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 Chen
Lily Chen

我用文字理解自己和這個世界給我的種種感受,唯有靜下來好好寫些什麼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最像自己,已經不必再有任何心理狀態的偽裝。 也歡迎來追蹤我的方格子帳號:https://vocus.cc/user/5be04756fd89780001719c13

承認自己的依賴需求,並讓內心未成熟的小小孩真正長大吧!


年齡未必與心智成熟度成正比

年齡不等於心智成熟度,相信許多人應該都能先認同這個觀點。我覺得如今社會普遍的現況是大部分成人的心智被過分高估,而年幼的孩子反而被低估。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呢?我想是因為我們對於歲月和進步有著名符其實的期待,我們對世代的期許或許是:隨時間經過,科技會有突破性地成長、國家建設與經濟發展會日趨成熟,當然,人也應該要是要越活越智慧(不考量老年失智的前提假設下)。然而,諸多事實擺在眼前,我們得承認人未必是活著、活著就變聰明、變豁達了!

既然,人不可能只靠時間就獲得心靈上的成長,那麼我想談談人的心理狀態與自我認知。究竟一位曾經心靈創傷的孩童,他能否隨著時間經過,就自己好起來呢?心理治療師未必會同意這樣的說法,以心理分析的觀點來看,經歷過創傷而留下的心理恐懼與陰影又稱「創傷後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要治療這類的創傷後遺症最重要的做法之一是去正視它、面對它,並真正接受那些傷痛屬於自己的一部分,唯有如此創傷才有機會好轉。


了解自己的內在小孩

我曾想過:在這社會裡,會不會其實還有許多人的心裡面都還住著一個孩子?那個孩子期待被關愛,期待能有所依賴,也期待能有人可以撒嬌,只是已經長大成人的我們害怕去承認這樣的內在需求。說到這,我不得不承認在自己的心裡確實還有個受傷的孩子,他在意別人的評價,也懷疑過自己夠不夠資格被愛。我知道他在那裡,起初,我越想忽略他的存在,他似乎就越發地瘋狂吼叫,直到有天我終於明白了—如果我要那孩子不再不聽話,那麼,我就該負責好好把他養大,也就是說我必須陪著我內心的孩子一起成長。

依賴是每個孩子在成長階段必經的過程,因為孩童階段的我們有些事確實無法靠自己來完成,例如:襁褓中的嬰幼兒肚子餓就哭,無非是希望父母來協助他解決飢餓的問題,然而,長大之後,成人幾乎已不再藉由哭鬧表達訴求,不過,這不代表我們已經完全脫離了依賴的性格,有些沒有真正長大的大人會將依賴性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簡稱為DPD)表現在對子女或另一半的情緒勒索,因為他們極度需要獲得他人的支持或從重要他人那滿足自身的情感需求,可是礙於自己已經是一位大人了,所以他們通常不直接表達自己想撒嬌,而是變向地去扭曲這樣的情感,於是乎沒有脫離依賴需求的母親會嫉妒自己的孩子獲得另一半的關愛,心理狀態沒有完全成熟的丈夫會對妻子說出:「妳到底懂不懂我在外面工作有多辛苦?」其實,說穿了,他們都只是希望自己的身心靈能得到別人的照顧。雖然很少人可以完全沒有依賴性格,但總也不能放縱那依賴的孩子耍賴一輩子吧!


承認自己的依賴需求

正如前文所述,正視自己的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從依賴的個性中成長就必須先承認自己的依賴需求,當我們想要有人擁抱或陪伴,不妨直接表達那樣的需要,不要讓身邊的人總是在用猜測了解你,說不定,這也或許是個你可以用來了解自己的機會,因為認識了自己的內心欲求,所以才有了反省與自知的體悟。依賴一詞,對我來說是個很中性的詞彙,但如果這樣的依賴會讓你沒自信、自卑、無法獨處,或總是仰賴別人為你生活大小事做決定,那麼,真是時候該學習獨立起來了!人之於社會,有權利也有義務,如果總是依附著他人的想法甚至作為,那麼就是等同於宣告自己放棄了對周遭人事物及自身行為的責任!我們對於自己的不成熟有承擔的義務,所以,當你下次意識到因人而起的不安全感時,或許可以試著去思考會不會是因為你內在的孩子在搗蛋?這回你也許可以試試好好地聽他說話,並慢慢陪伴他走出依賴。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