的美麗故事!

有一天,我終於問自己,我心深處是否也像他們那樣珍藏著一個不能忘懷的美麗故鄉呢?是的!我馬上想起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那是從小時候就住在那裡的一條美麗的街道,街道兩邊有序間隔種有長得挺高,而且能結小堅果的樹,兩邊的房屋是前面有花園的磚牆屋。因為是屈頭街,車輛稀少,整條街就好像是我們的遊樂場所。鄰居玩伴們像聯合國那樣,有荷印混血兒、伊朗和爪哇混血兒、能說華語的華人、不會說華語的僑生、峇達族人、爪哇族人等,大家用當地選他(Sunda)語溝通,非常融洽。我就在那裡慢慢地長大,到十九歲去中國為止。

那是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市。

我把這故鄉的故事講給也是歸國華僑的朋友聽,他說,那不是故鄉,那只是第二故鄉,你的故鄉是你填籍貫時寫的廣東省梅縣。確實許多歸僑把出生和長大的地方稱之為第二故鄉,而故鄉卻是一個只聽過名稱而不曾去過的地方,這似乎不合情理,但這樣說的歸僑卻比比皆是。

雖然我的朋友說我的故鄉應該是梅縣,其實當時不但是我沒去過,連我的父親、祖父、曾祖父都沒有去過,他們都是在印度尼西亞邦加島出生的。是我的高祖父離開梅縣的家鄉到邦加島謀生的,說故鄉,梅縣倒真是我的高祖父的故鄉了。也許他對梅縣家鄉的感情,就像我對萬隆那條街的感情一樣,他的心裡肯定始終掛記著它,所以他把家鄉的地址傳給後代,我想高祖父是希望作為他的後代的我們知道我們的根,能回去看看。

終於我和我的弟弟及幾位堂兄弟動身去梅縣找高祖父的故鄉了,高祖父留的地址是清朝時候的地址,現在地名有些變化,但是還是給我們找到了。在梅縣城南面,離羅衣塔和梅江不很遠的一個山谷裡,山谷不很大,中間是田,種了許多荷花,很是美麗。山邊有一列舊房屋,最旁邊卻有兩間新樓房,是退休回鄉居住的兩兄弟建的。總共約有十幾間房屋,但大部分人都外出謀生,留下空屋,只剩幾戶人還在家鄉。

這就是高祖父一百多年前告別了的家鄉,也就是我們梅縣的故鄉。

話說回來,我和一大批歸僑,在香港住了幾十年,有時他們會說“此心安處是吾鄉”,漫长的岁月使我们把香港當作故鄉了。確實,現在若外出旅行超過一星期,便會想回家,覺得哪裡都不及香港自在。我那些朋友也有類似的感覺,他們說在香港住慣了,一回到香港機場,就覺得心身舒暢,看來這句“此心安處是吾鄉”還挺適合我們這些人呢。

雖然我的梅縣故鄉,我先後只去過兩次,卻留下美丽的印象。至於萬隆,那是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自然是不可能忘卻的!還有我現在住慣了的香港,它們都是故鄉,不要分第幾故鄉了,因它們都永遠存在我的內心深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