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月
江月

惟江上之清风

[兔主席]“面对现实,丢掉幻想”:对香港年轻一代的十个研判

图文无关


兔主席 2019/11/3

香港的排华排陆运动还在继续发展和蔓延,从街头令人发指的无差别暴力,到校园里的大批斗。经过几个月时间,现在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出,反中、反共是香港年轻人身份认同的核心部分,换言之,这是帮助回答究竟“什么是香港人”、“香港人应该做什么”的核心问题。做人香港,喊香港加油,就是要反中反共。反中反陆反共就是他们的身份和认同(identity),就是团结和联席他们的最大纽带,就是他们的集体意识,就是他们的政治目标与理想。

本博之前亦写过多篇文关于香港在否定的基础上(反中、反共、反陆)构建身份认同的文。

我相信,北京对香港年轻一代的态度是,

1)一下子很难从心理上和认知上接受一整代人都如此反中分共,这意味着过去的政策和模式存在失误,另外面子上也不好看;

2)逐渐才可能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以为年轻人就是有些情绪,对政府不满,对他们严重的反中反共脱中政治意识可能有低估;

3)不忍心、不甘心,不愿意放弃这些青年同胞,对他们还是寄予希望,希望他们能够在看到中国的富强与崛起后,逐步回心转意,在政治上回归中国大陆。

因此,多个月来,北京对香港问题一方面尽最大可能的容忍和克制,一方面还是非常积极、正面的寻求解决方案:

一是希望找到运动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从香港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香港问题的长效对策、制度性对策;

二是希望尽自己的力量,给予香港必要的支持,特别是经济支持,帮助香港融入中国内地;

三是舆论基调的引导上比较谨慎,一方面对暴力进行谴责,第二也不愿意扩大打击面,否定大多数人(包括不愿意否定大多数年轻人),避免内地与香港发生更深刻的隔阂。

笔者目前的看法是,经历几个月时间,大家都可以看见,要赢得香港这一代年轻人的心,意愿好,但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结果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香港年轻人的基础价值观和政治意识已经建立完毕,而且现在的香港与五年前占中时不同,经过持续的政治运动,他们政治上更加“觉醒”,正在建立一套更加系统、更成体系的反中、脱中、港独的政治身份、政治话语。他们有了自己的标识、纲领、口号、政治诉求、甚至“国歌”。虽然这种认同非常肤浅,就是朴素的本土主义(nativism)、“民族主义”、文化种族主义(cultural racism),但也很适应香港的政治智识水平,方便他们成体系地将这些内容浅显的“意识形态”通过校园、社会及互联网灌输给下一代人。

如果香港的青少年教育体系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预见未来的年轻人将在反中、脱中路上越走越远。

那么这一代政治“觉醒”、激进化、极端化的香港年轻人的政治愿景是什么?

第一层诉求是要坚决地将香港排除在中国大陆政治之外,拒绝香港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也不认为香港从属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他们希望最大程度的脱中、脱离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及制度影响,在“一国两制”上最大程度的突出“两制”,实现最大程度的自治,在路径上则选择跟随西方。

第二层是如果中西方发生文明冲突、地缘政治冲突,他们将坚定的站在西方的一边。一整代香港年轻人将做好准备,把香港变成全球反华势力的前沿和桥头堡。与国际上所有不希望看到中国崛起的势力联合起来反对中国。港独分子黄之锋到德国说,“香港就是新冷战时期的柏林,是两个世界对抗的前线”,就是这个意思。如果说几个月前香港年轻人还只是有泛泛的反中厌中,经过这几个月的运动,他们的政治意识进一步激进化、极端化,冷战桥头堡的表述会为越来越多的香港年轻人所接受,成了他们的政治愿景及历史使命。

一直以来,香港是有骂共产党的。到香港旅游的知道,那里反共出版物非常多,是一个巨大的产业。但是笔者想说的是,过去的香港和未来的香港恐怕是不同的:

过去的香港:“分享秘闻”——主要围绕内地的历史、时政展开,政治上抨击内地之外,还是以信息提供为主,上不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在文明冲突中没有地位。

未来的香港:“反华基地”——将成为全球生产反共反中信息、进行意识形态反华宣传的桥头堡,在文明冲突中要扮演重要作用。

邓公其实做过一些区分界定:

“比如一九九七年后香港有人骂中国共产党,骂中国,我们还是允许他骂,但是如果变成行动,要把香港变成一个在‘民主’的幌子下反对大陆的基地,怎么办?那就非干预不行。”

——上面的还能“允许他骂”的,就是“过去的香港”;

