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an
atman

atman

[書]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

這本書是我很喜歡的哲普作家 朱立安‧巴吉尼 所寫

大家可能會認為吃 還有需要什麼討論嗎?
 事實上這本書的厚度跟精實程度確實是很"哲學"
人類最大的天性就是吃與性
關於性的盛名著作很多 佛洛伊德 西蒙波娃 傅柯…
但是關於吃 相對而言就少了不少
這本關於吃的美德 也算是把關於吃這件事 做了一番完整的哲學省思

前半本 作者聚焦在不得不談的飲食黃金三律 :
當季 有機 在地

在地 :
作者當然不會否認在地有許多好處 
例如與在地傳統飲食文化聯結
或是碳排放少等優點
但我們也可以想到許多反例
例如香蕉在環境適合的地方大量栽種後大量運輸 
是更為節能的方法

作者提出了一個新的面向 也就是"從在地到在地"
目前的全球化造成的狀況是"沙漏經濟"
全世界的咖啡有八成是小農種植(兩千五百萬啡農)
但廣大的生產者跟消費者中間只有一小群人
咖啡貿易有四成掌握在四家企業手上
六成交易被五家國際品牌主宰

全球化的問題是沙漏兩端不只是面目模糊 甚至變成沒有臉孔的人
而中間獲取巨大利益的是跨國的全球巨人
獲取了各地商品 抹殺了在地特色 文化 與人情味 
在地到在地就是讓沙漏兩端的人直接交易擁有強烈在地傳統的產品
我們可 以用選擇抵制剝削
消費是您最有力 也最輕鬆的選擇

讓兩端互相了解 監督 肯認彼此的價值
這跟一般我們說的 第二方參與式驗證系統 其實有類似之處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https://greenbox.tw/Home/BlogPostNew/3076/一起為台灣努力-無毒農 - 第二方參與式驗證系統

有機:
有機農業雖然以四大原則為根基:
 健康原則 維持健康與健全的食物鏈 包含人 動植物 環境 與地球
 生態原則 維護好的生態系統
 公平原則:有機農業的運作需要建立各種關係,以確保環境與生命的公平
 謹慎原則:有機農業的運作需要採取預警的以及負責的態度,來保護環境與今生來世人類的建康與福祉。

作者也舉了不少反例 如美國大型有機農場對墨西哥外勞的剝削
以及小農因為規模無法達到有機(認證標準)的狀況
另外就是自2008年來英國有機農業年年衰退
這與有機的價格 以及廠商轉而追求其他良心標章有關

這邊特別值得提出來就是認證轉向更貼近環境 與生物多樣性
例如綠色標章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2823/

書中提出了 地球管家(stewardship)的概念
核心概念是地球的土地非我們所有 
而是前人留給我們的遺產 必須善加保護
把土地也美好或更好的面貌傳給後代

作者深入的反省了這三個飲食重要的面向
但也帶出來了關於價值如何取捨
以及事實是如何能被我們所知的問題

個人的時間有限,不可能上窮碧落下黃泉,找到每樣東西的源頭,我們勢必得求助於書籍、記錄、文章、演說或多媒體平台,從中找出重要的資訊和論點加以整合和評估。我們要避免的是不加思索地接收資訊,或消極地接受某些標準
 勇於求知也包括勇於承認自己的無知,以及勇於接受我們堅信不移的事實或許根本不是事實。

這段話大略說出了知識論實踐的精隨 以及我對於知識的看法
一個真正的理性主義者絕對不會有理性的忽略 人有非理性的部分
一個真正的科學主義者也永遠會抱持開放的態度 
懷疑任何的理論 隨時開放新的理論的可能性

作者認為實踐的智慧並不是擁有理論或是知識又或某種技術
而是擁有建立在理性和經驗上的判斷力
 好的判斷無法簡化成一套規則或是程序 
但我們還是可以可以歸納出幾個原則

當我們變得越來越依賴標準規定和程序時 實踐的智慧就已經漸漸式微

教養不也是如此 百鳥爭鳴的各式理論 一再考驗著現代父母的判斷
我們常說 教養沒有SOP 也正是如此 
我們有原則可以參考 但是實踐時 
不同的變數 環境 階段 不同的心情 不同的小孩
這哪是SOP可以寫的完的呢?

當然提到吃的哲學 不得不提的就是動物權益
吃素:

哲學家邊沁說的好

「問題不在於『能不能』理性,或『能不能』說話,而是『能不能』感受到痛苦。」

這也正是Peter Singer在"動物解放"的核心觀點
逼著我們必須在個人飲食喜好 與動物持續 或是極大的痛苦中選擇

當然本書作者的立論是 不一定要吃素
他提出了一個"折磨"相對於"痛苦"的觀念
人類相對於多數動物 不只有自我 死亡的觀念
更會回憶過去 恐懼未來
這些在高等哺乳動物中 也是會有的
因此作者更看重人道的飼養過程 而非只注意最後的"死亡"
給予適合牠天性的環境 避免造成動物折磨
書中提到令我印象深刻的例子
羔羊對關心動物福利的人來說是一種很安全的選擇
因為傳統的戶外放牧 是飼養羔羊最有效的一個方式

作者說得好 : 
我們不能迴避一個事實
我們都有選可以選擇固執不變或盡力而為
我想後者就已經夠好了 
道德立場本來就是介於全心相信與漠不關心之間無止境的探問
最重要的是的自覺 並對我們自覺得到的立場保持懷疑

最後也帶入比較形而上的討論飲食與感官 &心靈享受的關係
作者主張"觀照覺察" 譯者用的這個富有禪意的字來形容 真是恰到好處
“觀照覺察”與"及時行樂"不同
雖然都是把握當下的每一刻 
但享樂主義者永遠抓住當下快樂的慾望
而 觀照覺察 不只是對快樂的體驗也是 更後設的對快樂&主體的覺察
並且意識到快樂終會消失 不可能長久佔有 也不可能永恆不朽
如何得到快樂跟得到何種快樂 一樣重要
雖然我們只能存在於現在
但我們同時也跨越時間而存在 
人類有過去的記憶 也有對未來的計劃與期望
 如果要我舉一個最切身的例子 那可能就是人與人的關係吧 
關係是一天一天累積而成的 但又不僅僅是這一些累積的加總
我們珍視人與人過去的回憶 心懷期望著與他人發展未來的關係
這所有的一切 構成人與人的關係

貫穿本書的一個論點就是人類是靈肉一體的動物 
西方哲學二元論把身體與心靈分開來 會造成一種錯誤
 認為快樂可以分成是身體上的快樂VS心靈上的快樂 
身體與心靈其實是一體
情緒&認知與記憶 也都會影響經驗與感知
作者舉了盲測當作一種反例來討論 也蠻有見地的

人在餐桌上是一種靈肉一體的動物
不只懂得滿足口腹之慾也懂得感謝 充實內涵
與人分享 美學欣賞以及 客觀的判斷

人是結合了理智和情感的奇妙混合體
是一種會吃會思考會享樂的動物
餐桌就是我們可以同時做這3件事的地方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