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鵝Stephen
大鵝Stephen

在澳满洲人/WHV 从满洲出发,到世界的角落 交通运输/满洲史/旅行 Instagram: Gooseyeong Email: Stephenyeong64@gmail.com Newsletter: groundtour.substack.com

哈尔滨咖啡地图

咖啡&公共空間案内

Hi,我是大鵝Stephen,我以2024年前往印尼的计划申请了Matters Nomad的基金:遊牧者計畫申請|一帶一路上的印尼與NGO社會,目前正在公众投票的阶段,您的每一次拍手与每一个支持都会令我距离前往印尼的旅程更近一步!我計劃從理解印尼在地的NGO運作方式和瞭解一帶一路在印尼的影響兩方面去理解這個國家。

希望能够获得基金的资助前往这个熟悉而陌生的邻居,透過Matters文章、綫上直播等等方式,為matters上的各位市民,带来最为直观的见闻和报道。


罐头盒子咖啡@三联生活周刊

豆瓣“映像东北”小组前两天位友邻写了篇哈尔滨的精酿地图,居然里面提到的好几家店我之前都前所未闻,等下次再回哈尔滨可要好好品尝一番了!去年在哈尔滨断断续续呆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和朋友倒是一起去了好几家本地的咖啡店,正好看了友邻的精酿版,因而简单写一个咖啡地图与公共空间,在我市旅游业大热的时间填一把柴。

先前写过许多关于满洲的文章,但是蛮少写关于家乡哈尔滨的内容,究其原因还是对这座城市过于熟悉,感情也更为复杂,因而想要更全面的描绘反而变成难事,我也在试图找出些角度去写一写这座欧亚交汇的城市。

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中国支线“中东铁路”成就了这座城市的兴起,上世纪初中国、日本等东亚往来于欧陆的旅客,无不需要经过哈尔滨转车,于是造就了这里极为丰富的多元文化,东正教堂天主教堂清真寺犹太会堂鳞次栉比,饮食上亦不遑多让,立陶宛香肠成了享誉至今的哈尔滨红肠、俄式大列巴面包、格瓦斯饮料、红菜汤,咖啡自然也成了座上宾。因而在哈尔滨饮用咖啡,不仅是当代的发明,更是如上海从百年前延续至今的城市传统。好了,历史的部分就不更多的展开,还是看一下今天来到哈尔滨能喝到什么咖啡更直接些!



罐头盒子咖啡@三联生活周刊

咖啡店就在中央大街不远处的红霞街上,位置好而隐蔽,大众点评上的评价“看见铁门,进去就是了”。咖啡店在一群赫鲁晓夫楼间的俄式老房子中,是一座前白俄夫妇的宅邸,建筑本身就非常棒,里面的装修也维持了百年前的样子,对于去中央大街的游客算是一个非常好歇脚暖身和了解哈尔滨历史的地方。店主夫妇开咖啡店前是开玩具手办店的,因而还有很多小玩具手办画册书籍等等,氛围很好。三联生活周刊在去年年中的杂志中曾写到过这家咖啡店:在哈尔滨的百年俄式老宅,喝一杯“野路子”咖啡

讲咖啡店最重要的还是咖啡,在罐头盒子我基本都喝的手冲咖啡,豆子品质很好选择也蛮多,上咖啡时候还会讲解豆子的风味,一旁附的水还是涮咖啡的水,非常好玩和可爱。离开哈尔滨前的最后几天里,还带我妈去了一次,她点的拿铁口感也不错,环境也蛮让她惊艳。

all in all,罐头盒子在我心中绝对是哈尔滨咖啡的第一名,能够很好的兼具口感、服务和环境氛围,是来旅行最值得体验的咖啡店。


2  隐咖啡

隐咖啡同样距离中央大街不远,在犹太老会堂附近的中医街上,在一栋犹太商人的房子的三楼,楼下都是各种各样奇怪的公司办公室,走廊虽然不似百年前、但非常有六七十年代的感觉。店内的房间不大,但布置的非常舒服,仅仅三四把椅子两张桌子围绕着制作咖啡的工作台。门口的书架上放了好多七十年代世界各国的介绍丛书,法属吉布提马里多哥贝宁,非常戳我的点。

隐咖啡偏日式咖啡,深烘偏苦的口感,手冲一杯要价50,但我和朋友共同都认为这个价格物有所值,咖啡豆都是自己手网烘制,效率不是很高。看咖啡师操作也是非常享受的过程,和普通的手冲方式有挺大的差别。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日式咖啡外还有一些含乳的特调,口感会好入口一些。

隐咖啡的咖啡师常常也去其他城市咖啡展参展,因而去喝咖啡前最好先电话沟通确认是否开门。店内空间可能不太适合办公,一两个人去喝一杯是个比较好的选择。


3  一月咖啡

一月咖啡荣登三联封面

一月咖啡在博物馆旁边国庆街单元楼中的巷子里,和罐头盒子有些像同样是铁门推进去院子里别有洞天,但一月的设计就更加现代主义,店面的空间也要比前两家大一些,大概十几张桌子,不过周末也常常满掉。同时提供简餐,但在三联的采访中似乎店主对简餐的提供持了反感的态度,准备慢慢撤掉,纯粹只去做咖啡。

