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米索
范米索

野生咨询|内容教练|🎙空无一物/有效失败 亲密关系|多元思维|认知升级|成人教育 DAO/Crypto|🌍 世界公民 B站/公众号:范米索|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半个月A股短线70%+收益,缠论屠龙术投资实验成果

这半个月,我几乎没怎么刷朋友圈,也没怎么看社交平台信息,公开输出小作文的频次较此前也下降了许多,因为我近乎所有的时间和经历都花在了研究一个投资理论上,并且另开一个公众号记录着实验的成功。

这是一个关于投资的实验,11月中旬到月底半个月,结果已显,下图是我测试期间在A股短线的收益回报数据,这些数据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

我相信读者里一定有投资高手根本看不上这点收益,甚至会嘲笑说“这算什么”,可对于我而言,的确是「颠覆认知」。


尤其是我看到11月不少投资大V也在亏损,被各种利好利空消息套了一次又一次,房产、医药都是重灾区。

而我却在半个月的时间里收益高达50%以上,我想应该是极少数了,这当中我还没放另两个票,分别是英特和中青旅收益,叠加上去就是70%以上。

可这半个月,我并不好过。

因为我一次次陷入跟固有认知的对抗中,饱受痛苦、兴奋、恐惧、震撼的多重复杂情绪折磨,好几次做梦,梦里都是K线图和缠论。直到现在,我才勉强消化了些许。

我曾说过,每当我的固有认知和三观在遭遇强大冲击的时刻,是我最痛苦难熬的一段时刻,这样的经历都密集发生在我25岁前,摧毁、重建、摧毁、重建……直到25岁后,我对事物的认知相对进入稳定态,他人不能接受的事情我的接受程度可以很高,因为我真的自己见过,经历过。

我当然知道未来我还会面临很多三观重建过程,但这次经历对我震慑过大,以至于我调节消化了很久才能勉强做到去接受。

如果你对这个故事感兴趣,欢迎你继续读下去。


(1)


11月21日,我在公众号发表了一篇万字长文《退学炒股的滴滴司机教给我的投资启示》,那篇文章一经发出,我收到了大量朋友的私信,我原以为这篇文章能颠覆人们对于投资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可文章发出去后续,几乎每个人都给了我“负面反馈”——

是的,几乎每个人都委婉地向我表达:他们不信

虽然在意料之外,但却又在情理之中,因为你们会发现看过书的人不信,没听过的人更不信,甚至这里面还包括专门在金融机构从事交易的人。

恰恰是看到大家都是这种反应,反而激发我产生了更大的动力和兴趣,全身心投入研究这套理论体系,与此同时,拿真金白银去市场实战,测试理论究竟是否靠谱。

这样做还不够,我是一个记录者、实战派,如果要测试,那么一定要全程把一切记录下来,以防别人认为你是「事后诸葛亮」。

于是我找到C,询问他是否愿意开公众号做这样的记录,并表示我愿意无条件提供帮助。

我当然完全可以出于私心藏住他,不让任何人知道这种人存在,可这种做法不符合我的价值观。

如果一个人或者一件事对我帮助很大,我一定会无条件倾尽全力把他们推出去,让他们去发挥更大的价值,帮助更多人。

一直以来,我都这么做着,而这种乐于分享的做法,反而为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好运,我甚至认为我有机缘接触到这个人,这套投资体系,也是因为我此前的做法所带来的福运。

C并不懂自媒体,他对我说,没问题,只是他写不了文章,只能提供核心的技术思路。

当时我告诉他:“不用担心,你提供最核心的技术分析思路,我负责加以政策消息主笔撰写文章,日更缠论推算出来的具体股票和具体价格,并且把交割单也上传,当作证据。

当天,我们就合计完毕,注册了公众号。

公众号的名字「正悟股道」,这是他父亲取的,也是他在投资路上的领路人。

当我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内心多少有些许震撼——

正悟,股道。

有多少人,走上了投资错误的道路不自知,甚至越走越远。在未曾接触缠论前,我也如同迷途羔羊一般。

而后,我想起他爷爷的其中一个身份是书法家,于是就让他去找爷爷为公众号提字,这个公众号的Logo就这么诞生了。


一切准备工作全部在半天之内完全搞定。

从11月21日至今,累计更新13篇文章,其中有两篇文章(周六)是由他父亲撰写的,当我看到这些文字时,我再也不奇怪他能达到这样的投资水平。

如果你感兴趣,可以从开头翻每一个「个股」的信息。

具体的价格位置和一些简单逻辑都在其中,不过涉及到技术描述的部分很少,只有图形部分展示过技术相关知识,大多数的逻辑更侧重于政策分析。

因为我们意识到如果用技术的话语,很多人根本看不懂,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体验,在我看过那么多政策小作文后,开始撰写这类「股评文」。

