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的武术俱乐部

@kongfugirls

邓璐:扛起80斤的机器,走到金马,但她不止于此

二十一岁都拿不起斯坦尼康的邓璐,带着这个钢铁手臂,拍了近年来最精彩的国产长镜头。希望每个女孩都带着我们的职业生命有八十年的心态去努力,去变强。强大到我们的声音不会被忽略,强大到我们把不公平和禁忌统统打破,强大到后来的女孩知道女性要做电影摄影、做任何一门事业都并不难,她们选择职业的时候不会再考虑我们作为女孩能不能、只用考虑我们作为女孩想不想。

索菲亚·科波拉——教父之女的《迷失东京》

索菲亚在电影中的女性主义表达是温润有力的,在男性统摄的主流电影行业中,她索性放大电影中的“女性化”特征,让观众将自己与这种“女性”的表达联系了起来。《迷失东京》讲述了女主角夏洛特和男主角Bob的浪漫故事,二人在东京相遇,由于同样缺乏精神的满足和个人的危机,他们互相吸引,迷失在孤独与暧昧的交织中。索菲亚为女性角色的创造力和个性的保留提供了完整的空间…

为什么说35岁是女演员的“一道坎”呢?

《恣意佳人》第三集关注到一组数据,2015年,在所有的法国电影中,只有8%的角色是由50岁以上的女性扮演,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降到了6%,但在现实生活中,50岁以上的女性占法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在中国,影视中的数字也许会更小,现实生活中的统计数据会更高,为数不多的中年女演员在荧幕中终于“媳妇儿熬成婆”,继续扮演妻子,婆婆,丈母娘的家庭伦理角色。

古代的极端“服美役”——缠足,这样一种泯灭人性、摧毁身体的习俗是如何在古代中国普及的?

根据史料,缠足开始在社会中普及的时间被锁定在北宋中期或晚期。但到底为什么缠足,始终没有一个合理的理由——在史书上没有政令、没有一个靠得住的经济政治文化原因、没有确凿的记载。如果你打开缠足史,在起源一节,你只能看到难以准确读解的诗词、看不出原貌的传说,就是没有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人人都是RBG——《大法官金斯伯格》观后感

正是RGB坚定地、持续不断地发声,使女性权益在美国社会得以不断完善。然而,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不断变化。如今“反堕胎”法案在美国多州的通过,以及国内频繁爆出的女性被拐卖、被家暴、被污名化,高铁上刚开始售卖的卫生巾,社会新闻中隐形的主要责任主体……这一切都表明世界并没有变得足够好。

父权阴影下的女性成长: 论《狗十三》中的暴力与规训

曹保平导演的电影《狗十三》讲述了少女李玩和小狗“爱因斯坦”的故事。“爱因斯坦”的到来和走失在家庭中引起轩然大波,这一切都逼迫着李玩成长,并且迫使她接受成人社会中一些不成文的规则。影片探讨了中国式教育的弊端对子女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反映了子女在这种影响的冲击下所给予的回应。本文将结合具体内容浅析影片的主题与中心思想。

依附

“只有一个女儿呀。”是一道赦令,也更像是一种束缚。她的父亲固执,大男子主义,普通又自信,几乎没人劝得动他,可依依算是他的资本,反过来能摄住他。是他的种!他觉得他的种长得好,独立优秀,他觉得别人家小孩没法比。

上野千鹤子的书可以按照怎样的顺序阅读?

像上野千鹤子这样笔耕不辍、著作等身的作家,我们该怎样去读她的作品,怎样去通过她的作品来了解她想表达的核心主题呢?在这里,我就推荐一种读书的顺序:由浅入深、从简到难。

看见女性“隐形”劳动 创造生活美好价值 ——读《看不见的女性》有感

“奔跑的小哥在路上”,那女性劳动者们该何去何从?春晚上一首《小哥》赞颂着他们的劳动和汗水,却把女性给排除在外。而另一首歌曲《是妈妈是女儿》则把目光仅仅聚焦于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这场春晚中,女性的劳动“看不见”,女性的形象“被定义”。

明星比起父权与资本的代表,更是观众的代言

看看微博热搜,对比下两性明星的营销重点,能很直观地看出不同的侧重点。女明星与各式各样的裙子可谓是最多见的搭配,每套造型都值得营销,头发、腿、身材都可以作为卖点吸引观众。而重点自然在于“白”“瘦”“幼”,也就是“美”。

《女性的力量》:震撼人心的刚果女性生存报告

女权运动从来都不止关乎一个性别,也并不是一半人类的运动。如同作者所说,假如你手中掌握权力和影响力,你可以贡献一份力量。假如你不去为解决问题而努力,你就是问题的一部分。在作品结尾,作者描绘了自己的愿望:我梦想有一个社会,在这个社会,我们的母亲被视为女英雄;在这个社会,人们和庆祝男孩一样庆祝产房出生的女孩;在这个社会,女性在成长过程中不再惧怕暴力。

