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社長 新旅遊
K社長 新旅遊

〈新旅遊〉K社長,創始人,長期關注“全世界新旅遊型態與人文地理的新旅遊自媒體”,分享旅遊互聯網資訊內容和創業內容經營成長,期望下個10年,讓旅遊更美好。

鄉村缺失了鄉人,就失去了靈魂

曾這樣說明有些鄉村:當下的鄉村現狀着實堪憂,稍微遠離城市和欠發達地區的大多數鄉村近於凋敝:到處是瀕近荒蕪的土地,田地退化,土質板結,產量銳減;留守人口只剩餘鰥寡孤獨、老弱殘幼,精神極度孤寂;第一代打工者逐漸告老還鄉,卻又不得不淪為日漸凋零的一代;前途未必光明的第二代進城打工者,不僅自身出現精神健康問題,連帶破滅了一個傳統大家庭的團圓之夢,還一併帶走了白髮人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

曾這樣說明有些鄉村:當下的鄉村現狀着實堪憂,稍微遠離城市和欠發達地區的大多數鄉村近於凋敝:到處是瀕近荒蕪的土地,田地退化,土質板結,產量銳減,加之落后的耕種型態與技朮,水田不得不當旱地種,旱地不得不靠除草劑和農藥;留守人口只剩餘鰥寡孤獨、老弱殘幼,精神極度孤寂;第一代打工者逐漸告老還鄉,卻又不得不淪為日漸凋零的一代;前途未必光明的第二代進城打工者,不僅自身出現精神健康問題,連帶破滅了一個傳統大家庭的團圓之夢,還一併帶走了白髮人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

最令人憂心的還不止那些廢棄的村落、荒蕪的土地和幾近坍塌的院落,更在於:優秀傳統文化的不斷侵蝕、良好民風的喪失與道德思想的毀滅性坍塌,直接導致迷信思想、拜金思想和攀比思想沉滓泛起,孝道堪憂,甚至出現有違人倫的兩性關係;扶貧有余,撫心不足,有的地方竟幫扶出一些好吃懶做的閑漢;還有傳統手工藝的消失;由於青少年的流失,教育缺少了改進的動力;有的不切實際,沒有因地制宜;等等。

鄉村旅游發展多年來,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眾多的鄉村旅游規划成功地指導了鄉村旅游建設,功不可沒。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大量的鄉村旅游規划中還都存在着“人”的缺失的問題,普遍的問題是見物不見人,滿眼鄉野,不見鄉民,把鄉村的締造者丟在了一邊。我們認為,這不利於鄉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因為鄉村旅游不光要有鄉村景觀,還要有鄉人生活的“活生生”的氛圍。

首先,人是鄉村物質財富的創造者。鄉村,顧名思義,指的是村莊聚落,它是一個空間上的概念。而這個概念中,隱藏式着主體“鄉民”的存在。鄉村是鄉民的祖居之地,是他們世世代代開發、建設的成果,與鄉民的生活休戚相關,無論是房屋、田野還是豬圈、雞舍,都是依靠鄉民的雙手。

其次,人是鄉村文化的建設者和承載者。村落佈局、飲食習慣、民風民俗、民間節慶、鄉土藝朮等,都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文化是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久遠積澱,鄉民以智慧和辛勞孕育了豐富多彩的鄉村文化,多姿多彩的鄉村文化又在千百年的生產生活中得到發展和傳承,而鄉民正是傳承鄉村文化的載體,他們是鄉村文化的“源”文化,也是吸引旅游者到鄉村旅游的核心要素。

最后,唯有通過鄉民才能認識鄉村社會。鄉村居民在鄉村旅游現行中本身就是一種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旅游資源,他們是鄉村文化的載體,鄉村文化需要通過鄉民來體現。無論是他們的價值觀、生存觀,還是他們的裝扮、舉止,甚至民間信仰、歡笑歌哭,都承載着深厚的鄉村文化,是鄉村旅游資源中“活”的部分,游客唯有通過與鄉民的親近接觸,與他“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娛樂、同悲欣”,才能真正了解和認識鄉村社會。

如今的一些鄉村旅游規划為什麼缺失了人呢?原因大致有如下三點。

一 .是因為規划者多為不是本地城市人,缺乏對鄉民的了解和認知。規划者不了解真正的鄉村生活,加上又無法長時間待在鄉村體驗、近距離接觸甚至融入鄉民的生活中去,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僅靠當地相關部門提供的文獻資料和几次泛泛的考察,根本無法准確把握鄉民的生活狀態和精神面貌,更無法真正領略鄉村文化的內涵與真諦。