而关于技术分析买卖点部分我每天只在知识星球和相关社群分享。


如果你们想要知道直接的结果,可以在「正悟股道」公众号文末一篇篇翻看具体股票信息和股票价格,以及后续我们在预测完股票后的「买入进场」交割单「清仓离场」的交割单

我在上一篇文章就提过C的故事,他没有任何金融背景,非专业机构出身,无内幕消息,无本科学历,非什么路主席/首席……只是依靠着硬核技术推演出股票和具体价格。

他颠覆了我的认知,而我带着他的理论颠覆了身边人的认知。

记得当初我跟他对话,我问他:“你介意把这些分享出去吗?”

他毫不在意地笑着跟我说:

“不介意,未来我挺想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别人的,至少能让这个理论传下去吧。每次看着别人在二级市场里反反复复被收割,我也挺难受的,有些错本身就是可以避开的。未来做二级投资只会越来越专业,这也就意味着散户被收割的可能性更加会大大提升。

但凡他们可以稍微学习和掌握一点技术分析能力,完全可以避开很多的错。入场时机、离场时机都可以踩对节奏。

后来,我看完缠论去见他,让他现场帮我解答一些我不懂的内容以及画图教学,恰好他朋友也在,后来我跟他朋友(初中同学)聊天,提起大家因短线结缘这事。

他朋友告诉我说,他们几个人在2015年的时候,已经见证过他可怕的胜率,而当时他还不到20岁,那时候大家都很希望他能做自媒体,可他还是对自己的交易能力不太自信,一直是委婉拒绝的态度。

7年后的今天,看到他对交易的信心变得越来越强,看到他开始写公众号,也希望他能将这种价值分享给更多人。

当时我好奇地问这个朋友:“你认识他那么久,你没有去学缠论吗?为什么不学呢?”

他笑着跟我说:“我不懂,那东西太复杂了学不来,但他始终是我很敬佩的人。”

我也没忍住跟他说:“C的出现,彻底推翻了我对投资的认知和理解,三观受到摧毁的感觉真的糟透了,我很久没遇到过这样的挑战,我消化到今天都还没能完全消化。我周围的很多朋友从来都不是这种风格,我买过那么多的投资产品服务,也从来没看到过这种思路。”

朋友笑着跟我说:“7年前,我就知道他的战绩能狠狠打那些人的耳光,他是个实战派,虽然不会说那些头头是道的分析,可是在结果上绝对不会输给那些人,他的实力可怕到超过很多人的想象。

我哈哈大笑说:“那我可能就是第一个被打肿的人,我起初是怀疑过他说的话,也怀疑过这套体系,在开始的时候我就疯狂挑战他的观点,最后小丑竟是我自己,想想真的很讽刺。

记得他当时跟我说一年起码得做到200%多的时候,我觉得他疯了,可是最近半个月,我自己的账户即将收益达到了50%以上,加上12月初即将清仓的股票,收益已经到了70%以上,如果不是自己的账户数据在向我证实,或许我都不敢信他曾对我说的200%以上是真的可以做到的。

他曾告诉我,他曾去面试过证券机构,结果人家根本听不懂他在说什么,而证券需要的知识他知道的并不多,最后直接挂了他的面试。

有时候,我也在想,他们到底要什么样的人才?是要一个能拿出漂亮战绩的实战派,还是要一个善于分析的理论派?我也不理解,或许千里马常有,伯乐却不常有。

事后,我问C关于为学习缠论的事,他告诉我说:

“我们认识了很多年,可你会发现,我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个愿意学,如果他们愿意,我真的很愿意教他们。我自己连能交流的对象都没有,只能自己去每天研究这些,偶尔跟我爸交流下。

所以「机缘」很重要吧,不是什么人都能够结缘,即便结缘了,也未必能学好。有些人,看到了却怎么都理解不了,有些人,稍微一看很快就悟到了。

他的这段话,让想起当时我在看缠论时,翻到的一段缠论哲学观——

由股市之解决之道,至论语之入世之道,至佛学之大至深大圆满境界。以静坐、心经、佛号,引入大超脱之路。然“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须渐除,依次第进”,有缘者得之,无缘者失之,而得并未得,失并未失,一颗明珠,总有粉碎虚空,照破山河之日。

