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
林韋地

家醫科醫生,季風帶文化、季風帶書店創辦人。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小學畢業前在台北生活。具有英國和新加坡的醫生執照,目前在新加坡行醫。

台灣疫情筆記 20210528:為什麼新加坡能守住社區戰場?

新加坡和台灣一樣是亞洲國家,文化和人口結構都相近,這些防疫經驗供台灣醫療專業人士,政府,決策者,媒體和公眾參考,希望有些幫助。

有台灣政論節目在說,台灣過去短短一個星期多的時間,死亡數就超過新加坡一年多的總和,那考量到新加坡的人口只略少於雙北總和,去年那時全世界也沒有疫苗,為什麼新加坡可以守住疫情的社區戰場?

在這裡對新加坡的抗疫經驗,做一個完整地整理。

1. 邊境控制

新加坡一直都有專責的邊境檢疫團隊。

新加坡去年年頭也非常快對中國關閉邊境,(當然事後來看,並不夠快,病毒還是已進入社區)。過後延長所有入境旅客的居家隔離到十四天,而且除了特殊案例,都要在防疫旅館隔離。隨著PCR篩檢量能增加,對入境旅客的PCR篩檢頻率也增加,一般來說是扺境篩一次,解除隔離篩一次。

在全球疫情好轉的時候,新加坡曾稍微放寬邊境,讓低風險國家入境者在有篩檢的情況下可以減少隔離的天數,那時這個國家的list包括台灣。

在印度變種病毒大爆發之後,新加坡再度收緊邊境,所有國家入境隔離21天,禁止印度旅客入禁,但關得還是不夠快,病毒進入社區,政府被新加坡網民罵爆。

現在高風險國家旅客抵境,除了PCR檢測,也要同步抗原快篩。

2. 社會經濟

去年在病毒進入新加坡社區後,傳染到移工宿舍,發生疫情大爆發,因為新加坡的移工宿舍是多人同住一間,不是一人一間,所以病毒傳播地非常快。

新加坡政府很快時間將防疫升到最高層級,實施最嚴格的行動管制,(新加坡叫阻斷措施),除必要性行業,(政府公佈決定),全民停班停課。政府大量派發財政補助給企業和人民。

在疫情緩解後逐漸放鬆行動管制,政府開始啟用trace together apps,進入所有公共場所都需要掃QR,民眾可以通過app看到自己去過的地方有沒有確診者,若有會被警示和提供醫療資訊,(如有症狀應去哪裡就診等),也方便衛生部做疫調,隔離有接觸史者,(如有必要)。許多企業和學校都通過遠距上班上課,商場也改變動線以符合防疫要求等。

在慢慢恢復到正常之際,五月中社區出現印度變種病毒,在每天不到三十例時,政府就再次啟動比去年輕微一點的阻斷措施,(但比台灣現在三級嚴格)。

3. 篩檢確診

新加坡在去年全國的PCR量能每天只有數千,去年下半年超過四萬,現在應該有每天九萬。

PCR量能增加,會改變醫生的臨床經驗,一開始時只有疑似肺炎者才做PCR,過後很快進步到所有發燒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的成人,都可以在新加坡的任何的家醫診所做到政府補助的PCR。因為PCR量能高,所以新加坡的PCR很快,一般都在一天內就會知道結果,但在印度變種病毒傳入社區後,新加坡政府認為不夠快,所以現在所有社區發燒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的成人除PCR快也要做抗原快篩。

去年移工宿舍大爆發時,新加坡政府在做完第一波有症狀的移工PCR檢驗後,再繼續對移工宿舍做PCR普篩,也有做血清抗體研究,(學術用)。

4. 輕症隔離

PCR確診者,包括本地居民和移工,會被移動至社區隔離中心隔離至少十四天。社區隔離中心的地點包括大型展覽館,(年輕低風險男性),和防疫旅館和學校宿舍,(年輕低風險女性)。社區隔離中心有24小時醫護人員待命和醫療監控,如定時測量血氧血壓體溫等,入院前都會被醫生看過和問診和開藥,居住期間任何情況都可以得到基本的家醫照護,若病人情況出現變化,或任何緊急事故,24小時待命的醫生會在數分鐘內趕到現場,透過社區隔離中心待命的救護車直送最近的大型醫院。社區隔離中心本身後來有對輕症病人再做風險分級,風險稍高的病人,(比如大於三十五歲,或有慢性病史者),會送設備比較齊全的社區隔離中心,(如有24小時遠端血氧監測,X光等)。

在移工宿舍被完成PCR普篩前,每個移工宿舍每天都會有護理人員到現場,任何身體有問題的移工會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和醫生通過視訊問診。

5. 重症治療

阻斷措施開始後,新加坡政府第一時間做醫療降載,停止所有非必要醫療行為。合適的醫療機構也被鼓勵使用遠距視訊看診,(一般是慢性病的複診,或是日常家醫層級的問題)。

新加坡有國家傳染病中心,專責Covid治療,再由其他大型醫院支援。通過社區隔離中心的確實分流,新加坡的醫院的重症能量在確診數最多的時候也還有餘裕。

新加坡在去年疫情高峰也有救護車不足的問題,所以分成緊急救護車和輕症救護車。緊急救護車很快就會到現場如十五分鐘內,輕症救護車需要等很久,大概幾個小時,(有民間救護車支援),一般是負責移動狀態穩定的確診或疑似病患,等待期間多有醫護在現場。救護車都會知道自己的守備範圍,該送哪間大型醫院。

國家傳染病中心除了負責臨床治療外,也會提供其他醫療場所技術上的支援,(如制定臨床SOP,現場空間規劃是否符合防疫原理等)。

6. 疫苗

新加坡很早就透過淡馬錫控股投資各大藥廠的疫苗研發,所以很快到貨,一月時就有Pfizer-BioNTech (台灣說的BNT),後來Moderna也到貨。新加坡接種順序是醫護人員/前線人士/機組人員,接種率非常高,應該有超過九成。

然後才到高風險人群,如老年人,從年紀最大的年齡層開始打,然後慢慢往下,現已有超過三成人口至少接種一劑。新加坡使用各地社區中心的禮堂作為疫苗接種中心。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不止對病患做到確實分流,對醫護人員也做到確實分流,很多前線很基本的勞動工作,其實都是緊急受訓後的年輕志工做的,(如採檢病患),這樣可以萬一不幸被感染後重症的風險,(很多醫生年紀較大),又可以保留醫生的能量在現場待命,處理真正緊急的事情,(比如在疫苗接種中心遇到急性過敏時)。也讓醫生在不同的防疫階段,可以做不同的防疫角色。

新加坡和台灣一樣是亞洲國家,文化和人口結構都相近,以上防疫經驗供台灣醫療專業人士,政府,決策者,媒體和公眾參考,希望有些幫助。

圖片來源 https://www.taiwannews.com.tw/en/news/4075501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