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講『從詞到曲』

劉有恒
·
·
IPFS
·

俗講『從詞到曲』


從中國古代,就有依腔填詞的歌曲寫作的方式。即,音樂已先寫好,再把填詞進去。此一方式到今天於流行歌曲界尚蔚為風尚。曾聞某流行歌曲製作人談起,他常常是先找到一首動聽的音樂,再找作辭人配辭。按,此種方式形成歌曲流行的原因,和音樂作曲的靈感稀少性有關。一首動聽的音樂,是世上難得的天賜禮物。多少作曲家有不少傳世的故事,談到他是如何在一時的靈感之下,寫出了傳世的音樂。填辭者比起寫出動聽入人心音樂,在歌曲的流行上不是重點,古人就曾指出了,流行的歌曲,其歌辭不入學者的眼目,但却因為音樂好聽,而流行一時,使多少文人雅士痛心不已。從古到今,將就動聽的音樂,為求流行,於是音樂先寫就,再填入歌辭者,成了一種歌曲製作的主流風尚。

況且古代,音樂作曲常是社會上賤民的樂工所寫就的,他們往往就填入其樂工裡司寫辭者的辭,因為在社會上屬低下層次,文學水平一般不會高,所以其填詞自不入文人之眼。而也有不少於音樂完成,再找當世有名詩人詞人填詞,此在唐宋的唐詩宋詞時代,有不少軼事存世,也被後人傳誦不絕。即如更早的如漢末曹魏時代,曹植面對已有的清商曲的旋律去填詞時,就因聲韻上的無法匹配,而被《文心雕龍》諷刺,說他填詞配合音樂不佳,又不去找伶人依辭作腔,所以受人譏諷。再早就是西周封建社會到東周初期的詩經了。詩經的詩文或有比音樂早寫就了。但無一不是在配合既有音樂下重新創作過,此在國風裡尤其明白,其實有不少著作就從詩經文字裡去分析音樂。如詩經往往有多段文字,每段文字只有幾字相異,其實原先即便有國風的詩寫就,可能只有短短一段,後之周太師,整理完成包含音樂的詩時,找來或自創各國民歌風音樂後,於是把既有短詩擺入第一段,配合多段體曲式,再於第二段把原短詩稍異幾字,擺入重複音樂的第二段,依此類推。……故依腔填詞的先寫就音樂,再把歌辭擺入,在先秦西周就已有先例。從詩經到兩漢、魏、晉的『倡樂』(或魏晉以來因使用佛經譯語改稱的『伎樂』),再到南北朝時南朝因設樂府令,把這些俗樂改稱『樂府』,再到唐代起受胡樂改漢樂化,於是產生的『詞』,依附著前早已流入的燕樂而生。


詞的名稱往往有延續到宋代,但音樂往往重寫,因此,同一詞牌,唐代教坊曲或敦煌曲有此,五代有此,北宋有此,甚至北宋前後期詞牌同名,但詞格却有異,對於詞格有大出入者,在依腔填詞的詞的生成上來說,就是使用同一詞牌名,但音樂却因流行歌曲本就出奇變化多,另一好聽的音樂出來,同一牌名的詞格就改變了。也就是因為音樂改變,另有樂工又針對此詞牌創出新的旋律,但其曲格又不同原有詞牌的音樂的曲格,於是填詞者又重新依新腔填新詞。


在後世的詞譜裡,往往同一詞牌列出的本格及又一體多個,其實,所謂本格與又一體不就是時代改變,俗樂的音樂推陳出新,於是填詞的詞格就改變了啊。此種主從關係,音樂為主,曲詞為從,因為數十年音樂就會變化,所以,同一詞牌,唐代教坊曲是如何唱,到了唐末就不知了,而再有新音樂出來,在敦煌曲裡此詞牌又有新音樂,於是詞格改變,依腔填詞,腔變了,詞要跟著配合,也產生了詞格的變化。到了五代又再一變,到了北宋初又再一變,到了北宋盛時,又再一變,…………到了南宋,北宋的詞的音樂亦多亡失,於是再有樂工創新樂,詞人配新詞。


以吾人來看,詞的時代,其一詞牌的詞格那麼多,被詞譜表出陳列之,但每個詞格都是一個時代的音樂的印記。其實後人對於這些已失掉了音樂的詞,要想再依文人風雅填之,不必理會詞譜的所謂正格,其實每一格,都是獨自代表某人時代的填詞者的時代印記,本當等同視之。填詞者可填明依何詞人之格即可。