有缘者得之,无缘者失之,而得并未得,失并未失。

我想,我跟缠论的缘,结得颇深。


(2)


说完了这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我其实想谈一下近期对于「投资」的思考和感悟。

前两天,我看到少楠写的一篇文章《隐性知识的重要性-离执行越近,公开知识就越少》——

文中他还提到两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在搜索引擎普及之后,显性知识的索引价值直线下降,因为大部分的知识都被公开;而一个人越接近执行(与抽象的知识相比),公开的知识就越少,正是这些通过探索获得的隐性知识,才形成了我们的知识护城河。

巴菲特也有很长的时间在格雷厄姆手下学习投资。最好找到一个好的教练,然后照着他的样子模仿,并让他指出问题在哪里,继续改进。

一般来说,有大量隐性知识的人在指导中会提出各种具体的警告,反之则说明此人并不具备对应的能力。

让自己浸泡在环境之中,这和之前经常提到的要「去现场」「到一线」强相关,因为看似琐碎具体,但是在那个环境中充斥着上下文,可以观察到许多忽略的信息。

这期间,我几乎每天十几个小时一心埋头在研究缠论分析上,每天看图,画图,分析……开盘就是实战、操练、画图,盘后结束是复盘写文章,彻底把它当成工作一样用极其严肃的态度去对待,不断测试和验证。

睡眠时间被挤压到了五个小时左右,周末才能偶尔睡个懒觉,醒来继续学缠论,偶尔放松会打打游戏平衡一下大脑。

而这期间,我看着别人各种政策分析,各种追涨杀跌,各种吃面吃到怀疑人生,甚至想放弃离场。

可依靠这个技术,我一分钱都没亏,从竞业达、众生、二三六、中京、尚荣、中成、中青旅、英特……近期全部大满贯,这就是缠论体系给我带来的这些恐怖的胜率。

事实上,我入门二级市场是从长线+政策分析,切换成了短线+政策分析,再切换成了短线+90%缠论技术分析+10%政策分析,而这一切换,让我的胜率翻了数倍之高。

我曾经和很多朋友一样没听过「缠论」,而且此前我是不喜欢研究「技术分析」甚至带有极强的偏见,我基本是走「政策分析」「公司基本面」之类的路子,跟券商投顾那些体系差不多。

包括我在投顾上之前花过不少钱,年服务都是5位数起步,但是我后来意识到不少券商投顾在讲解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及公司基本面研究上的确很厉害,我也因此学到不少,可「选票」上真的不太行。

选出来的票要么很长时间只涨几个点,要么就反而是下跌,听最多的就是「大家要耐心等,这个票怎么怎么之后会回来」等等说辞。

当时,我感知不出来,我甚至觉得他们说得很有道理,我要耐心点,公司基本面都不错,板块也是近期热点,能有什么问题呢,拿着听指令好了,可就是因为对「投资」了解太肤浅了,所以错把这些当成了「本质」「核心」。

包括前阵子,有个券商机构的朋友自己也跟我说「带着客户一起被割」,我以前也是跟投顾一起吃面。

当时写复盘都很难复盘,为什么?

公司基本面也没问题啊,板块也没问题,消息面也有刺激,公司还有利好消息,可怎么这股票就是涨不动,爬坡一两个点,要么不涨,更夸张的是还下跌,那你说怎么复盘?

时而赚,时而亏,根本做不到投资稳定盈利,显然就是没找到问题的关键核心。

我曾在我的星球写过一个类比,去描述「政策分析流派」和「缠论技术流派」的差别——

政策分析选手很擅长写小作文,很多小作文都让你觉得分析国际国内局势、政策、宏观经济都有理有据,每次看完都大为震撼,恍若自己已对大局了若指掌,分析宏观经济头头是道,但是到了具体的个股推荐上,就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他们只告诉你xxx股票近期不错,可以考虑,却从来不会告诉你:

xx股票在「什么时间」,以具体「多少的价格」买入?

这就导致无数人摸不清楚进场时间节点和成本价格,更搞不清楚离场的时间节点和价格,把钱砸进票里,最后亏钱吃面,甚至想销户删App。

政策分析很像善于甜言蜜语的渣男,说话很好听,头头是道,但如果你信了,结果可能会让你很伤心。

那么缠论呢?

