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桐
林立桐

《中国之春》编辑,公民会康生。

在2023年六四纪念活动总结会议上的发言(2023.08.06)

那么,活动到底应该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四个字:制造景观。我们要去通过对整个活动在时间、空间、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安排来shap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audience,我们要去making the event memorable。下面的观众他不是傻子,他来都来了,他不知道今天是纪念六四?他不知道今天是纪念乌鲁木齐大火?他真不把这玩意当回事他就不来了。

(不要问为什么六四纪念活动的总结会议八月六号才开。)

我首先想用一点时间来说说我对活动的理解,尤其是面对中国人,面对海外中国年轻人的活动,我的理解是什么,包括办活动我背后的哲学是什么。在我的理解当中,中国海外抗争运动的活动,尤其是面向年轻人的,是有许多特殊性在里面的。当然,为什么,或者说今年这场活动应不应该是主要面对中国年轻人的,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那么,这个特殊性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活动,public events,是中国海外抗争运动的门面,人们是通过围观或参与活动来认识海外抗争运动的。简单来说,对很多人而言,他其实在参与之前并不知道海外抗争运动是怎么回事,他可能知道很多偏见,他可能知道很多风险,但是具体怎么回事,他其实是不大知道的,所以,当他们前来参与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有一点看客的心态的,而如果他看到这场活动很无聊乏味,那么这就会影响他对整个抗争运动的看法,他可能就不会决定要冒风险,要更进一步投身其中了,那么与之相反,如果这个活动前前后后内容很丰富,他对整个运动的认知就会有改观。

那么,活动到底应该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四个字:制造景观。我们要通过对整个活动在时间、空间、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安排来shaping the experience of the audience,我们要去making the event memorable。下面的观众他不是傻子,他来都来了,他不知道今天是纪念六四?他不知道今天是纪念乌鲁木齐大火?他真不把这玩意当回事他就不来了。

我们作为组织者,不能用灌输的方式,例如仅仅是干巴巴的讲话,讲的还都是老生常谈不知道多少遍的内容。活动本身的主题,活动的意义,是要通过活动本身的形式和内容自然而然地传达到观众当中去的。观众从我们的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那种语言性的、文字性的内容,而同时也是参与这个活动的experience,可以是一首歌,可以是一幕他看到的画面,可以是一段演说,可以是大合唱等等任何的东西,他从这个活动能够带走什么,这个活动能够留下什么,这是我关注的。我记得之前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视频,大概是一百部还是多少部经典电影的混剪,整个视频大概就是几分钟,每一部电影实际上就是一个镜头,但是这都是经典,就那么几秒钟你马上就能想起来这是哪一部片子,它那一瞬间的镜头就永远留在了观众的脑海当中,这个就叫经典,这种符号性的东西是非常有力量的。

我在这里稍微总结一下我的观点: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好活动,否则其他都是空谈。那么为什么要有一个好活动?我们是为了向所有人展示,我们有一个好运动,我们有一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事情,能够做到这些事情,能够为了人的自由和尊严去付出、去牺牲,敢于表达出其他人不能或无法表达出的思绪、情感的这样一个有能力,有实力,有担当的海外抗争运动。他们首先通过宣传知道,然后他们在现场看到,然后他们在活动结束后认识到:不仅我们通过活动所传达的议题是值得记住的,同时我们所代表的抗争运动也是能够参与的,是值得参与的。

下面回到这次活动本身来。我这里要展示一张图表,这是昨天晚上随手画的,我会大概按照这个图表上的内容对这次活动进行逐项的评估。我将活动整体效果的呈现分为参与人数和活动内容两个大项,很明显,这种分法是非常机械的,这些元素之间当然是一个有机的结合,我这里只是方便起见,这一点,要首先向大家报告。

首先,参与人数。在这一点上我一直认为能来多少人,这在活动前就已经决定了,实际上和这场活动本身的质量好坏关系不大,而人数至少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议题、风险和宣传或动员。首先是议题,这一点没什么需要解释的,六四纪念一直是一个比较稳定,比较受关注的议题,今年唯一比较特殊的一点就是半年之前有个白纸抗议。

