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大綱》讀書筆記之十

LaurenTaylor
·
·
IPFS
·
“盛唐神話”在文學史上是成立的,但在史學上未必是一個成立的概念。

10《國史大綱》

文獻標題:第五編 隋唐五代部

版本:錢穆.國史大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文字摘錄&讀書心得


第十八章 變相的封建勢力 魏晉南北朝之門第

然平情而論,南方門第對於當時傳統文化之保存與綿延,亦有其貢獻。一個大門第,決非全賴於外在之權勢與財力,而能保泰持盈達於數百年之久;更非清虛與奢汰,所能使閨門雍睦,子弟循謹,維持此門戶於不衰。當時極重家教門風,孝弟婦德,皆從兩漢儒學傳來。詩文藝術,皆有卓越之造詣;經史著述,亦燦然可觀;品高德潔,堪稱中國史上第一、第二流人物者,亦複多有。而大江以南新境之開闢,文物之蔚起,士族南渡之功,尤不可沒。

要之,門第之在當時,無論南北,不啻如亂流中島嶼散列,黑夜中燈炬閃耀。北方之同化胡族,南方之宏擴斯文,斯皆當時門第之功。固不當僅以變相之封建勢力,虛無之莊老清談,作為褊狹之抨擊。P310


第二十一章 宗教思想之彌漫

三、魏晉南北朝時代之佛教

東晉南渡,佛學乃影響及於中國之上層學術界,其時則僧人與名士互以清談玄言相傾倒。

直到南朝,梁武帝信佛,而佛法遂盛極一時。

稍後至姚興迎鳩摩羅什,而北方佛法如日中天。大乘經典之宏揚,亦多出其手。自此以往,佛學在中國,乃始成為上下信奉的一個大宗教。P362


慧皎《梁高僧傳》卷二·晉長安鳩摩羅什:“興以佛道沖邃,其行唯善,信為出苦之良津,御世之洪則。故託意九經,遊心十二。乃著《通三世論》以勖示因果。王公已下,並欽贊厥風。大將軍常山公顯,左軍將軍安城侯嵩,並篤信緣業,屢請什於長安大寺,講說新經,續出《小品》《金剛波若》《十住》《法華》《維摩》等,釋《成實》《十住》《中》《百》《十二門》諸論,凡三百餘卷。並暢顯神源,揮發幽致。於時四方義士,萬里必集。盛業久大,於今式仰。”[1]


東晉高僧慧遠(334年-416年)有著名的《沙門不敬王者論》。許理和在《佛教征服中國》中寫道:“慧遠的觀點堅決而果斷:僧伽是而且必定是並不屬於這個俗世的方外的道友組織,是有著自身理想和行為模式的群體。僧人必須保持身心自由,服從世俗權威將使其陷於俗務之中,無法自度度人。慧遠還認為王者有供養僧伽的道德義務”。 [2]

第五編 隋唐五代之部

第二十二章 統一盛運之再臨 隋室興亡及唐初

五、貞觀之治

唐太宗是中國史上一個傑出的君主。自稱:“年十八便為經綸王業,北剪劉武周,西平薛舉,東擒竇建德、王世充。二十四而天下定,二十九而居大位。四夷降伏,海內乂安。”自謂:“古來英雄撥亂之主,無見及者。”p389

《舊唐書》卷二 本紀第二 太宗上:太宗時年四歲。有書生自言善相,謁高祖曰:「公貴人也,且有貴子。」見太宗,曰:「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高祖懼其言洩,將殺之,忽失所在,因採「濟世安民」之義以為名焉。太宗幼聰睿,玄鑒深遠,臨機果斷,不拘小節,時人莫能測也。[3]


第二十六章 盛運中之衰象(下)

一、政權之無限止的解放

科舉制讓人自由應考,即是廣泛的開放政權。此制度容易引起士人充斥、官員多之患。而且唐初入仕之途極廣,科舉選不過是其間的一項。

其勢循至於為人擇官,而非為官擇人。其時則“官倍于古,士十於官,求官者又十於士。於是士無官,官乏祿,而吏擾人。”p427


“盛唐神話”在文學史上是成立的,但在史學上未必是一個成立的概念。

宇文所安《盛唐詩》:在八世紀五十年代,詩人們已經以渴慕的目光回瞻開元和天寶前期,先是將其看成一個失落的文化和社會的鼎盛時代,隨即又看成一個消逝的文學鼎盛時代。盛唐神話幾乎緊跟著安祿山叛亂而開始出現,此次戰亂標誌著天寶盛世和文學繁榮的結束。這一神話是由杜甫、韋應物這些詩人自覺地構造出來的,也是由感傷而守舊的後期京城詩人不自覺地構造出來的。[4]

杜甫《憶昔二首》之一:憶昔先皇巡朔方,千乘萬騎入咸陽。陰山驕子汗血馬,長驅東胡胡走藏。……

《憶昔二首》之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般般,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聖人奏雲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餘年間無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穀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説。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5]



[1] 慧皎.梁高僧傳[M].北京:東方出版社,2020:71-72.

[2] 許理和.佛教征服中國[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7:376.

[3] 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4] 宇文所安.盛唐詩[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6.

[5] 杜甫.杜甫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186.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