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m
silm

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樊須求學

(一)

孔子有一位弟子名為樊須,字子遲,又稱樊遲。

又一次,他連着三次請教孔子,想要學習農業技術。

孔子均答:我不如某某。

待到樊須出去後,這才對身邊的人說:小人哉,樊迟也!

後來有人不喜儒家,便議論到這件事,孔子也成為一副「小丑」模樣。

有意攻擊,固當別論,但孔子如此答,如此評價,到底是因為什麽呢?

其根本原因在於,孔子時時在教育引導自己的弟子,不要忘了你辛勤從師,到底要學習什麽,自己又要成為什麽人?

孔子希望弟子們成為君子,而非小人。

這裏的小人並不是道德敗壞之意,而是相對於仁以為己任的君子而言。

(二)

讀《論語》之有趣處,便是不能死讀,比如說,若是單看孔子批評的次數,恐怕子路當數前列。但若要評價子路,又不能單純看那些「當下」的定語,而要看子路其人之一生。

上學的時候,總有些老師留下更深的印象,有些老師則為路人。

鼓勵我們的有之,批評我們的也有之,而能夠稱得上好老師,必然兩者都有,而且往往都是關鍵處。

樊須所問,正在於此。

孔子少年時家境貧寒,他自己說,什麽活兒都做過,而且做得精熟用心。

他怎麽會連農活兒也不懂,但真正的問題正在於此,難道樊須求學于孔子,就是為了學習如何幹農活兒嗎?

如果單純是這樣,他只要在自己家旁邊,找一位有經驗的老農老圃也就足夠了,何苦跟隨在孔子身邊呢?

說到這裏,不妨再提一句當時的環境。

孔子身處的時代,雖然還到不了戰國那種針鋒相對的諸子爭鳴,但道術裂,天下亂的局面已然產生,有孔子這樣的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儒家,有鳳兮鳳兮的隱士,也有躬耕田畝的倡導者,現在有學者追溯後來的農家起源,便願意提及《論語》所言之長沮、桀溺、荷蓧丈人。而班固認為「農家者流蓋出於農稷之官。播百穀,勸農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貨。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長也。及鄙者為之,以為無所事聖王,欲使君臣並耕,悖上下之序。」任何學說在正式確立前,都有其萌芽,有其發展。因此,孔子不希望樊須成為一個「小人」,只是認為大家都一起種地,便可以恢復到黃帝那樣的太平世界;他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這纔是他為什麽不會與弟子談論農事的根本原因。

樊須問的問題,源自其內心的動搖。

孔子看出這一點,纔會對身邊人解釋自己的評斷原因,這不是因為他憤憤難平,而是希望樊須問下去,卻不曾問,只能通過身邊弟子的口,來告訴樊須。

(三)

孔子的教學原則便是「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而樊須恰好是一個木訥的人。

有一次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須)正好為他駕車,孔子便主動告訴他: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須)才問:是指什麽呢?

孔子說: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可見孔子正是知道其人,纔會主動引導他來提問。

在《論語》中還記録過樊須三次問「仁」,並且因為自己的另一次提問,而得到孔子「善哉問」的評價。

《論語》所述,並無明確的時間順序,我們很難确指這些提問的先後。

但我總覺得,樊須或許是由問不及義,沉默寡言,而到了善於發問,慢慢領會了「仁」的道理。

其實對於孔子來說,當自己的學生領會了一以貫之的學說中心,便意味着學生已經得到了「道」,今後只要內審外學,便是不在身邊,也可以成為一個有為有不為的君子。

(四)

後來,孔子晚年垂垂老矣,在魯哀公十一年,爆發了齊魯間的一場戰爭。

樊須成為冉求的車右。

這場戰爭是冉求的高光時刻,但樊須同樣得到了肯定。

當執政的季孙認為「须也弱」的時候,冉求對此的回應是「就用命焉」,後人解釋為樊須雖然年歲輕,看起來不夠強壯威武,但能夠履行他的使命。

這次戰爭實際上魯國一方的執政者,始終心存戒懼,認為齊強魯弱,唯有冉求始終堅持作戰,不肯輕易認輸,所以他認命自己身邊最重要的位置給樊須,絶不是尋常事。

後來,樊須在戰役中曾經提出建議,認為魯國之所以在戰役中,無法冲过沟去接战,根源在於上層的作戰意志,不能得到下層士兵的信任。

樊遲曰:非不能也,不信子也。请三刻而逾之。

後來的事情正如樊須所言,當上下一心,再無猶豫的時候,衛國戰爭便足以激發出最大的戰鬥力。這次極為艱苦的戰役,最終魯國成為了勝利者。

在這場大戰中,死得極為壯烈的,還有一位叫作汪锜的未成年人。

舉行葬禮的時候,孔子說: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可无殇也。

(五)

此時遙想當年提問三次,孔子均不解答,而被稱為小人哉的時候;或者想起那三次提問「仁」之意藴,被孔子高興回復的時候,樊須所思所想,又如何呢?

孔子說得沒錯,學農學稼學圃,他都比不上真正的老農。

樊須來到孔門,到底要學習什麽,必須自己先確定。

求學不是交學費開課程的交易,而是一種關於自己要成為什麽樣人的承諾,老師只能引導,而不能勉強。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