——“反对大陆的基地”,就是现在和未来的香港。

邓公对未来情景的预测,很不幸正在变成事实。

新中国建国以来遇到过很多地方问题,要么是大汉族的南方族群(离北京及官话文化距离非常远者)不能接受和融合中央的政策(广东、海南的地方主义历史问题),要么是少数民族问题(西藏和新疆)。在所有这些地方,问题不是通过精神包容、文化感化、经济融合等实现的,都是通过强力的政治和文化政策实现的,而且都有很复杂的历史,也都有令人不愉快的经历。融合必然有痛苦,也有代价。

现实主义者会指出,这虽然残酷,但却是事实。

按照当前这个机制,一国两制,对香港不直接干预、不直接行使治权,指望香港从政治上、文化上自发的实现“思想改造”,自发“回心转意”,自发认同中国内地,与内地融合,很遗憾,在中国内地恐怕都没有成功的先例。

丢掉幻想,避免善意但却不切实际的预期与愿景,回归现实,可能是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的第一步。

这个现实是:

一、我们“丢掉”了一整代香港年轻人:所谓一整代人,指这个年龄群体90~95%以上的人口。这个年纪群体包括中学生以上人群,并且有理由认为小学生也稳步朝这个方向迈进;

二、香港年轻人的真正的反中、脱中意识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的乐观估计:这一整代香港年轻人不认同中国/内地、不了解中国/内地、不尊重中国/内地、反感中国/内地、恐惧中国/内地、敌视中国/内地,同时不少人歧视中国/内地,而且在一些人心中,这种负面情绪在转为更严重的仇恨;

三、年龄增长,无非也是从激进派发展成为深黄:伴随与大陆接触的加深及年纪的增长,这些年轻人的心理认知不是完全没有缓和或弱化可能,但从根本上扭转是不可能的。他们最多从激进派发展成一般的深黄人士;

四、年轻人的社会流动性问题——对内地:香港年轻人压倒性绝大多数并不具备直接参与中国内地经济的知识技能及社交技能(包括他们知识水平、语言能力、对内地政治社会经济社会的了解等)。简单地说,他们在内地根本找不到工作,在内地的劳动市场上没有价值;

五、年轻人的社会流动性问题——在香港本地:香港离岸金融最大的客户是中资/中国内地。由于年轻人的知识水平、语言能力、对内地缺乏了解,因此在香港本土也不具备与内地背景同龄人的竞争能力。问题出自教育,是结构性的;

六、不要高估我们的统战能力:内地与香港年轻人在语言、价值观、文化上的隔阂非常大,生活在完全不同的生态宇宙(例如互联网世界),讲述完全不同的政治话语。短期内建立一套植根于香港年轻人的互联网社交网络,讲述他们的语言,吸引他们接纳中国制度的教育文宣体系基本不可能。另外千万不要指望新港人/港漂精英能够去改变香港年轻人/同龄人。他们与本地人没有联系和交集,普遍以社会隔离(social segregation)的方式生活在香港。因此,千万不要高估内地在这个已经极为陌生的战场上的统战能力,这会浪费更多年的时间;

七、不能指望本地人的教唆和教育:不要指望香港的中老年/家长可以感化香港的年轻人,他们对自己的下一代束手无策。更不要指望香港的精英、政府、有识之士可以有足够的历史意识、政治素质、全球视野能够看清楚现在的大局,自上而下推动改变香港的教育。他们甚至目光短浅,甚至意识到香港年轻人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不要说国民认同和政治思想,连在技术上优化、改进香港教育、提升年轻人竞争力的能力都没有;

八、内地的经济支援不会换来他们的认同和感激:不要指望通过内地对香港的经济支援去感化香港年轻人。他们不尊重内地,认为一切都是他们理应所得(entitled),内地给予支持不会说明内地强大、宽忍、情谊,而是香港的地位使然,他们不会对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有一丝一毫的感激,相反只会助长他们的傲慢与偏见;

九、香港的房地产问题无法通过香港人在香港本地解决:香港房地产格局已经建成,大规模推出楼宇供应、结构上改变户型结构、降低房价是目前香港“政治经济格局”(political economy)所无法接受的。香港年轻人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买房“上车”问题、结婚生子问题,且按十年到十五年维度看不存在系统性的本地解决方案;

十、以后内地与香港的分歧会越来越大:中国在走自己的道路,与西方存在分野,这在教育、文化上都会体现。按照目前的态势发展下去,香港未来的年轻人将会距离内地越来越远。

这就是本博对目前的年轻人形势的研判。看上去悲观,但也许更加贴近现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