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桥土豆
过桥土豆

公众号:(还没有注册)

“自我审查”与“政治正确”

边界

公众号:过桥土豆/guoqiaopotato


“自我审查”,是指机构或者个人,在向公众发布讯息前,预先措辞考虑,发布内容已受到内部自己的审查。以及发表言论后的自我重新审核。


由于审查内容主要为敏感议题,对涉及相关内容有所顾忌,在迫于无奈与生存需求下而执行。


“政治正确”,多指在言辞、行为、政策中出于顾忌意识形态、价值观和舆论压力而优先照顾某些观念的自我审查意识,通常出于避免对社会某些群体造成冒犯。也可以按其字面意义,指符合官方立场、社会主流价值观。


所以,从本质上讲,这两个词,描述的是一个事情,本质就是言论自由的边界。


两者都会被认为是对言论自由的限制,要求具有影响力的政治人物、公众人物、传播媒体、教育机构在发表言论、传输信息时满足特定条件。


政治不正确的言论或行为,一定是自我审查疏忽了。会被批评、攻击,当事人可能被边缘化,严重的可能失去工作,甚至受到民事或刑事诉讼。


而判断的标准,取决于当下、当地的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理解不尽相同,甚至完全相反。


支持者认为,政治正确的用语有助于唤醒公众的无意识的偏见,使得他们可以有一个更加正式的、无偏见的语言可以称谓与大众不同的人群,而避免“伤害”他们。


比如“黑鬼”(negro)必须改用“黑人”(black)或“非裔美国人”(African-American),比如“老年痴呆症”改称为“埃尔茨海默症”,等等等等。


但反对者认为,政治正确只是在逃避问题,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问题,且规范化使用某些用语反而会打压言论自由。


比如前几天发生现在还在进行中的上海震旦职业学院教师言论事件。


这里的问题在于,一句话究竟是实事求是的事实,还是观点?哪些场合可以表达事实,哪些场合可以表达观点?


关于事实和观点,可以参考这篇《“行走的50万”是什么梗?


人和人的教育背景环境不同,身份不同、立场不同,对相同的一句话,也许感受和结果迥然不同。这就难免造成对“政治正确”迥然不同的各种理解。


对于中国人来说,人们普遍熟悉“自我审查”,却很少“政治正确”,这确实是一个很奇妙的景象。


比如关于年龄歧视的“35岁”问题,关于性别歧视的“男士优先”问题,关于地域歧视的“不要黄泛区和东北人”问题,充满了公司的招聘阶段。而却少见有人因为这种失败的“自我审查”,导致的“政治不正确”而告上法庭。虽然法律明确规定招聘时歧视是违法的。


互联上各种粗鄙的话语,如“屌丝”、“娘炮”、“阿三”,缺乏对他人的尊重,隐含的歧视意味,却少有人“自我审查”,在此事上“政治正确”,甚至官方主动使用这些词汇。




如果最终由权力部门来决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那么政治禁忌往往就会变成权力博弈的工具。


但在中国,这种对比却尤为强烈,既不喜欢受约束,也不喜欢那些以政治正确自我标榜的人。


每个社会都难免会面临自己的问题。希望,我们言论的边界能早日确立,而不是常常更改。


……


今日新闻:



发布于:2021年12月19日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