在暴戾中野蛮生长的“天才女友”

《我的天才女友》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一直在被低估,许多读者的阅读重心仍向角色的爱恨情仇、家长里短倾斜,乐此不疲地评判两位女性角色的爱情观、价值观,却忽视了作品本身的内核——女性成长。在残酷的现实中,大部分女性并非由“糖、香料和美好味道”混合而成的完美模样,她们所面临的往往是动荡不安的社会、无处不在的暴力、半途而废的教育以及支离破碎的家庭——在书中,莱农揭开了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

究竟是女性力量,还是厌女?评《海妖的呼唤》

整个综艺里最动人的地方在于,节目并不致力于将女性塑造成“完美的女强人”。她们有的善于谋略,有的胜在力量,有的感情浓烈,不同的女性是不同的色彩,在结盟环节里,既有令人动容的女性互助,也有出于自保的左右游移。

《惠子,凝视》

无法发声,无法听音,眼睛和触感是惠子唯一的情绪出口。可是电影的镜头总是从背面或者侧面拍摄惠子,我们无法直视她的眼睛,直面她的情绪,只能看她所看,猜她所想。电影的节奏是平缓的、轻盈的,通过很多定格镜头,反复展现惠子的工作、训练、归家、购物,以及晨跑的情景,这些再也普通不过的生活场景填满了惠子的喜怒哀乐。

《去他的父权制》

《去他的父权制》这本书记录了女性过去200年平权运动中的重要节点,从十八世纪到二十一世纪,此书回顾了女性对于社会权利、婚姻权利、个人权利的一系列抗争,女性的需求和运动层层递进,不断地夺回了更多的权利。结合生动的插画和卓越女性的名言,看完此书的读者定会感到激情澎湃,热血沸腾,高喊出:去他的父权制!!

性别偏见会影响知识生产吗?

没有发现任何不利于女性的证据。几乎在每一个测量的心理特征上,性差异或不存在或相当小。它们比社会环境的差异,如不平等收入、儿童保育的不平等责任和掌握社会权力等小得多,而社会环境的差异一向被认为是导致心理差异的原因。但问题是,在这个不断求证和研究的过程中,对女性的偏见已经形成。女性被视为在智力和运动能力上低劣。在当时,女性因为这些“科学学说”,不能进入大学,不能从事学术工作,甚至不能参与跑马拉松⋯⋯

《看不见的伤痕》:最好的祝愿是愿这本书过时

事实上,这个词很有意思,若是将这二字拆开来看,只说后半部分的“暴”字,这个字无疑是凌厉的,听起来就会令人感到不适且难以容忍。但若加上前面的“家”字,这后面的“暴”似乎立刻就变得暧昧不明起来,直白的、疯狂的事情变成弯弯绕绕的,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如此神圣的领域,却似乎反而成为了暴力的“避风港”、遮羞布,为暴力的产生找到了情由,为暴力遮挡住了本该承受的炽热的刺眼的阳光,包庇它们在阴暗的角落肆意蔓延。

《她厌男,她是我女友》书评

故事讲述了金胜俊在惨遭“短信分手”的四年后,偶遇前女友,却惊讶地发现,从前那个可爱温柔的女孩儿竟变成了一位“激进的女性主义者”,谈吐、气质、思想都与从前大相径庭。但急于鸳梦重温的金圣俊顾不了那么多,他相信自己有能力让女孩回归本来面目,让生活“重回正轨”。然而随着复合后的相处逐渐加深,各种各样的矛盾浮出水面,金胜俊发现自己和女友之间已然隔了一条巨大的鸿沟,二人只能再次以分手收场。

《涅朵奇卡》:未尽之章与有尽之命运

文中一直以“我母亲”和“妈妈”称呼的女性便如此消隐在了字里行间。显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对此并非毫无察觉。他以简短又不失厚重的语言,讲述着热情、富有幻想且受过良好教育的母亲,如何在丈夫死后带着孩子生存,又是怎样被叶菲莫夫的天才式的荣光所吸引,却在结婚后的头一个月就失去了所有的梦想与希望,“面前只留下凄惨的现实”,经历了整整八年连续不断的忧愁和痛苦。

《可怜的东西》丨成熟躯体、婴孩大脑,再造女性的奥德赛

孕期跳桥自杀的Bella Baxter被古怪而才华横溢的科学家Godwin Baxter博士以一场换脑手术复活。渴望世故智慧的Bella逃离了Baxter博士的“庇护”,选择与一位狡猾而放荡的律师Duncan Wedderburn私奔。在美好时代、太空时代再到蒸汽朋克时代的建筑背景中,同时拥有婴儿的思想与成人的身体的Bella经历了享乐主义、性、哲学和社会主义,进行着她的自我发现和性解放的奥德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