第二点,风险,这一条也没有什么可说的,非常受到国际大气候(例如对跨国镇压问题的处理)和多伦多小气候(多伦多的小粉红不是以嚣张著名的,不像澳大利亚或者伦敦的那样)的影响,我们作为活动组织者实际上除了提前联络警察,提前打探打探小粉红的动向,尽力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之外,其实也做不了太多,而这次活动大家也能看到,在这方面是没出问题的。

第三点,宣传和动员问题。 根据我的回忆,其实在宣传方面上我们能做的也基本都做了,媒体该联系了基本都联系了,邀请函也都发了,多伦多其他组织也都通知了,在社交平台上的宣传,推特,Instagram,telegram群组,都做了很多,校园内的海报,XXX也去张贴了一批,总体而言给我的感觉是,在量的层面上我们是及格的,如果说在宣传上出了什么问题的话,那大概就是质的方面上,而在这一点上,这次宣传工作主要依靠的其实就是海报,无论是电子版的还是实体打印出来的,基本就是海报,那么海报其实就摆在这里,大家觉得是好是坏,我仍然想听大家的意见,不过我在这里也想提出一个小插曲,就是实际上我们这次的海报还被人抄了,一个新西兰的组织,直接就抄走拿去用了。此外,除了审美意义上的好坏之外,是否还有一个多元化的问题,就是正如我刚才说的,我们这次主要依赖的就是单一的海报,是否还可以利用别的形式?还有,这次实际上自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联络我认为是不大充分的,去年还有个全程直播,今年我印象中是没有的,活动后的媒体报道也是非常不充分的,原因在哪,还请大家多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这方面是非常不擅长的,这一点是要由其他人补充的。

据说因为使用了版画效果,这张海报还遭到了reddit上一些网友的批评

至于动员问题,其实出于一些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原因,一般多伦多六四纪念活动的参与者主体,香港人群体,基本都跑到第二天,4号的那个活动上去了。我们这次活动,来的差不多是两三百人,以中国大陆留学生为主,就说是200人吧,老实讲,我其实觉得差不多就是这样了,毕竟去年乌鲁木齐大火、白纸运动,这么一个全国上下群情激愤的时候,11月底中领馆那次活动,来的也就是个六百人左右,这次是大白天,是这么一个性质的活动,还赶上大学毕业、放暑假,两百人我觉得也就是这样了,实际上我记得去年六四纪念活动来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的数量,大概也就是比这个少一些,100-150人左右的样子。

接下来我将讨论这个活动后台的情况,一个是内容本身,另一个是工作人员的问题。那么在讨论内容本身之前,我们先来大概回顾一下这次活动安排的项目,我简单数了一下,大概包括一段开场词,一段录音,一段默哀,十段发言,六首歌曲,其中三首是演唱的,三首是播放的,还有一段视频。就多样性而言我认为是基本及格的,歌曲都是不同的歌曲,代表着不同的意涵,每位发言者也基本上都是不同的背景。当然如果是我的话还要再下调发言所占的比例,歌肯定是可以多唱,另外如果未来还有机会的话,我永远会愿意去探索新的形式,在活动上我们还能做什么。实际上在4月下旬我拉人入伙的时候,我基本上找他们的第二句话(第一句话当然是你愿不愿意参加),永远都是“我不缺人做具体工作,我最缺的是idea,具体工作能有多少?真正宝贵的是idea,应该安排什么内容,这个内容应该怎么呈现” 等等。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这次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留学生代表出来讲话,这其实是一个遗憾,我到现在都一直在说,多伦多大学一万六千个中国留学生,约克大学五千多个,怎么就找不到呢?

