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lie
Leslie

keep thinking

道德虚无主义

道德虚无主义本身无法反驳,就像是一副白色的底版,恰恰因为是白色的,才让你有机会去画上属于自己的色彩。

  1. 何为道德虚无主义

首先,道德是什么,「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生活形态)的价值观、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生产能力)来调整对他人和自己之间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的评价和断定的行为规范标准。」(摘自维基百科) 在此我理解为对于一件事的善恶对错判断,而这个判断更多是来缘是社会环境。

那么道德虚无主义呢,「一种道德观,认为没有什么本质上是道德或不道德的。」(摘自维基百科)在此我理解为任何事情没有道德上的对错。

值得注意的是,道德虚无和虚无主义是有区别的。我认为后者是从人生意义的角度来看一切毫无意义。这个后续再讨论。

2. 为什么道德虚无主义无法反驳

什么是道德的呢?其标准本就不断变化,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着不同的选择,比如在中国的主流道德体系下,古代一夫多妻制是道德上合理的,现代一夫一妻才是道德上的对。比如中国的同性恋不合法,而有些地区的同性恋婚姻就合法了。

此处摘一段我很喜欢的《月亮与六便士》中的话「良心是一个值勤站岗的士兵,它伫立在我们心头,每时每刻都在监督着我们的言行,以免我们违法犯罪。同时,它在暗地里又像是一个探子。人们太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太害怕舆论对自己的批评,这样反而导致自己给自己树立了敌人。良心监视着我们,它既忠实地维护着主人的尊严,又把人们置于社会的大框架之下,凡事以社会利益为先。它是维系个人与整体的纽带。人们总是告诫自己,个人利益不是最重要的,肯定有一种利益是凌驾于它之上的。这种思考方式的结果,就是人们无形中把自己看轻了。人们把这种至高无上的利益抬上了王座,自己则像是歌功颂德的大臣一样虔诚地匍匐在它脚下。人们为拥有良心的自己感到无比骄傲,自诩社会的一员。然后他们就会理所当然地指责那些在他们看来没有良心的人,让他们不敢反抗自己。」良心可以替换为道德,我认为它很好的解释了道德,只不过是一个让自己感到安全但又束缚住的牢笼。

正是尤其道德没有一个明确固定的标准,所以虚无本身是事实。那么接受了虚无之后呢?

3. 虚无之后是自由

当意识到道德的虚无之后,是的,或许真的没有对错。我觉得反而是打开了那个牢笼,或者给你足够的自主权去设计牢笼。于是,摒弃社会和环境塞给我们的道德标准,自主去选择自己认可的那一套。这其实意味着自由。

4. 自由的选择

自由是不是意味着啥都可以选呢?是 你可以做任何选择,但是在这我仍然有要反驳的。与其说要反驳道德虚无主义,更需要反驳的是面对道德虚无主义之后的逃避一切或者唯利己是图。

  • 逃避一切
  • 这类人为避免承担责任,面对痛苦,而缩居一隅,紧紧裹住自己,阻绝了跟外界的联系。像是毫无力量,拿不起生命的画笔,任由道德的画布空无一点。唯利己是图
  • 这类人打着道德虚无的幌子将一切对自己有利的行为定义为正确。像是带着宝剑的恶灵在世间横冲直撞,在道德的画布上旁若无人的挥洒。

我为什么要这么反驳。因为这两种生活并不能带给人力量或者我概括为所以为人的东西。逃避一切的人精神上如行尸走肉,虚弱的无法面对一切,没有主动性何来自己!没有生机和力量何来生命力!这类人已经完成了自我精神的阉割。所幸事实是,这个社会很难有能够完全逃避的人,生而在家庭中,社会中,不可避免的需要跟人接触,跟事情接触。总会不得不体验的,逃避带来的痛苦总会逼迫他们迈出,于是在一次次的真实体验中长出了肌肉。

而对于唯利己是图的人,我认为道德的基础是社会,社会的基础是关系。你当然可以选择无依赖于任何关系的生活,可以从自己的世界中获得满足感和价值感,比如《月亮与六便士》的思特里克兰德,但对于大多数人没有这个坚定的支撑。这份孤独感终会侵蚀自己,来自于关系的支持和认可更让人能够。

而我们能做到反驳或许是跟他们共同体验,或许是一起吃饭,打牌甚至是吵架,于是在生活中帮助逃避之人锻炼肌肉,帮助唯利己是图之人感受关系中的美好。


个人一些拙见,对哲学,社会学,身心灵相关比较感兴趣,欢迎交流讨论。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