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識。書寫
書識。書寫

閱讀蘊含創意,觀察激發靈感;當創意碰上靈感,再透過文字進行記錄,將發揮出巨大的力量,一股能令世界變得更好的力量。

替死者說真相

(编辑过)

書名:《我不是這樣死的》

作者:上野正彥

譯者:吳亭儀

出版社:創意市集

出版日期:2018年12月


本書作者上野正彥在日本司法界有“法醫之神”的稱號,從業幾十年解剖屍體超過五千具、驗屍達兩萬具以上,致力於解明可疑屍體的真正死因。退休後,他出版過多本法醫著作,包括暢銷三十年的《屍體在說話》。由於其具有淵博的鑑識知識、豐富的現場勘查經驗,以及嚴謹的邏輯分析能力,深獲警方、法官、檢察官和律師的信賴,即便已退休仍不斷收到各界的“再鑑定”委託。至今經他進行屍體再鑑定的案件超過三百件,屢次取得逆轉判決,“上野鑑定”一詞也由此而生。現年九十一歲的上野法醫仍以法醫學評論家、作家等身分活躍於電視節目和報章雜誌,繼續為法醫與真相奔走。本書道出屍體再鑑定的精髓,收錄了九個作者處理過的真實案件,讓讀者一窺這位日本法醫權威如何透過屍體徵狀、案發現場等尋找蛛絲馬跡,推導出案件的真正過程,破解原鑑定結果中的錯漏,傳達來自死者的微弱聲音:“這不是意外,我不是這樣死的!”

法醫的工作是透過驗屍及解剖非自然死亡的屍體,以查明屍體的死因。而與一般的驗屍或解剖工作相比,屍體再鑑定屬於法醫工作中最考驗人心和能力,以及最具戲劇性的一環。因為在已有驗屍結果,且被解剖的屍體已被處理(如被火化)的情況下,負責再鑑定的法醫僅能通過分析與個案相關的書面資料,重新檢視原法醫的判斷是否有誤。一旦在再鑑定過程中找到了疑點,涉及的不僅是推翻先前的鑑定結果,更是將與死者相關的各式各樣的人及關係,複雜地交織在一起。負責再鑑定的法醫很多時還需要出庭作證,在法庭上與另一方,特別是與對方的律師或原法醫爭鋒對峙,甚至歷經翻案兩、三次以上的長年奮戰。故此,在接受屍體再鑑定委託的一刻,上野法醫已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

會委託作者進行屍體再鑑定的大多是檢察官、警方、辯護律師。有時也有來自法院的委託,或是保險公司因與投保人爭論保險金支付與否的糾紛,委託他進行再鑑定,以免發生騙取保險金事件。另亦有死者家屬因不認同原驗屍結果,而委託他查明真正死因。接到再鑑定的諮詢時,上野法醫會先詢問事件的概要,並閱讀與案件相關的參考資料,尤其是徹底檢查法醫學鑑定報告。書內多次強調,若從這些資料當中,發現錯誤的判斷或矛盾之處,即代表有提出反論的可能,他便會接受委託;然而,若法醫學上的判斷正確且沒有矛盾之處,他便會拒絕,絕不會因為被委託就接案,也不會為了金錢或情感,而做出扭曲事實、對委託者有利的鑑定。“屍體會說話”是他身為法醫以來一直秉持的鑑定準則,每一具屍體,不論他殺還是自殺,都會以其在生最後一刻的狀態告訴大家他是怎麼死的,法醫的工作只是替死者說出他們最後想說的話而已。

本書最精彩之處,是閱讀作者如何運用其專業知識與豐富經驗,對案件的相關資料和照片進行抽絲剝繭,從而得出最接近事實的真相。原則上採用相同的案件資料,應會導向同樣的鑑定結果,但這並非必然。書裡就展示出,即使檢視相同的資料和照片,看待事件的角度不同,就會大幅影響結論。有些情況是因一個細節被忽略,導致鑑定結果出現嚴重疏漏;有些情況則基於法醫經驗的多寡,影響了鑑定的質量和結果。


而藉由再鑑定揭露死者的真正死因之時,也從中發現死亡事件背後不為人知的隱情。看似單純的交通事故、充滿巧合的鬥毆意外、被認定是自殺的溺斃案件,原來都是有預謀的他殺命案,內裡有着比小說情節更具戲劇性的衝擊事實,錯綜交織的謊言、利益與人性善惡,讓人不寒而慄,比起屍體的死狀更為恐怖。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