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kumama
Kukumama

一不留神便步入中年,還帶著孩子氣的大叔。

跑步週記.十七

明明吹著風,溫度也涼得讓人脖子微縮,卻覺得身體飽含濕氣,每個拉伸動作都慵懶拖沓,像擰不乾的抹布,找到機會就想原地攤平。

出發前伸手碰觸屋側的椰子樹,這三十五年來的陪伴,後天就要畫下句點了呢。雖說是因為堅韌的樹葉與壯碩的根部已經威脅到房子的結構,但這種出於本位的理由總叫人過意不去,應該認真地道歉,道謝,與道別。

甩甩四肢還是驅動雙腿前進,沒有明顯的傷疲,也沒有哪處回傳痠痛的訊號,但思緒與腳步就是一般沉。為此多遶了兩圈文化中心,設想人行磚的硬度和不平整會有更多反饋,逆境帶來成長嘛,或許就此警醒過來也說不定。

毛孔開始蒸騰,仍排不出內裏的重霧,思索著究竟有什麼成因,卻想起大學修形上學課程的時候,老師將海德格的Being譯成「存有」,然後解釋到Being不是beings,存有不是存有者,存有是存有者正在進行的活動,就像跑之於跑者一樣。已經忘記當時是怎麼理解(或誤解)了,只是隨著回憶玩味起這段話。跑者是跑著的人,雖說終歸是人在做,但缺少當下的活動,人就如同一個無味的名詞,一個寬泛而闃靜的留空,一個停滯的「 」。相較於跑這樣明確的活動,存有(活著)當然樣態紛雜歧錯得多了,但不管幹什麼活,總是做了,那個等待才會流動,開始湧進線條與色彩,縱使是暫時地,人才會從一種概念的指稱被賦予氣息和血肉,形塑個性,分出差異,得到所謂存在的意義。

說來奇怪,這些源於活動的意義似乎只能帶來片刻滿足,人總能夠從中繁衍出更多,譬如跑步紀錄。原本是可以拿來回顧或分享,獲得樂趣的結果,累積若干次數之後便會產生比較,而焦點就開始從挑戰自己悄悄轉移到追逐紀錄,跑步也逐漸從目的變成了工具。新的篇章啟動,人開始總是為了什麼而活著,而非做什麼來享受活著,一個自動化的意義生產循環於焉問世。

原來是憤怒啊。突然明白那種沉甸甸拖著腳步的疲憊感來自處理情緒的消耗。最近經常感到憤怒,交付心力想在工作上做對的事,卻周旋於迥異的思維及立場而被激情擾亂。不過一旦發現,好像就不那麼憤怒了,呼吸和步伐也跟著協調起來。其實該做的既非爭論對錯,也非委曲求全,或應付了事,如果一開始目的就是對的事,那麼就繼續做對的事吧。

-所以什麼是做對的事呢?

-跑步的時候就好好跑步,然後明天要再好好抱抱那兩棵樹。

20230415的跑步週記。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