我图便宜点过美式,确实不大能喝出来差别。但朋友点了手冲的豆子,就非常惊艳,冰滴做出来的口感蛮好,能很明显的体验豆子的风味,因而推荐挑支手冲豆去喝才能体会出特点。

地点和咖啡都很不错,地理位置也区别于中央大街附近的几家咖啡店,适合参观完附近的省博物馆、哈尔滨铁路博物馆、南岗博物馆、以及东正教堂等后去喝一杯,可以体验一下哈尔滨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咖啡和环境。


4  外立方

外立方咖啡@三联生活周刊

外立方全名叫“外立方与逗留咖啡馆”位置在群力,距离公路大桥不远,略距离游客常活动的区域相对有点远,比较偏社区属性。设计比较新,光线蛮不错,适合找个下午去看看书或者工作。外立方和其他的几家咖啡店也同样登上过同期的三联:哈尔滨,边缘咖啡人。登上过三联的咖啡店都有个共同特点,你总能在店里显眼的位置找到这期杂志。

手冲豆子不错,还有挂耳和豆子另售,还有甜点摆在门口的玻璃柜中,买了一个和朋友一起吃,更像是自己做的口感,也值得尝试一下。

这一家因为位置缘故,也许更适合生活在哈尔滨的local,但整体品质蛮在线。


5  鹿鱼咖啡

鹿鱼咖啡@三联生活周刊

鹿鱼咖啡距离中央大街更近一些,大概也就两百米的距离。旧址是一座犹太医院,由此也可以看出犹太人在哈尔滨昔日商业上的重要地位。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苏联红色政权的成立,不仅仅纳粹讨厌犹太人,苏维埃政权也同样讨厌,因而其中许多的犹太人便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来到远东哈尔滨,这里通行俄语,但在行政上却不隶属于苏联,算是在战争中的小小一片净土,与二战时期上海的犹太人非常相似。鹿鱼楼上和楼下似乎是两家不同的店,我曾在楼下的咖啡店点过一杯美式,质量只能说有点一般,当时店内也在装修,因而只在中间的天井简单喝一杯。不过二楼的装潢则更加精致些,非常欧式下午茶的感觉,不仅仅提供咖啡,也有些更多的选项,比较适合去打卡拍个照,当然享受下午茶的时间应该也是蛮棒。


6  戈雅咖啡

戈雅咖啡@三联生活周刊

戈雅咖啡也是在中央大街旁边的巷子里,同是犹太商人的前宅邸,整体保存不错,内部装潢也像罐头盒子,尽力还原旧俄式的味道。我和朋友去的那次刚好店主戈雅姐在,还一起聊了聊。店的楼下地下室也属于戈雅姐,时不时还会举行一些展览,不过年近百年的房子维护也是巨大的成本。

咖啡嘛,实话实说我点的美式甚至不如肯德基的,朋友点了一些店里的特调,我没有尝因而比较难评价,但仅仅是店内的陈设便值得来体验一下,咖啡可以试试特调,应该会好一些~


此外哈尔滨几所大学附近也有一些不错的咖啡店,比如哈工大附近十几年的老店,快乐窗咖啡屋,则稍更偏重简餐;黑大的家属区也曾经有一家十余年的后窗咖啡,后因疫情迁到中央大街旁的端街,老板是哈尔滨最早开始做精品咖啡的一批人之一,同时也是黑大每学期都爆火的选修课“咖啡文化”的讲师。

最后想要顺便cue一些虽然提供咖啡但主业并不是提供咖啡的地方,同时更是公共空间。中央大街附近鞑靼清真寺下是一家新开不久的“雪山书集“书店,前两年去的时候似乎是一家烧烤店。比起烧烤能有一家书店开在昔日的清真寺院落中,也未尝不是哈尔滨的一件幸事。不过有些可惜的是清真寺在前两年修缮后依然不对外开放,如果能改建成在哈尔滨的鞑靼穆斯林博物馆,和书店一道会成为中央大街旁非常值得体验的地方。

书店的选品不错,有很多哲学、历史、文化相关的内容,不过有点可惜大部分书都包着塑封没法翻看,但也无可指摘,毕竟现在国内书店生存状况就是这个样子。书店也有几张桌子与提供咖啡,可以坐下来学习,最眼前一亮的还是洗手间,卫生纸旁边还有提供棉条的一隅。

此外另一家则是学府路的“其间the room”,与其说是一家咖啡店或书店,毋宁说更像是一个城市的公共空间。经常有电影放映与交流会,主理人也是表示想把这种活动当作一种长久的事业发展下去,还是很有意思的,具体的电影放映可以关注公众号。哈尔滨的另外一个公共空间则是由哈工程大学的一群校友组成的“知见Kaptialism”,同样几乎每周都会有电影放映,同时也会不时请到一些学界的人举办讲座,去年在哈尔滨时便有幸参加了一场人大性社会学研究所的黄盈盈老师的讲座,哈尔滨文化活动也不再贫瘠,何其不易。

All in all,来到哈尔滨旅行或是local,不妨去喝杯咖啡,参加场电影放映、跟哈尔滨的年轻人们一起聊一聊,也未尝不是打开这座城市的另一角度。

喜欢您来。


*豆瓣“映像东北”小组讨论贴与宫竹心兄对本文亦有贡献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