缠论可以相对精准的推算出「买入价格区间」和「买入时机」以及「卖出的价格区间」和「卖出时机」。

就拿我前天做的「中青旅」来说,当时推演出来的买入价格在13.2附近,我星球那天写过,最后当天最低价格掉落在了13.23,13.25进场,第二天借助开放政策利好,直接14.85冲高走人,十几个点到手。

后来我群里有人感到神奇,就问我是怎么判断买卖点的,我也在星球给了相关解释:


缠论技术分析很像是个不懂说话的程序员,他说不出让你觉得「很厉害」的宏观经济局势分析,各种对抗博弈厉害关系,公司股东还是什么其他政策刺激等,但是他能用最直接的行动来像你去证明,让你看到结果无比开心。

当然,不是说政策分析没有用处,而是你需要结合,但前提是你需要把地基确定好,而缠论就是用来确定那个地基最核心的东西。

投资其实可以映射出很多东西。

有时候,很多看起来厉害的话语,都是经过粉饰的,脱离本质的。

有时候,看起来笨拙又直接的一些东西,反而是纯粹的,直接的。

如果你非要去相信前者,而忽略后者,那么上当受骗一次次在同一个错误上犯错也是常态。

我最近经历的这一切,和少楠提到的「隐形知识」近乎一模一样。

我必须承认我遇到了一个非常厉害的投资高手和教练,以师徒制的形式只是跟他学了半个月,在投资短线的认知上,的确超过了很多人,而这个教练具备大量隐性知识,每一次都会在指导中对我提出各种具体的警告,让我避免犯了大量错误。

我这半个月大量观察他的思路,研究他的选股逻辑,近乎像素级模仿他的策略,与此同时,我也保持对市场其他人的思路观察,了解那些人的视野盲区和犯错的地方在哪里,将两者进行大量对比分析,进而每天都会把自己的思考复盘写在星球中,沉淀自己对投资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投资思路。


后来,星球的一些朋友收到我的启发,也跟着我一起去学习缠论,我收到了关于他们的一些成果和思考,那一刻我真的特别感动。

授人予鱼不如授人予渔,这个价值观一直是我坚持的核心。

我一点都不希望人们只是纯粹来抄作业,起码思考和学习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因为抄作业就等于把你赚钱的能力拱手让人,如果你能掌握一个方法,并且不断运用熟悉该方法为自己赚到钱,那么你一定能过得比绝大多数人安心和舒服。

我在上一篇文章写过,C当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投资这件事,是一辈子的事,哪怕你到老,拥有这个技能,都不用太担心自己的生计问题。”

(3)


这阵子,我一直在思考在二级市场赚钱的「核心」到底是什么。

缠论里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刻:

“走势终完美”。

任何级别的任何走势类型终要完成。

它就像一条无法改变的自然法则那般印刻在我脑海里。

缠论的价值是在于能够在无常的市场走势中建立一套完整的即使反应市场当下走势结构位次的分类体系。

没接触缠论前,我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讯息,从公司基本面、研报看到新闻政策消息,再看一大堆股评公众号,还有一系列社群。

而现在大多数时间基本都全身心沉浸在看这本书,反复读一些话,拉出图表两台电脑对着看书中的图,尝试画线,甚至计算图形面积。

如果是以前的我,可能打死都不会相信自己会接受这套理论。

后来,我在读书的时候,看了一张又一张的图形,我发现那么多的股市图,全部逃不过所谓的上涨、盘整、下跌,而在这几个词变成图形,我看着MACD图形里,均线永远来回穿梭于0轴,每一次穿梭必然会出现方向的改变,而红绿柱也永远都保持着上下上下,有时候面积大,有时候面积小,总之,无论怎样,都会走完这个图形。

“走势中完美”的另一层意思,我理解为任何消息、政策的临时出台,都很难打段它走到一半时的方向,也就是图形必须先走出来才会开始改变方向。


这就像一年有四季,即便再诡异,也不可能一天的秋都没有,立刻从夏转入冬。

而明白了这一点,我才渐渐明白C当时跟我说的“技术先于消息”究竟是什么意思。技术的确可以先于消息预判,我在看了书后真的越来越能接受了这套理论。

更有趣的是,以前我听身边厉害的投资者们说“要有投资审美”,我一直理解不了什么叫做投资审美。

现在,我看着无数的图,有些图形就会让我看着很喜欢,而有些图形,我一眼看到就知道图形很糟糕,这类大概率是垃圾公司。

而图形的审美决定了你是否能选到好的股票。

所以有时候,我听别人说“图形”很好的时候,我并不知道他们的判断依据是什么,以为只是靠感觉,可我在学了这套体系后,我的确可以很详细的告诉你,为什么这个图形结构在我眼里很好,好的点是什么?等等。

