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渝
张家渝

A freelancer in Beijing. 著有《麻辣人世间》、《爱这个世界,虽然它不够完美》。

“武汉日记”这么红,作家方方是记者吗?


       新写实小说(新市民小说)代表性作家方方,因为写新冠肺炎再度走红。

 原因是,作为成长于武汉,在武汉生活了六十多年的作家,方方在武汉封城后困居武汉,每天坚持写日记。而这些日记,因为晓畅、真实、直白,鲜活又易于传播。另外,在微博上,她被一些脑残举报,帐号被封,于是其日记的流传性更广了(如同被禁忌的游戏)。

有的人的把方方抬得贼高,甚至认为方方比几百个记者都强:

很早就听说官方十分重视这场疫情报道,而且派了几百人组成的新闻工作者奔赴疫区。

然而,他们全部加起来,还不如一个方方。

这就是瞎扯了。

一个自我隔离在家,信息渠道全靠媒体报道、朋友同学发信息的作家,比到了现场,观察和采访了大量的人呈现的信息更有价值?

    我们来看方方个人的表述:

    2020年2月22日,中国新闻网以题为《独家专访作家方方:“我不是一个专门挑刺的人”》,进行了独家专访。

方方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专门挑刺的人,只是想记录一下,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时候会说几句反思的话。

谈起写作“武汉日记”的初衷,方方告诉记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现在许多武汉人在受难,在与死神较量。而自己却无力相帮,所以她的内心也有创伤。从正月初一开始,方方通过“武汉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知,每天在网上发布。“对于因疫情隔离在家里的人,文学在此时显得很无力。但记录下真实的场景和自己的想法,却是很重要的。”

     看到没有,方方更多地想呈现自己的所见所知,以及自己的想法。应该说,这是个人化的纪录,与专业新闻人的纪录的出发点、理念都完全不同。

    问题就来了:方方算记者吗?

    最近有篇本科生的文章认为:方方是一位记录者,但不是记者。 原因是:1.新闻写作有严格的规范,而《封城日记》是随笔式的个人记录;2.文学更多地是个体记忆呈现,而新闻则是对客观的投射;3.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是一个“隐形人”,力求客观。

    上述论断实际上混淆了狭义上的记者与广义上的记者;此外,还将内容呈现视为记者与否的标准。

    在我看来,大众心里的记者往往等同于官方机构界定的记者,即狭义的记者:有固定的工作单位(传媒机构),甚至要有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核准的记者证。而在现实实践中,传媒的总编、主编、编辑(电台、电视台的编导、总监和台长)都有记者证。但这些的工作不是采写新闻,而是编辑新闻。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很多没有自采权的门户网站也有人在采制新闻(初期是嘉宾访谈、连线等方面出现),其后又出现BBS、博客、微博和微信,进入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在信息产制上甚至出现了“话语权转移”。“公民记者”(没有记者证,也不是在传媒机构工作)层出不穷,形成了新闻信息生产的众包时代。

解决了“记者”一词,另外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新闻?

在我看来,新闻是新近、正在或将要发生的事实或新批露的事实的报道及多样观点的报道(当然,李大钊所讲的“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亦值得参考)。

其中有两个维度:一是时效性(有可能是旧事,但新批露。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学生死亡人数,最新一篇论文或领导讲话批露了。以前没有公开);二是内容是事实和多样观点。确切的说,主要是他人的观点,可界定为“反应性事实”。

也就是说,无论是狭义上的记者,还是广义上的记者,其呈现的新闻作品都应符合新闻价值(时新性、接近性、重要性、冲突性和趣味性)。但如果是新闻报道的话,应是以事实为主,当然也可以是他人的观点为主,但不能以记者自己的观点为主。

如果一般作品中,记者写了一半事实,带了一半他人或自己的观点,这是新闻述评。注意这词的偏正结构,所述为了评。严格说是一种杂交题材。

如果说写了一些一手的事实,加了自己的很多感受,这应该是记者手记。

     在写一些事件通讯或人物通讯时,能不能写记者自己的感受,当然可以。通讯本来就可以用抒情和议论。新华社记者张严平的名篇《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写四川邮递员王顺友,就有不少感受。但要注意,这些感受是配料,不是主料。

     因此,仅从内容的主观与客观来界定写作者的身份是否记者,并不恰当。

     回到方方的《武汉日记》,这是新闻作品吗?

     严格说,很多不是,个别是。

      比如有一天,她写到媒体报道武汉市民肖贤友因感染肺炎病毒不幸去世,并为我们留下了崇高悲壮的遗嘱:“我的遗体捐国家”。她在日记提到后面还有这一句:“我老婆呢?”

     这一篇日记批露的一个事实的另一面,非常有新闻价值。

     但是方方绝大多数日记,主题都是分散的。在素材来源上:有报道、有个人观察,也有访问,更多是个人感受。这种写作是无法在新闻作品中归类

的。

    如果硬要归类,可以是特稿(FEATURE),亦可归类于非虚构(NON-FICTION)。——两者都是一个大框,可以装很多东西:文件资料、日记、会议纪录、口述史等等。只不过,前者更加注重文学技巧,也侧重人性的呈现。      现在风行的非虚构,其实不过是全民写史(家国史,个人史)的一种呈现,是对官方单一叙事的反拨或重要补充。

     现在基本可以下一个结论,方方,无论她此前是不是作家,她记了很多事,但她不是狭义上的记者,可称为公民记者;她的作品并非专业的新闻报道,而是非虚构的个人史记。


      与专业新闻记者不一样,你会发现,她作品中对事实的原创性不多(大量引述专业媒体报道),信息的来源多路,并不需要去核实。

      方方的日记,带有她的生活圈子的浓重意味,从主旨来说,有时是写小我,有时是为公众利益。把她捧太高,是因为你看的太少;把她踩一脚,不过是你不太看重个人的声音。

     因此,对方方的观察,持一颗平常心就好。不过浮夸,看日记,得些偷窥的快感就好。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