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塵
古塵

讀雨居書房主人|我把自己剖開,掏出記憶與影子,雕刻成雨季,語落成詩。【2022.04.07從Matters畢業,不再更新。留下12個月的寫作記錄之後,離開。】

《我是遺物整理師》:「死亡」是解讀故事的開始

《我是遺物整理師》(Move to Heaven)是由Netflix在2021年05月上映的韓國電視劇,共計十集。這部電視劇,對於「死亡」的意象,透過「遺物」的方式重新賦予敘事的意義……

  《我是遺物整理師》(Move to Heaven)是由Netflix在2021年05月上映的韓國電視劇,共計十集。這部電視劇,對於「死亡」的意象,透過「遺物」的方式重新賦予敘事的意義。死亡,通常代表著結束的意思,象徵事物難以改變的句點。可是,在《我是遺物整理師》的情節裡,卻是成為線索的開關,啟動故事背後深埋的真相與思考。尤其,兩名男主角相衝突的性格為戲劇節奏帶來的反差的效應,擴增了故事誘發的表現張力。

表現在「行為」背後的「人性」

  《我是遺物整理師》由數個案例組成,每個案例都有各自陳述的「人性」。多元的描寫使得戲劇現象變得分散,大致足以歸納的特點是「行為」象徵的意識可以解讀成二種類型的彙整:

  • 後知後覺型
  • 內外不一型

  首先,「後知後覺型」的行為,起源於面對亡者(生前)的「誤讀」,可以說是不明白、不了解亡者的生活,甚至可說是不在乎。直到死亡出現,故事的真相才在觀察角度轉換中慢慢被發現,最終在細微的線索裡,察覺到亡者的真意。這種行為,反映了人性對需要關心者的漠視與誤解的現象,最後導致無法挽救的後果。因此,如何在生活中「省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成為戲劇想要傳達的教育意識。

  其次,「內外不一型」的行為,發源在當事人面對亡者(未亡之時)的「慾望」,可以說是自私且不顧他人感受的無情者,藉由偽裝的面具,隱藏內在的真實,讓謊言增生。這種行為導致了死亡出現的,從敘事的安排中,突出揭穿真面目的暗示,予以觀看者痛快的回饋。人性在此,特意放大「偽裝」的現象,無論是刻意或逃避的意識,都引來死亡的結果。因此,如何在生活中「省思」自我層面的表現,就是對自己和對他人負責任的課題,是人生中必須不斷複習的作業。

愛與恨都是一種堅持,死亡不是解放的方式,而是轉換角度的契機

  《我是遺物整理師》採用「死亡」作為敘事的核心,主軸擺在「遺物」的線索,靠著完成故事的真相為發展,警惕世人,愛與恨都是一種堅持,死亡不是解放的方式,而是轉換角度的契機。如果,平常就能學會或懂得「換個角度」去思考與理解自我和他人,就能避免許多悲劇的現象在無形中醞釀情節的延伸,或許就能趕在「死亡」來臨之前,遇見真相的出現,重新獲得自己與他人的生活詮釋權。

  沒有說出口,並不代表沒有話說。沒有做出來,不代表沒有付出努力。線索都在細節裡,只要仔細觀察,都能察覺一二。因此,患有亞斯伯格症的青年就是象徵單純的視角,帶領觀眾體會所謂「負責任」的態度與觀察究竟是甚麼模樣,亞斯伯格症看似一種患病的症狀,其實在《我是遺物整理師》中卻是期待成為一般人思考的典範。有時候,我們對於社會現象或人際關係的交往,產生認知麻痺與逃避責任的反應,都是源自於態度與心思的建立自行複雜化後產生的影響。實際上,我們沒有必要跟隨著繁華的社會意識與價值觀去腐蝕我們原生的心態。我們讀書受教育,就是為了建立正確且正直的人生,是非對錯的判斷都在教育中被培養成習慣,只是為政治服務的傳統觀念與社會習性常常形成「誤導」,教育的重要性被家庭與社會的「身教」所覆蓋,因此,我們才會忘卻讀書獲得的理解力與正向態度。

結語

  我覺得《我是遺物整理師》的節奏掌握得很好,在案件中不只是第三人的身分,主角自己的經歷也在敘事的情節安排中完成描繪,讓每個角色都呈現出故事性。唯獨女主角的表現似乎被冷落對待了,本劇充斥「大男人主義」的現象,讓本劇的女主角沒有足夠的發揮。遺憾。對於拳擊比賽的相關畫面,幕後推手的出現與下場似乎有些輕描淡寫。不過,對於偏向小品表現的《我是遺物整理師》來說,或許這樣的安排比較適合。總而言之,這齣韓國電視劇集,在結尾留有伏筆,是否將帶來第二季的驚喜,值得期待。


2021.06.10 初稿,讀雨居
2021.06.10 首發,方格子
2021.10.01 分享,馬特市
2021.10.01 修稿,新增(生前)、(未亡之時)之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