二. 是因為規划隊伍中多為年輕人,缺乏鄉村生活的體驗及感情。他們不了解鄉村祖輩延續下來的獨特民俗和鄰裡文化,只是覺得資源不錯,雄心勃勃地想開發建設,不對鄉村現行進行深入的考察,就坐下來寫本子。有的規划甚至把鄉民趕出他們祖居的村落,重造一個村落,或是將原本的鄉村建筑完全拆除進行重建,使鄉村失去了原有的面貌和魂魄,也拆掉了鄉民對故土的情感和傳統村落傳承的土壤。改造后的街道也許很寬,房屋也許很大,但總會讓鄉民覺得這是別人的路,別人的房,沒有自己下腳的地方。這種鄉村失去了“人”的味道,鄉村也不再是原來的鄉村了。

三 .是因為挖掘“人”是一個複雜而細致的工程。鄉村旅游規划往往時間有限,規劃者拿不出那麼多的時間來認識鄉民,與他們交朋友,體驗他們的喜怒哀樂,感受他們的精神和心靈,於是只是對“物”做文章,鄉民於是就淡出了他們的規划。

旅游人類學一再強調注重原生性保護,鄉村旅游中的鄉民正是原生性最具活力的表現,也是原生性最鮮活的元素。鄉村原生態的建筑風貌、風俗習慣、民俗節慶等都是“人”這一概念的具體呈現。那麼鄉村旅游規划應該如何來展現人呢?

第一,通過鄉土建筑風貌來展示“人”的生存智慧。鄉土建筑蘊含着丰富的曆史、科學和藝朮價值,能直接表達鄉村的個性特徵。有的規划盲目要求遷建、複建或興建人造景觀,致使一些鄉土建筑原有的曆史風貌格局被肢解,造成鄉村特色的缺失。鄉村建筑能夠充分展現人的生存智慧,無論是清麗婉約的水鄉古鎮,還是質朴自然的黃土窯洞,都是鄉村人祖輩智慧的結晶,因為鄉土建筑與鄉民的生活息息相關,鄉民生活居住在此,所以對鄉土建筑的改造與利用,應當積極聽取鄉民的意見,尊重鄉土建筑隨着時間的推移而出現的變化,尊重其架構的特色和完整性。

第二,通過鄉村現行展現“人”的精神世界。鄉村旅游規划應結合鄉民的日常生活,將鄉民的生活形態設計到規划中去。規划者應深入挖掘這類民間現行,通過組織開展推磨、播種、收割、喂養家禽家畜等農事現行,讓游客了解鄉民的日常生活,體驗鄉民勞作的艱辛;通過設計組織游客參與趕集、廟會等各類節慶現行,認識鄉村貿易的民俗形態;通過組織游客體驗如跳雞、抬轎子、打水漂等鄉村游藝競技現行,使游客在游玩中體驗鄉村生活的自然純朴;通過設計開展鄉村戲曲的學唱、觀看老藝人的表演等現行,讓游客能夠真正融入鄉民的日常生活中,體驗鄉村生活的樂趣。

第三,通過家族文化的傳承體現鄉村的綿延發展。家族又稱宗族,費孝通先生稱之為“擴大了的家庭”。我國鄉村宗族意識、家族本位觀念根深蒂固,目前,家族及家族關係仍然是鄉村社會的一個客觀存在。可以通過對祠堂修繕、族譜修訂等方式傳承家族文化,並將祠堂、宗祠融入鄉村旅游中,將其設計成鄉村旅游現行中的一個參觀項目,使游客體驗到鄉村中“人”的生命和情感的延續。

第四,通過鄉村居民的參與發現鄉村之魂。鄉民是鄉村文化的展示者,是鄉村旅游真實性的源泉,也是鄉村旅游中“活”的旅游資源。一些規划設計將鄉民遷出村落后,再吸引投資者入駐經營,殊不知失去了鄉民的鄉村也就丟失了鄉韻,根還在,魂卻已游走。只有通過鄉民的參與,才能給旅游者以真實的鄉村面貌。鄉民不僅可以從事本土民俗現行的表演,指導游客的農事現行,教練游客鄉村游戲等,還能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餐飲、住宿等服務,是鄉村旅游須臾無法離開的魂之所在。

---END---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新旅遊〉K社長,創始人,長期關注“全世界新旅遊型態與人文地理的新旅遊自媒體”,分享旅遊互聯網資訊內容和創業內容經營成長,期望下個10年,讓旅遊更美好。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