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yfanshao
ivyfanshao

Day Dreamer | Digital Nomad | Constantly Explore the World

ZuConnect 创新之旅:思维方式改变的前奏

开放性和社区质量将如何取舍?

撰文:@ivyFanshao

ZuConnect归来,我听见了思维方式改变的前奏。

ZuConnect是在DevConnect大会之前发生的,为期两周的pop-up city,是Zuzalu的延续活动。这次pop-up city的参与者画像可以概括为:国籍和行业多元、高素质的300人社区。把这样一群人聚在伊斯坦布尔这座美丽又复杂的城市,本身就会发生神奇的化学反应。参与者和选址本身就是极好的原材料,不需要过多雕琢。

以下是一些参与者视角的观察。

- 多元视角认识世界

此次我特意从支付金融的角度采访了来自不同国家地区的7位朋友(阿根廷,玻利维亚,加纳,越南,土耳其,塞尔维亚,瑞士),试图写一篇crypto采用的地理志。

其中有两位最令人印象深刻,他们各自都在阿根廷和加纳做过crypto wallet创业,后来都转型做起了教育培训事业,形式各异,有线下的开发者社区和在线西语课程。这两位显然受过非常好的思维训练或是高等教育,当我问起当地的经济/金融系统概览时,他们的叙述从地理和政治大背景出发,深入浅出讲到外汇和金融,呈现出“现象--问题--解决方法”一整套逻辑缜密的阐述。当我看到他们展示的本地常用的支付工具时 (比如belo 和USSD mobile money),几度感到震惊,这实在刷新了我对世界的想象——任何地区,再是有限的资源,再落后的基础设施,他们都有自己一套非常天才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不禁感慨人的生存能力之强,感慨被困境激发出的智慧,人终将找到出路。

图:ZuConnect场地——5层综合建筑体(书店+餐厅+共享办公)

- 东西方教育模式的鸿沟:静态的封闭式输入 vs 动态的柏拉图对话式启发

最早的一次文化冲击来源于和5个来自不同国家行业的zuzalian去森林里徒步的经历,这几个人有研究bio-tech longevity的,有爱好哲学和考古的,有做隐私项目的。他们之间的对话信息密度很高且交换频繁,启发对方,且永无止境。从对UFO和五十一区秘密的痴迷聊到生化技术,聊到复制人shell man,聊到政治,聊到鲍勃迪伦,聊到考古,聊到对数据隐私的看法,再到人类社会如何运作,不同的视角加入,对话一直向前推进,越聊精神越振奋。全车5人,3个人的手机没有数据流量,而这竟然对他们的生活毫无影响,他们可以一整天几乎不掏手机,注意力都在同行的伙伴身上。途中,我几次三番按捺住拿出手机刷资讯,用feed流来填补精神空隙的冲动,一天下来手机还剩70%的电量。

另一次思想冲击是一次全球化的workshop,讨论如何打造埃塞俄比亚、阿根廷、土耳其需要的crypto产品。参会者的背景几乎能组成一个联合国:中东、南非、西非、拉丁美洲、土耳其、东欧、英国、我是在场唯一一个东亚人。对我冲击最大的是参会者在尚不具备完整上下文的情况下,就能有理有据,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几方自然而然进入了辩论式学习的状态,而我发现,自己脑中只有信息没有看法。我只能在准备好腹稿的情况下表达观点,无法边说边想,跟人直接进行实时的多轮对话,这和语言无关,和缺乏思维训练有关。

举个例子,在谈到非洲的发展时,来自加纳的朋友提到

They don't care about democracy, but basic life quality, including food, drink, living shelter. Humans must survive.

