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
林韋地

家醫科醫生,季風帶文化、季風帶書店創辦人。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小學畢業前在台北生活。具有英國和新加坡的醫生執照,目前在新加坡行醫。

關於馬來西亞華人的"祖國"爭議

日前馬來西亞藝人蔡恩雨在上中國央視節目《中華情》時,說到其回到"祖國"觀天安門升旗很感動,覺得自己"回家"了。這一番話在節目播出後引起喧然大波,馬來西亞各華文媒體皆有報導,馬來西亞華人網民紛紛到其臉書粉絲頁留言,表達對其認中國為"祖國"言論的不滿,(也有支持其說法者),蔡恩雨過後在其臉書道歉,強調她是馬來西亞人和愛馬來西亞。

身份認同其實是一件很個人的事情,而中國央視節目自然是中國中心和統戰意味濃厚,蔡恩雨只有二十歲,在中國節目和臉書發言的不一致,顯見背後團隊對其保護不足,和她自己對身份認同相關還沒有深入地想得非常清楚。

這事情會鬧得這麼大,當然是因為踩到政治的敏感神經。

馬來西亞華人的身份認同和意識形態分歧,自二戰結束在馬來亞建國之前就已經開始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大量華人移動到南洋,發生在清末到1949,第一代移民的認同,自然還是多充滿離散情懷。馬來亞建國前夕,華教人士如林連玉等人,開始努力爭取華人在新國家的公民權和各種權利,包括母語教育和保留自身文化和宗教的權利,而對華社內部,林連玉等人則強調應化對中國大陸的認同為在地本土認同。這種意識形態的轉變也表現在文學上,在當時爆發了僑民文學vs馬華文學獨特性的論戰。

馬來西亞建國六十年後,馬來西亞華人在這片土地多已歷至少三代以上,且變異性極大,位於不同的地域,也受不同源流的教育。我個人觀察,現在馬來西亞華人的身份認同可以分成三種,大中華主義者,即對中國大陸有浪漫想象;馬來西亞國族主義者,強調馬來西亞人的馬來西亞,強調國家認同,和熔爐式的文化認同,認為應減少各種族之間的差異性;馬來西亞華人本土主義者,不認同中國和大中華主義,也不認同馬來西亞國家體制對於華人的壓迫和不平等待遇,強調建立馬來西亞華人的自身主體性。

這三種認同分別並不是鐵板三塊,而是會隨著政局時勢有所變動和轉移。在國陣執政的時代,有許多馬來西亞華人因受國家體制的長期壓迫,心理上渴望另一個威權的出現來對抗國家霸權和拯救自己,使得大中華主義一時成為顯學。但在政黨輪替之後風向大變,拿下95%華人選票的希盟取代國陣執政,華人對威權的浪漫幻想從中國轉移到馬哈迪和希盟政府上,稱希盟政府是有華人支持的全民政府,政黨輪替後的馬來西亞是新馬來西亞,馬來西亞國族主義高漲。

因此,如果蔡恩雨是在國陣時代發表這些言論,則很有可能不會受到如此大的批判,如胡漸彪數年前在《我是演說家》發表類似言論,還可以被捧為大馬之光。

政黨輪替沒有改變的,是華人威權崇拜的民族性,馬來西亞華人要能自立自強,建立對自身文化歷史的認同,尚需時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