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林 Slin
十林 Slin

人們渴望兩種朋友:真實世界的朋友;心靈世界的朋友。 因為心靈世界的孤獨,而文字是我心中言語,文章是它交流的媒介。 更多分享IG:Slin_1996

《多巴胺國度》書評分享:如何找回真正的身心平衡?

每當我在吃下垃圾食物,或是看到符合喜好電視劇的時候,那段時間的我彷彿鬼迷心竅般,理智完全沒有辦法作用,我只想得到我「想要」的。在這之前,我的滿腦子都是渴望,而我通常會輸給渴望,並且付出行動;在那之後,心中充滿頹廢、不健康的罪惡感,並在偶而在長時間的追劇後,這樣的行為會化身為真實的不適,讓焦慮、疲倦、疼痛找上門。

我曾無數次帶著理智去檢討這樣的行為,卻又無數次敗給自己的行動,並給自己貼上意志力不堅定的標籤。當這本書《多巴胺國度》的短影片訪談,出現在我的Youtube清單中,我想這也許是能夠幫助我了解這樣行為背後的主要原因,於是我便決定要來閱讀這本書。


【什麼是多巴胺?】

「多巴胺是大腦中最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之一,與其說是對於獎勵機制的「喜不喜歡」,而多巴胺的重點在於「想不想要」,它讓我們產生「想要」的渴望後產生行動。多巴胺在「想要」時上升,在接近目標時升到最高,而在獲得後下降。我們都體驗過那種達到頂峰的「爽快」感,那種美好的感受不言而喻,為了複製這種感受,於是我們接著玩遊戲、接著吃洋芋片、接著看連續劇。(註一)

科學家曾透過基因改造,讓白老鼠無法製造多巴胺,結果發現,就算食物擺在幾公分之外,白老鼠就算餓死了也不會主動去吃,白老鼠失去了「想要」後便不會產生行動,但是將食物灌進牠們的嘴裡,牠們還是吃的津津有味。(註一)


【多巴胺與成癮行為】

多巴胺被科學家拿來衡量「成癮」的指標,對白老鼠而言,一片巧克力意味它能刺激多巴胺在大腦基底核分泌量達55/100的多巴胺,性行為100/100;尼古丁150/100…,而安非他命則是1000/100,也就是說,單純看數據,吸一口等於一次讓你高潮十遍的爽感。(註一)

那這樣子,我們是否可以永無止盡的追求更多的爽快感,沈淪在愉快的樂園裡?畢竟在現代,我們身處的環境中可謂多巴胺的樂園:香菸、酒精、美食、影視、遊戲,手機幾乎唾手可得,我們用著極為低廉的代價,就能獲得許多愉快感,然而事實卻是……

「科學告訴我們,任何的快樂都有其代價。」——Anna lembker.

如果用幾句話說完這本書所傳遞的重點,我想那就是「所有的快樂都有代價;所有承受的痛苦都有其價值。練習在快樂和痛苦中尋找人生身心靈的平衡。」


【腦神經科學解釋:為什麼擁有越多,越不快樂?】

在大腦中,處理快樂的部分同時也處理著痛苦,他們的機制就像是一個天平,然而身體追求的是一種「穩態」,當你感到快樂時分泌多巴胺,天秤傾向快樂的一方,大腦追求穩態的方式不是恢復平衡,而是以相同角度向痛苦傾斜。隨著重複的刺激,釋放多巴胺的反應會變弱且變短,而痛苦會從又弱又短的反應變得又長又強。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對相同的遊戲、美食、娛樂、購物感受到的愉悅感逐漸下降,並需要更強的刺激,最後深受各種痛苦的成癮症困擾。也顯示現代人對於憂鬱、焦慮、煩躁等情緒,也許部分就來自於這樣的行為模式。





一個是刺激的頻率,一個是刺激強度。多巴胺控制大腦產生「想要」的慾望,大腦更「想要」五分鐘一次的愉快感,而「不要」二十分鐘才能得到。當快速文化如短影片、速食頻繁的刺激我們多巴胺分泌,於是我們等待的耐性也跟著變短了。對我來說,我不喜歡排隊,有時候寧願到超商吃個不太健康的食物,也不太想自己煮健康晚餐的行為;以前網速看影片需要提前下載,而現在光是跑到一半出現Loading就會很煩躁,偶而一點點的不順遂,就會產生焦慮、痛苦感,我發現我逐漸成為一個急躁、沒耐性、又不理智的人。

另一方面愉快的強度是可以測量出來並比較的,科學家將多巴胺作為衡量指標。當給白老鼠餵食毒品時,能達到1000/100爆量的多巴胺分泌,假如套用到人類來說,吃巧克力55/100、看電影這樣普通的快樂來源還有什麼吸引力呢?許多嚴重成癮者不想出門,不想社交、吃著最低限度的飲食,就是因為這些活動對他而言沒有什麼吸引力,差不多的代價下,獲得1000元的獎勵,與獲得100元的獎勵根本不需要思考怎麼選擇。


【享樂的「負」產物】

當愉快痛苦平衡因為過度享樂而倒向痛苦的一方,讓我們愉快感慢慢下降,而痛苦感逐漸上升,然而我們繼續透過進入多巴胺樂園來逃避痛苦的時後,不僅真正的問題沒有被解決,更深遠的影響是它會降低我們承受痛苦的能力,增加我們對痛苦的敏感性。憂鬱與痛苦指數在客觀上並不是因為生活真的過的比別人差,但是那種越來越痛苦的感受是真實而強烈的存在。

我想,生活中的痛苦並不是自己與他人的比較,從頭到尾都是自己與自己的比較。如果我們能理解,生命就是一連串痛苦大於快樂的過程,無痛的世界並不存在,練習承受痛苦的能力,挺過一連串疼痛後所產生的堅強,反而能真正降低痛苦的感受。某方面來說「越挫越勇」的概念在人體科學上也許是存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本文章知識引用來源皆為《多巴胺國度》這本書,作者Anna Lembker為美國精神科醫師,史丹佛大學史丹佛成癮醫學雙重診斷診所的主任。本文章單純分享,無任何商業目的考量,本書目前有中譯本,有興趣可以支持該作者。


________Follow & Subscribe me______


願意支持我創作更好的內容,【贊助】我喝杯咖啡

【追蹤】我,不定時更新作品。

如果能在底下【留言】跟我聊聊天!

我會很感謝 ( ◉3◉)

點個【GP】讓我知道,你/妳的閱讀,

讓我們一起加油!


____________ Author  __________


十林(SLin)

從事空間設計,假日不務正業的兼職網拍和寫作。

夢想是當個文字工作者,想寫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想找我聊天嗎?以及更多圖文分享在【Ig:slin_1996】



________Follow & Subscribe me______

【追蹤】我,不定時更新作品。

如果能在底下【留言】跟我聊聊天!

我會很感謝 ( ◉3◉)

點個【Like】讓我知道,你/妳的閱讀,

讓我們一起加油!

____________ Author  __________

十林(SLin)

從事空間設計,假日不務正業的兼職網拍和寫作。

夢想是當個文字工作者,想寫出感動人心的作品。

想找我聊天嗎?以及更多圖文分享在【Ig:slin_1996】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