并且认可了中国崛起的模式。

这立刻就引起了在场广泛的追问。有人提到了出生于土耳其经济学家的观点:为了繁荣,公民需要“包容性机构”,以创造“创新、经济扩张和更广泛的产权”的良性循环。

Source: Why Nations Fail (Daron Acemoğlu): The Origins of Power, Prosperity, And Poverty

对非洲对了解程度似乎并不影响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整个对话流逐渐显现出各人的思维过程的逻辑和思辨性。若非时间有限,他们似乎能永无终止地追问探讨下去。而我沮丧地发现,自己没有思辨的过程。就像Gimmy和骨猫所感受到的那样,在面临对话式、辩论式交流时,常发现自己哑口无言。

- 通过他人多元的视角,发现自己的盲区

当话题转移到“有用的产品及其成功经验”时,大家讨论起了一个我意料之外的公司:binance。

来自非洲、越南、拉美地区的参会者看到了binance做得好的地方,认为这家公司在区域洞察方面下了大功夫,在各个地区务实地提供了大家真正需要的产品,而不是宣传许多用户并不在意的抽象概念,由此,在平台和用户之间创造了一种双赢的局面——平台获得交易佣金,用户获得金融自由。

"People don't care about self-custodial, they don't give you a shxx

People care about how to transfer money cross-aboard easily."

来自阿根廷的参会者认为,binance在阿根廷销售了一种希望/梦想,比如,binance有一则广告,上面写着“白天作为幼儿园老师挣工资,晚上作为crypto trader赚交易的钱,赚7*24h”,它贩卖了一种美好的期望,即在自己本职岗位上的普通人也有成为trader并赚钱的可能性。

图:binance广告——阿根廷商人通过币安 P2P 为拉丁美洲的金融自由做出贡献

来自非洲的参会者认为,binance围绕本地需求,即财产所有权和金融自由,做了很多教育和普及的工作。比如在尼日利亚,让本地人了解在经济受挫的后疫情时代中获得资金自由的实用方法。在telegram社区里常有Mod说: Your money won’t disappear.

图:binance的本地社区推广大使叫binance angel, 而非binance ambassdor,这也非常微妙,有种降神的拯救感。

当其他人讨论起binance的时候,我又一次感受到了身份的bias。中东、南非、西非、拉美的人都好好研究过binance的成功之处,而华语世界对这台全行业最大的印钞机(在CZ辞去CEO之前)却几乎没有研究报道,这是非常奇怪的事情。背后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母语歧视":我们把binance当做了一个国产交易所,把华裔面孔的cz或多或少当成一个同类,因此以“平视”的心态看待他。我们往往倾向于研究那些仰视的对象,忽视被平视和俯视的对象,所以binance成了我们所忽略的房间里的大象。

- 启发: 自我发现何以可能?

在商品社会中,人会在意别人的评价,行事力求符合社会规范,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某种程度的规训。规训就像一块石头,压在树苗上,当这块石头被搬开,小树就能长出自己的形状,这就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当社区足够包容多元时,你感到自己不再是个怪胎,感到安全,因此敢做平日里想做却不敢行动的事,甚至还有一堆人加入你陪你疯。你感觉被看见,身份被确认。实验性社区的作用就是把这块规训之石搬开,让人的天性自由生长,鼓励每个人用自己的技能和热情实现更大的利益。隔了一段时间回看八月在山海坞的经历,这才意识到这个“搬开石头”的过程。

图:Zuzalian的共创画布

ZuConnect让我有机会更多地和他人开启“启发性的讨论”,从Gary和Chance那里学到了通过写作来思考,这些实践都帮助人理清思路,把模糊的想法和感受变成调理清晰的文字。

Pop-up city并非首创;开放性和社区质量如何取舍?

躲进山林里避世,展开2周的封闭讨论,这并非新鲜事,成立于1872年的波西米亚俱乐部早有实践。

波西米亚俱乐部(Bohemian Club)在旧金山,每年7月中旬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里欧的波西米亚森林(Bohemian Grove)野营地举办两周的夏令营,同时举行共济会礼仪的神秘祭祀活动,协商重大经济政治问题。俱乐部严禁成员对外谈论讨论议题及活动,这个俱乐部曾被美国前总统赫伯特·胡佛称为“地球上最伟大的男士派对”,它成立于1872年。


在ZuConnect治理会议上,参与者的准入筛选原则是核心话题,这也颇具争议。事实上,要是真开启了筛选精英的头,社区性质就无限接近于波西米亚俱乐部了。然而高素质的社区一定是高审查的,筛选过程是熵减的,而“无许可”意味着熵增,走向相反方向。开放性和社区质量将如何取舍?或许我们无法在一个社区里同时追求这2个相悖的目标,但可以有许多分布在光谱不同位置的pop-up city,各自奔赴光谱的两端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