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Jason

怡然的對話:於己與材料與信仰 對話聯想與學習

噁心能斷貪愛

(编辑过)
段食 觸食


上課時法師談到滋養生命所需的四食,有段食、觸食、思食與識食。思食與識食​

與建立人生觀、生命觀有關,更決定輪迴流轉去處,留待有機會再分享。​

每日吃的餐點需要咬一段段也紛時間段不同進食所以稱段食,可以資養色身氣力,但我們容易花太多時間在準備一頓飯、在外用餐也需要往返時間;再者病從口入,因為貪求美味或者食安添加物或者環境汙染,吃變成健康與否的因素,現在更有輻射,萊克多巴胺。要吃到自然的食物愈來愈不容易。​

觸食則是眼見、耳聞、鼻嗅、舌味、身觸讓我們身心產生美好的感受的生命滋養。​

所以現在不也有顏色療法、音樂治療、芳香治療、按摩保健、甚至各種美食療癒。​

但也因為「讓人舒服」所以常常一觸擊發,讓人身陷其中,甚至上癮。所以老子告誡:「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過分追求視覺的享受,最後反而眼花撩亂,無法分辨色彩之美;過分追逐音樂的享受,最後反而聽覺麻木,無法辨別音樂之美;過分追尋味道的享用,最後反而味覺疲乏,食不知味。​

而過分的縱情於騎馬打獵,最後會弄得心神不寧,魂不守舍;過分的追求奇珍異物、金銀寶物,最後會弄得行為偏差,行傷德壞,身敗名裂。​

生活的苦常是明明知道但仍受慾望牽引,事後才後悔。​

在阿含經中,佛陀老師用了兩個極端又有點噁心限制級的例子,來教育學生達到震撼之目的。​

《雜阿含》373經:​

「云何比丘觀察搏食?譬如有夫婦二人唯有一子,愛念將養,欲度曠野嶮道難​

處,糧食乏盡,飢餓困極,計無濟理,作是議言:『正有一子,極所愛念,若食其肉,可得度難,莫令在此三人俱死。』​

作是計已,即殺其子,含悲垂淚強食其肉,得度曠野。​

云何?比丘!彼人夫婦共食子肉,寧取其味,貪嗜美樂與不?」​

答日:「不也,世尊!」​

復問:「比丘!彼強食其肉,為度曠野嶮道與不?」​

答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凡食搏食,當如是觀。如是觀者,搏食斷知,摶食斷知已,於五欲功德貪愛則斷,五欲功德貪愛斷者,我不見彼多聞聖弟子於五欲功德上有一結使而不斷者,有一結繁故,則還生此世。」​

一對夫妻與孩子,在艱難的旅途無食物以為繼,只好將孩子吃了,繼續旅程,以免三人都餓死旅途。吃孩子只為度過難關,怎會享受?怎會貪愛這樣的食物?用這比喻來斷我們對段食的貪愛。效果有點像吃通心粉時,聽著白肥蠕蟲的生態。​

第二個故事老師用的是剝了皮的牛,觸到哪痛到哪?怎麼觸,再也無舒服感,只有皮開肉綻、蟲咬!​

《雜阿含經》373經​

「云何比丘觀察觸食?譬如有牛,生剝其皮,在在處處,諸蟲唼食,沙土坌塵,草木針刺,若依於地,地蟲所食,若依於水,水蟲所食, 若依空中,飛蟲所食,臥起常有苦毒此身。如是,比丘!於彼觸食,當如是觀。 如是觀者,觸食斷知,觸食斷知者,三受則斷,三受斷者,多聞聖弟子於上無所復作,所作已作故。」​

就像牛被剝了皮,所有地方都被蟲所咬食,在各種根塵相觸的地方,也產生許多痛苦,這樣觀察,對於觸食深見過患,自然不貪,無染而住。​

自己的心得是比喻要有教育功能,噁心,下重口味有時是必要的。若在今日可能會挨告吧!造成學生心理陰影!讓學生開始不快樂!​

或許那時的老師不忍學生沉淪慾望,障礙慧命;現代教育則是別沒事讓學生與家長不快樂!​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