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渝
张家渝

A freelancer in Beijing. 著有《麻辣人世间》、《爱这个世界,虽然它不够完美》。

世界需要更多蒋彝

蒋彝是谁?

    2014年,我在英国的一个偶然的机会,才知道有这个人存在。如我一样后知的人还有不少,直到2018年2月,中国大陆的报纸还在写《蒋彝先生,回家吧》之类的文章。与之相应的是,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系列,蒋彝的“哑行者”系列画记,自2010年起才陆续在中国大陆推出简体字版,台湾则早了十年。

我在英国的二手书店,eBay的店铺购买了不少蒋彝的著作,那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精装书,印制精美,让当下的简装版相形见绌。通过这些著作,我不得不对蒋彝表示由衷的敬佩。

蒋彝(1903年5月19日—1977年10月26日),生于在江西九江一个富庶的书香门第,12岁开始跟父亲(著名的肖像画家)习画。21岁时,他与表妹曾芸结婚。 23岁,她毕业于南京大学(其后改为国立东南大学)获得理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入伍一年,后在高中教了一年化学,也曾在国立政治大学任课,在杭州一家报纸当助理编辑。有意思的是,他还分别在老家九江、安徽当涂和芜湖做过县长。因为对官场生态的不满,蒋彝的30岁(1933年)时离开妻子和年幼的四个孩子,只身到了英国。

本打算一两年就回国,不料,蒋彝直到1975年才有机会回到中国。人生如白驹过隙,42年就过去了。而正是只身渡过的42年,造就了蒋彝的传奇。

刚到英国时,蒋彝的英文能力非常有限,先在伦敦大学就读,后来在其东方学院担任远东语言文化部助理讲师,而当时庄士敦是主任。后来又在一家医学史博物馆负责展览。在这期间,他以“哑行者”(The Silent Traveller)为名推出了系列旅行画记,从而广为人知。

1936年,蒋彝到英国湖区旅行后,写了《湖区画记》,不料投稿后,几家出版社都退稿,最终一家出版社(London Country Life LTD)决定试一试,不过只同意给六本样书,还不打算付版税。不料,该大卖,头版一个月就卖光了。我手中的一本显示,1937年第一版,1938年、1942年各再版一次。



《湖区画记》开创了蒋彝的一种写作范式:以一外来者的身份实地探访、居住,把自己的观察、感受写成文字,另外配以自己的书法和绘画作品,呈现异域的风情。只不过,《湖区画记》特别短小,仅67页(引言占了六页,绘画不占页码),而且还是黑白单色印刷。

“哑行者”系列除湖区外,还包括英国的伦敦、约克郡山谷、牛津、爱丁堡;爱尔兰都伯林;法国巴黎;美国的纽约、波士顿、旧金山;日本。这些画记基本上都是套色印刷,现在看仍是精美无比,而不少是在二战时纸张因短缺实行配给制的情况下印制的。

从1933年英国,1955年移居美国(除一年在哈佛大学外,生前一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蒋彝在英的20年,也是他的创作高峰期。学者郑达认为,蒋彝非常幸运,在英国结识了许多艺术家、学者、诗人、剧作家,其中有中国人,也有英国人。中国人中,有徐悲鸿、刘海粟、梅兰芳等,英国人如赫伯特·里德(Herbert Read,英国诗人、艺术批评家和美学家)、庄士敦(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外籍老师,著有《儒家与近代中国》、《佛教中国》、《紫禁城的黄昏》等书)等。

蒋彝作传的郑达先生这样评价道:

“在西方出版大量作品的著名中国作家,恐怕仅林语堂和蒋彝两人。但两人有不少差别:林语堂先在国内文坛出名,而蒋彝成名完全是出国之后;林语堂主要在文艺作品上,而蒋彝多才多艺,除了游记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还创作了大量的书法绘画作品。”

