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man
atman

atman

[書]逃避自由 (1) — 社會的心理分析

心理分析一般是專指弗洛依德這一派的分析手法
弗洛伊德最大的貢獻就是
讓人們可以理性的了解分析 人性中非理性與無意識的部分
但是弗洛伊德與傳統的心理學家 有一個盲點
是認為人與社會的關係是靜態的
個人有天生需要與衝動 在與他人發生關係前就已具備 
而社會是滿足個人需要的場所

弗洛姆則認為人與社會的關係是動態的
人固然有某些天生的需求 食物 、性

但是那些使每個人有所不同的衝動
例如愛恨、權力、渴望服從、對感官的享受與恐懼
人的愛好 例如美醜
都是社會過程的產物

作者引用布克哈特的研究
從文藝復興時期 人們才開始培養對美的追求與喜好
在北歐國家 十六世紀開始 人們才有對於工作的慾望與讚賞
在此之前 一個自由的人則無此種欲望
冀求物質財富的需求 不過是某些文化特有的需要

人除了強迫生理需求 還有心理需求也具有強制力
那就是與外界發生關係 避免孤獨的需求
這是因為長期的演化上 人不能沒有合作而生存
另一點則是 人有自覺與思考的能力
人發覺自己的存在 辨識自己與 自然以及他人的不同
人與宇宙 其他人相比是多麼渺小
除非有所相連 生活有所意義與方向

社會的過程創造了人
人本身就是人類不斷努力最重要的創造與成就
我們把人類不斷努力的紀錄 叫做歷史

人的心理就是社會的產物
而歷史又是人類群體心理力量的結果
作者強烈反對 社會學不需要討論心理學問題的社會學理論 (涂爾幹)

但是本書也多次提到
雖然沒有固定不變的人性
但是人性也不能無限的順應環境
人性固然是歷史演變的產物
但也具有若干的機制與法則 發掘這些法則就是心理學的工作

這也正是弗洛姆理論的基礎 研究社會不能漏掉心理因素
研究心理不能不提到社會歷史的脈絡
因此我們通常稱弗洛姆是一位社會心理學家

作者更深入的談到
欲求與個性有極大的伸縮性與適應性
一旦它們成為一個人 人格的一部分 就不會輕易地消失或轉變

我們都知道 童年時期是人可塑性最大的時期
這時後任何的控制 箝制 恐嚇 害怕 
都很可能阻礙了孩子的發展
而家庭就是特定社會或階級的起點

書中舉例 一個孩子害怕父親的威嚴 而服從父親的命令時
表面上 會認為他是個好孩子
在孩子使自己適應外在環境時 內心可能起了作用
他可能對父親產生敵意 但是因為害怕
又把這種敵意壓抑 可能產生焦慮或是服從的心理
也可能造成反抗 (特定人 甚至是反抗生活)

對外在環境的適應卻在心中引起新的衝動與焦慮
每一種神經病都是這種動態適應的例子
這是不利於兒童發展的

經濟制度的特色決定了生活型態
必須生存的需要與社會制度 決定了那些富有伸縮性的欲望與性格

人只能在愛的自發與創造中 把自己和世界連結起來
什麼是愛 作者會在 "愛的藝術"中說明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