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筆記] 網媒的未來:免費和訂閱制以外的第三條路
IPFS
這場活動是讚賞公民基金會在香港舉辦的實體活動(影片),內容全程是粵語,所以我什麼也聽不懂。恰好區塊勢的編輯 Joanna 對粵語很有興趣,我就把影片丟給他。
沒想到幾天之後,他就丟回給我以下的活動重點摘要。感動之餘,就把內容放在這裡和大家分享。附上她的 LikeButton 讓大家用拍手感謝她。
開場白
(在場的)傳媒其實很討厭 like 跟 click 這些內容農場的東西,但我自己也很討厭想看一篇好文的時候被擋、要付錢的 paywall 概念。讚賞公民基金想出第三條路「化讚為賞理念、讚賞公民的想法」。
高重建 - 讚賞公民基金會創始人
- 我們不是做平台,而是做技術,嚴格來說是做插件,在每個網站都能放。2018 年 7 月推出,目前有 365,也正跟四大媒體在談(不知哪四大)。
- 我除了宅沒有其他特色XDDD
- 引言人不講我都不覺得自己是在做第三條路,我支持開放的理念,也認同創作者要有報酬。但我相信對於創作者來說,首要思考的不是賺錢,而是觸及率問題。
- 我認為 NYT 跟蘋果的訂閱都不是最好的方式,其他媒體還要不要活?還有話語權過強的問題,訂不起只能看垃圾?這個商業模式一定有問題。
- (廣東話)讚賞包含「賞」的後續行動,英文的 like 鍵沒有賞的概念,FB 的 like 唯一功用就是派廣告。我的概念很簡當,當你讚,就同時賞了!作者會得到實際回報。
- 大家一定會疑問錢從何而來:選擇成為讚賞公民,5 塊美金一個月,讚賞公民會收到報表,知道錢去哪。作者也會看到文章的數據。
- 我不是很喜歡大陸用打賞的字眼,雖然他們支付做得很好,但讚跟賞還是分開的,作為讀者不合理,我看 100 篇文章都要想 100 次要不要讚、要不要賞。所以才想把讚跟賞結合,我們會幫你算應該賞多少。
- 免費讀者(稱為 likers)也會讓作者得到回報,有基金將權力下放給所有讀者。就算是免費讀者也在形塑生態。
- 廣告模式的問題留給後面專業的講,但廣告模式的問題很明顯,創作者的老闆變成是廣告主而不是讀者。
Raymond Wong - 廣告狂人主編 [Facebook]
- 目前每個月收不到 10 塊錢,是我的問題,因為主要在 FB 上發表,我的生意模式主要在 social media。
- (廣告評論)廣告狂人平台是無心插柳,我當時在廣告公司上班。也沒有想賺錢,只是興趣,有一天晚上沒拍拖,想說香港為什麼沒有一個評論廣告的平台呢?大家好像都只看外國的。後來離開廣告公司,開始做我稱為「為廣告買廣告」的服務。
- 大家會懷疑,我是廣告評論,這樣(接業配)不會有問題嗎?其實有的,有時候會有點違心。但我相信廣告狂人的問題較小,因為主要是討論廣告創意,與公益(公眾利益)較無關係。但如果是新聞媒體的問題就比較大。
- 高重建要做讚賞公民時,我第一個跳出來支持,想說可以幫他們多想一些行銷策略。很多創作者都遇到問題一樣的問題,小眾的、敢言的內容可能沒有廣告特約。我鼓勵身邊的創作人加入 like coin,說服很多人。
- 我自己覺得創作者在 FB 的商業模式也不是長久的,被平台箝制,reach 越來越低。所以我才會放插件在 medium 上。
朱順慈 -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及傳播學院副教授
- 2004 年 Web 2.0 2005 blog 元年,web 2.0 的概念是 architecture of participation,要大家一起完成,聽到的時候很興奮,但我們對 participation 的想法很不清楚,會假定 participation 就是好的。
- 我自己做的焦點團體研究發現,許多青少年在網路上不像我們想的那麼主動,而是會避免留下數位足跡。他們不 share、不按讚,會看這些大人(QQ)的留言,這已經是一種自由思考的過程,青少年認識社會的方式。
- 問中小學生平常如何篩選資訊,他們也沒有很 active,都是說 YouTube 什麼熱門就看什麼。他們沒有付費習慣,但我們今天本來就是要討論第三條路。
- 我認為 non-participation 也是 architecture 的一部份。participation 的理解 gap 好大(應是指跟從前)。Civic Participation 概念在十幾年改變也很多,例如政治活動從上街頭變成改歌(再QQ)。
- 高重建(like coin)的想法可以讓這些平時較少在互動的人,就是大多數的人,也有參與途徑。也不是很偉大的參與,只要 5 美金,不需要很大的 commitment。
- 大家可能都有買了一個傳媒就沒時間再看別的東西的經驗,或是網媒追不完的感覺。like coin減少這樣的心理負擔,也讓人有參與途徑。才 40 塊港幣。是一種 empowerment。
- architecture of participation 生態系需要技術人員、內容創作者,重要的讀者要有一種參與的方式。
主持人介紹香港網媒代表,如何被LikeCoin打動
李月華 - 《眾新聞》總編輯
- 我其實一開始不知道高重建在說什麼。但我覺得是好東西,因為創作者可以在讀者身上收到錢。你經過報攤不會拿走一張報紙就走不給錢,但看網站不給錢卻覺得理所當然。
- 我不敢說 LikeCoin 可以解決問題,但至少是個好的開始。
- 蘋果準備走收費的路,我很期待。如果成功的話代表公民社會支持這種媒體(減低政治力量的控制),也希望大家支持獨立網媒。
張潔平 - 《Matters Lab》創始人
- 我想做一個開放的內容平台,需要一個開放的金流體系。
- 大機構會逐漸消亡,未來是徹底碎片化的。現在已經不是新聞媒體說了算的時代,而是人人都可以說話。過去是新聞媒體決定頭條,在 Matters 則是要發揮社群的力量,將 newsroom 的角色下放,每個人都是編輯,是策展的概念。建立開放內容平台的秩序是 Matters 的目標。
- 精細化的付費,降低讀者的進入門檻,也降低媒體收費的門檻。
- 創作者不用再依賴大機構也可以存活,賦權那些不想寫這麼 popular 內容的人。
- Civic Likers 提供一個管道,讓讀者錢給的很安心,知道去了哪裡。
黃俊邦 - 《香港獨立媒體網》網站編輯部成員
- 創作者抱怨寫網媒是在免費打工。以前都是媒體在選專爛作家,(有了 LikeCoin的話)媒體操控內容的權力變小了。
- 讀者權力變大了。使用 LikeCoin 就是在重建公民的文化、媒體的文化,給錢給真的有新聞價值的內容。解決廣告審查的問題。
- 連蘋果這樣的大媒體都有財務壓力,每個媒體都有可能會倒閉。但 LikeCoin 等於有了中央資源,就算有媒體關閉了,也可以再生另一個出來。
潘卓敏 - 《Stand News 立場新聞》廣告經理
- 潘的工作比較類似台灣的廣告業務
- 立場新聞除了眾籌之外另一半是廣告,做得很辛苦,大家問為何不給作者稿費,實在沒辦法。我們比較難催稿,難控制稿量,所以真的很高興有 LikeCoin 的出現,幫助我們這樣的小媒體 reward 創作者。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