投资需要审美,我在当下才理解。

最后,投资这件事,如他所言,的确是一辈子的事。

它已经不再是关于赚钱与否的问题了。

以前做投资总是一堆消息让自己来回拉扯,每天要处理巨大的信息量,但的确很难捕捉到一些实质的东西。

现在,反而变得很专注,脑子里长出了一根不需要去闻风而动的钢筋,而所有的决策逻辑先围绕着这个基础框架,再顺带去观察是否完美贴合周围信息,利好政策和消息只是为了这个框架结构而服务,有了它们,那么就可以做了。

投资,要步步为营,处世,同样需要步步为营。

真正能看明白的人,一定少之又少,但一切都符合大数法则,真正厉害的技艺是不可能被流传的,投资世界永远都是少数人赚钱,永远都是如此。

而少数人手里掌握的屠龙术是大多数普通人没办法理解更不会相信和接受的,恰恰是这点,才能让这个法则一直能起作用。

当然缠论并不是完美的,公司基本面、消息等基本都可以被忽略,连成交量也不是放在重要位置上,但是缠论的优点也很明显,非常系统,有逻辑,思想体系和解读方法不错。

因此,市场永远都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方法论。

包括C对我说:“缠论只能解决70%的市场问题,而你不能只依靠缠论来做推理,它是需要结合其他的因素形成合力,才可推导出答案。更深的技巧需要等到你在能读懂缠论的基础上,再去精进。”

什么是市场的噪音?什么是投资的核心?什么是可以抓住的本质?

关于这个问题,恰好周末他将他父亲写下的投资思考《没有复利能力,再强的盈利能力都会归零》发给了我,我看了很受启发,本文就以这段话作为结尾,希望能带给诸位关于投资的启发:

资本市场是从明确市场本质而开。

市场的涨跌,不是价格的涨跌,而是结构的开始与结束。

若没有清晰而准确的可供自我执行的投资准则,最后的结果一定是犹如风口中的烛火,在风中摇摆直到最后熄灭。

资本市场,最怕的就是陷入眼前的涨跌,而忽略了真正的本质(结构)明确了这个本质,才能够真正明确何为买卖点,因为真正的买卖点是市场自生,它本就一直存在,对我而言就是能否去发现它罢了。

操作自信,交易过程中,没有自信,自然没有知行合一的可能,而资本市场的复利滚动,必须有知行合一,在佛理中,自信的建立,是需要他信,也就是先有他信,才有自信,所以,佛门有现存三宝,这三宝都是「他信」。

在股市里,并不是谁都有现存的股市(三宝)也就是市场正确认知和自我正确认知下的交易法则(模式)。

倘若,能够明确法则,并且在自我运用法则之下尝过大甜头(那种自我掌控感下的清晰明确收获),那就必然能建立自信。

所以,自信,一定不是盲目的勇敢,而这过程,需要正确认知的学习,正确法则的建立,法则之下的执行,执行下的收获。

佛理中,见自性,破虚妄,其因素便就在这里。

一切都是结构,和结构综合运用下的买卖点:

1:优选买点(牛股)

2:决战回撤

只有同时做到以上两点,才能在资本市场真正发挥岀资本的唯一核心力量,也就是复利滚动持续积累,买点买,卖点卖,知行合一的复利滚动自己的交易模式。

打破资金限制的那刻,我就明白,资本金的成长任何阶段需要同时考量两个能力:

1:复利的能力

2:盈利的能力

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想得最多的就是盈利的能力,而并没有相关的复利能力,这也是大多数投资者兜兜转转的原因所在。

没有复利的能力,再强的盈利能力最后都会归零,因为这个复利的能力就是最开始的1,一定要明确,唯一目标是盈利常态化。

交易,唯有当下,方能无我,才有知行合一的滚动复利,这是无常资本市场的唯一不变。

资本市场,考验的永远只有两点:

1:于外,能否明确涨跌本质?

2:于内,能否守住自我内心?

写在最后:这场实验于我而言远没有结束,我在等待它出现错误预判的那一刻,我验证了那么多的对,可我需要验证它失效的时刻,这样才能帮助我更好记录。

最后,所有的操作都会记录在下方公众号,工作日每天都会更新,如果你也想继续了解我们的投资实战情况,那么欢迎关注后续。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