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imomo
Marimomo

Too lasy

当我们说文革的时候,我们在说什么

身为80后,“文革”是从小就一直被提起的词,最常出现的句子是“爸妈那时候因为文革失学,没有书念,你要珍惜现在的好时光”。脑子里也曾一闪而过“没有书念不是很爽么?”这种想法,可从没追问一句“文革到底是什么?”

长辈们多数都是文革的受害者,也会在路过某个街角的时候提起一个有名的受害者,比如”那个是傅雷的故居,傅雷是很厉害的翻译家,但在文革的时候受不了被打和侮辱,自杀了。唉,那是黑白颠倒的年代“。现在回想起来,这些故事里的受害者都有名有姓,迫害者却永远面貌模糊。很难说这是善良宽容,还是一种虚伪或者无奈。

长大点偶尔翻开相簿,黑白照片里年轻的妈妈阿姨们都编着麻花辫,站在田间地头摆出红色电影里的女主角造型,满满的胶原蛋白里似乎看不出失学的痛苦。也差不多这时候,上海街头开始出现文革主题的纪念品商店,各种印着文革标语的宣传画,真真假假的毛泽东像章,和搪瓷缸子,假古董一起,广受外国游客的欢迎。陆续看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虽然学校教材里的“十年动乱”依旧是“巨大的倒退”,毛伟人一辈子唯一的错误。但我隐隐开始知道,对50-60出生的那一代人,文革也是他们的青春。

陆续读到一点关于文革的书。最喜欢的是北岛的那本”暴风雨的记忆“,有积极参与的红卫兵,有被打倒的前领导人子女,有惶恐或者困惑的旁观者。人性那么复杂,动乱无法简单归罪于几个坏人。相比之下,“毛的私人医生日记”或者“夹边沟”描绘的世界太过黑白分明。当然,毛在文革期间照开的舞会,和归国建设祖国却饿死在夹边沟的哈佛医学博士,(总有一天)是每个中国学生都应该学到的。

19年香港的反送中开始之后,“文革”两个字又常常被提出来使用,但匪夷所思的被两个对立方同时用在对方身上 -- 微信自媒体指控香港年轻人搞文革,香港年轻人在推上说大陆开始文革2.0 (或者这世界本来就是这样,上次文革的时候也是两派红卫兵拿起武器厮杀,口号都是保卫毛主席)

维基百科说文革是一场政治运动。每天都有很多政治运动在发生,环保是政治运动,女权是政治运动,追求独立追求民主也是政治运动。文革有什么特殊之处?

或许是它的虚伪。要打倒传统文化的伟人熟读史记,爱写旧诗;喊着”热爱“伟人口号的二把手正悄悄准备着发动政变;穿着朴素的红色皇后最喜欢躲在小楼里看资本主义电影;老师们违心的低头向学生认罪;作家违心地向读者检讨。真实不再重要,政治运动就不再是关于实现某个理想,推动社会的变化,而是无意义地厮杀。

或许是它的残忍。现代政治的底线是不追求肉体消灭敌人,武斗和屠杀却在文革中反复出现。

或许是它的感染力之广。在一个普遍贫困,未曾工业化的国家,十亿人真心诚意地恨着没见过的资本家,崇拜着同样没见过的毛伟人。

当然这些都是后见之明(in hindsight)。当广西在大屠杀,四川在武斗的时候,一个上海的普通市民可能并不觉得自己生活的社会有多残忍。就好像去年十一的时候,我的爸妈在上海的家里沙发上看着阅兵,心中满满是中国大国崛起了的自豪,并没有意识到香港街头的子弹和催泪弹是多么残忍。

假如文革2.0已经开始,我们要怎样才知道它已经开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