关于内容质量问题,我基本就一句话可以总结:根据我的个人回忆,我唯一一次看到下面的观众挪了屁股站起来抬腿往前走了几步,拿手机开始拍照录像的,就是白云唱blood is on the square。这么多项环节,就这么一次,为什么?这里其实还有个问题,我相信在现场的人都注意到了,就是这次观众和主持人的距离实在是太远,我觉得基本上有二十米,我后来也问过别人,我说怎么不往前走走,他的意思就是,这个水泥路和草地的划分,实际上容易给人带来错觉,就是好像上面草地归你,下面水泥地归我这么个感觉。而我们,因为这个电源问题等等,包括那里还有个斜坡,也没法往下去,所以其实从这一点来看,这次至少拍照的效果是不大好的,人和人之间拉的太开,显得非常稀疏。在质量方面其实还有一点,就是牵扯到具体技能的,无论是美工还是演唱还是什么什么,我这次是真的发现能靠这项技能吃饭的人,或者至少也得是专门学这个的,他的水平是绝对够用的。你看白云就是,专业女高音,一亮嗓子,那就知道有没有。

最后我要谈谈工作人员的问题,先说前期准备。从我所看到的,我现在所能回忆起的来看,这次活动的前期准备基本上一直是有条不紊地一路进行,中间没出什么问题。我们第一次去看场地差不多是4月26、27号,然后建立的Google Drive工作文件夹。活动海报差不多是4月30号、5月1号做出来的。到差不多5月14号的时候,活动的基本框架已经搭出来了,到20号的时候,我原本计划用作主持词开头结尾的两段内容也基本写完,后来在大家的建议下单独抽出来,作为默哀环节之后的发言。实际上根据我今天下午简单翻阅的Google drive文件编辑记录和群聊记录,5月28号的时候整个活动流程就已经定好发布了。那么在这个阶段,我能想到的我犯的最大的一个错误就是没有去提前去测试音响设备和投影仪,因为我们在活动现场又有麦克风,又有音响,又有投影仪,然后投影仪上还有个音响,一会儿是蓝牙,一会儿又是连线,不拿电脑提前测试的话肯定到现场要手忙脚乱,结果在活动现场音响设备真的就出问题了。

现场执行阶段出现的问题,我这里不再想重复了,更不愿意点名谁谁,我只能点我自己的名,但是我想来想去,我仍然很想知道为什么这个活动流程到最后成了废纸。我之前听到有人说,说定下来活动流程是仅供参考,我是不能接受这个说法的,我们不能因为有出现突发事件、意外情况的可能性,就否认提前制定计划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应该有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一点实际上我是想在公民会搞培训的,实地培训,怎么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情况,但是有这种能力不代表说大家就好像可以撒欢儿了,跟着感觉走,那汽车上还有安全气囊呢,就因为有气囊所以我们天天撞车玩?没有这个道理的。另外,我六月一号的时候就在几个群里发了在现场谁负责做什么,我还特意是按照组织分的,公民会主要负责台下,纠察队、发发传单之类的,然后硬件设备因为都是民阵的,所以民阵成员最好是在台上,完了我还说因为这次有很多新朋友参与组织,所以大家尽量早到,也互相认个脸,我记得我是让大家五点半左右到,然后活动前怎么着都得集合一下,认认脸,最终再过一遍安排,结果呢?在这么一个所有人都嫌小的场地,漫山遍野找不到人,这是为什么?我很想知道。另外,据说我是这个活动的总负责人,但是活动上的很多情况,尤其是意外情况和临时的更动,我好像永远都是第三个乃至第四第五个知道的,他们都是直接上去就跟主持人说。我不是说我要好像掌管一切,过这个瘾,而是你不跟我说,跟主持人说,那我打听情况还要去找主持人,这不影响他们工作吗?但是我不找又不行,因为我得知道下面是什么,现在到哪里了,否则的话操作电脑的那位,她该怎么办呢?我该怎么知道现在该叫谁去做准备上台呢?用一个可能稍显夸张的军事术语来说吧,这次活动指挥链,chain of command完全不存在,很多在场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应该有的紧张感和专注感。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加拿大很多学校及格线是50分,我给这次活动就打50分,我自己,能力有限,就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做了一张海报,写了几段词,找了几首歌,还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歌手,就这些,尸位素餐了四十天,很抱歉,辜负了大家的期待。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