再來看詞到曲,發生了什麼變化。宋詞於北宋,它既是歌辭,但不止於《全宋詞》所收的那些詞牌及宋詞,當日社會還有很多流行的不同於文人雅士被集為《全宋詞》的那些詞,還有其他在勾欄瓦舍及走唱人所演唱的『俗詞』(只能姑且如此命名),這些俗詞因流行性快,生滅也快,又非文人之作,無出版又無記錄者,於是失傳於後世,也不列入當日如宋徽宗時《燕樂書》裡的幾百首詞曲內。但很多這類的俗詞,在南宋及金代就在如南戲及諸宮調中發揮到作用。南戲為南曲的祖,而金代諸宮調又成北曲之祖。

南戲的詞牌及金代諸宮調的詞牌,許多皆不曾出現在現存文獻裡前代的詞牌內,也許像是北宋及南宋的『俗詞』裡有不少,但無明文文獻可徵,少數有出現在宋元間類書裡的套數的詞牌後來出現在金代諸宮調裡,成為採『俗詞』之證據之一。從這些依腔填詞的詞牌來看,南戲裡及金代諸宮調裡的旋律今日不存,像《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所收金代諸宮調的樂譜,都是明末清初人自創的,非金代諸宮調真正原本的曲牌。

吾人看從詞的到曲,其實本質都沒有變,都是從文辭來看,是配樂的歌詞,先有歌曲旋律,再由填詞行家填入歌辭。詞和曲的本質一樣都沒有變。後人論詞及曲,像是鄭騫等人就十分不得體,以為詞和曲會有什麼風格上的不同。其實完全一樣,詞就是曲,曲就是詞。

唐宋的詞就是曲,因為當時把詞命為『曲』的名號不響亮,不是沒有。但後來到了南戲及金代諸宮調開始,詞改名為曲了,只是時代改變了,而且把宋詞改稱『大曲』(可見於元代出版的元人曲選),而又有一個重要的事情發生了,那就是,中國的戲曲在曲的時代發生了。曲被用在劇本裡了。在宋代詞的時代,不是沒有聯成一套的套數,如大曲等都可算是套數,像是纏令、纏達及賺等等都是套數,但沒有成為劇本的一齣裡去放入。而到了曲的時代開始,始於兩宋之交的諸宮調等,曲就成為新的詞的改名的新名稱了,也擔負起戲曲的組成重要成份了。

它也可以單行,如同一隻詞,那就是散曲內被稱為『小令』。吾人單比較曲裡的小令及唐五代及宋的詞,即知,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不過就是散曲時代的小令,是把當日的音樂配上當日的詞,稱做曲及小令。和唐五代及兩宋把當日的音樂配上當日的詞,稱做詞完全一樣,只是時代改變,稱號改變而已。

所以,今人要寫曲的辭,和寫詞的辭,原則完全一樣。唐及五代、北宋的詞,其音樂完全亡佚。南宋的詞含俗詞的譜,姜白石及宋元間類書尚存少數。元代元曲也音樂全失,後世在崑曲裡保存的元代元曲的音樂,都是崑曲重編的音樂,不是元代的元曲音樂,而且連音階都改變,從元代正聲音階改為下徵音階,已無法呈現元曲當時的宮調及音樂及其聲情的實情。

宋詞的今世仿作,依詞譜及詞韻仿作。而要仿作『曲』呢?南曲及北曲又不相同。北曲,元代曲譜全亡,今人依北曲的詞譜填詞(如《太和正音譜》),聲韻上使用《中原音韻》,自可填出,而如要演唱呢,依《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裡北曲的音樂,選擇一譜,一音不改完全套用,即可唱出崑曲的北曲唱腔,但無法恢復元代北曲唱法了。而若南曲,要填詞不求唱出所填之詞時,那麼,對於南曲則使用如常用的《御定曲譜》,使用聲韻依《韻學驪珠》,或依明代崑曲界有依《中原音韻》者。

如要求能演唱自已填出的南曲之詞,則依《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裡,各範例曲牌,內中用字,其用陰平都仍填陰平,其用陽平都仍填陽平,其用陰入都仍填陰入,其用陽入都仍填陽入,其用陰去都仍填陰去,其用陽去都仍填陽去,其用上聲者仍填上聲,則該譜即可照唱,一無差失。而此時,要明崑曲南曲使用的國字是陰平或陰入或陽平或陽入,或陰去或陽去,或上聲,而此時,必須依如《韻學驪珠》所察來一一填詞了。(劉有恒,2019.11.24於台北)


(按,此俗講版本,並不列出各附注標出舉證的完整出處,此另有屬論文版本之作,始標入及完整陳述之)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