确实,蒋彝还出版了《中国书法》,《中国眼:中国画解读》以及多本为孩子写的书(如《大鼻子》、《金宝在动物园》)。


但在我看来,蒋彝的价值在于,他以中国人的身份和视角,关照了西方世界,而且用中国艺术手段把所观所感呈现了出来。比如他的“哑行者”系列,封面上一律是他自己手书的中文书名,书脊上才是英文;在内容上,大量配着他的绘画和书法作品,而书写的不少是他写的打油诗”。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蒋彝在英国时期遇到诸多历史性大事件(比如乔治五世驾崩、女王登基加冕、二战爆发等),但他深知文化才是恒久的东西。在《伦敦杂碎》(中文简体版为《伦敦画记》)的导言中,他说,“我不打算在书中讨论政治,因为我压根儿就不懂。这五年来,我总觉得,每个伦敦人都能谈论政治,也都能头头是道地分析政治,显得我分外愚蠢。每回我表示自己不懂政治,人们都要大吃一惊”。


    《伦敦杂碎》一书中,对高度污染的工业雾,蒋彝并未觉得一定是坏事。

在我看来,这样的沉默或许源于在中国从政时心理受到创伤所致。不过,他回归本位,艺术家做艺术家擅长的事,反倒成就了很多能够抵抗时间流逝的作品。

当然,蒋彝的一生中还是很多遗憾:一是在世时作品没译成中文;二是家庭生活的缺席。蒋彝旅居英美44年,共出版36本书,绝大部分用英文写成。 可在中国大陆,到2018年4月,只能找到8种中译本,即:友谊出版公司1983年出版的《蒋彝诗集》、上海书画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中国书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出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年再版)的《伦敦画记》《爱丁堡画记》《牛津画记》《湖区画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日本画记》《波士顿画记》。

在家庭方面,有的朋友看到他独居国外,均劝他取个外国妻子。他说:“我有自己的妻子儿女,我迟早要回到祖国去。”实际上,1975年4日,蒋彝才回到了阔别42年的祖国,与妻子、女儿团聚。在国内参观游览了两个月,先后到了大江南北的许多城市和农村,参观了乡村和工厂,详尽了解工农业方面的成就,深为解放后祖国出现的新面貌所感动。回到美国后,他抚今追昔,很快写出了《重访祖国》一书。


 《波士顿画记》中,蒋彝写道:咱家原在庐山住。

1977年,蒋彝第二次回国访问。他的妻女和亲友劝他回国定居。他说:“这次回国,我要办好两件事:“第一,就是你们说的申请回国定居。第二,我不能空手回来,还要写一本《中国画记》,修改补充一本已起草的《中国艺术史》;作为回家的礼物,向祖国献礼。”在两个月的时间里,他走访了十一个省、市,参观了龙门石窟、巩县石窟、宋陵、秦始皇陵、马王堆和殷墟、大汝、汶口、仰韶文化遗址等艺术宝库和古迹。由于年老体弱,加上劳累过度,不幸结肠癌复发,经医治抢救无效,于1977年10月26日在北京首都医院逝世,享年75岁。遵照他的遗愿,葬于庐山脚下。

多年不回家,也不离婚,说明蒋彝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红学家吴世昌在《蒋彝其人其诗》一文中提到,“蒋彝靠稿费过日子,但他在国内的家属——妻子儿女的生活费用也要经常汇一些钱供给。并不象有些华侨,一到外国就追求别的女子,另行成家,把糟糠之妻扔在老家,死活不管了。蒋先生却数十年如一日,一直过着苦行僧式的独身生活。”。

此外,蒋彝在二战后把长子(2002年去世)接到英国,结婚生子;移居美国后,又在1960年代把小儿子(2011年去世)接到美国,结婚生子。这算是他对家庭的补偿。

蒋彝当然不是完人。不过,就他做的文化传播工作来说,可以说是功莫大焉。只不过,如果携家庭同时赴海外,或许就更完美了。

几年前,我以访问学者在伦敦待了一年,近几年又到西藏数次。我曾感慨:长期在单一文化环境里生活的里,往往容易偏执和妄断。

蒋彝的价值,恰恰体现多元文化的交融。几十年过去,世界期待有更多如蒋彝一样的人,呈现世界文化的丰富性与融通性。

不过,在我看来:

生逢乱世人飘摇

文植英美书流芳

劝君事业更家庭

半学蒋彝多思量

                             20180413

 (参阅:西行画记——蒋彝传 作者:郑达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