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m Wu
Gem Wu

醫療、公衛、經濟、政治,與一些影評藝評。

多元文化主義能吃嗎?大鍋飯、大熔爐、沙拉盤,還是一碗湯?

有些人覺得多元文化是大鍋飯、大熔爐,也有人認為是沙拉盤,甚至是一碗湯。大家大概被外送平台的「今晚我想來點…」影響太深,想到都是食物。一些文學研究學者則認為,文化的樣貌也可以用意義之網(Clifford Geertz)或記憶之流(Ulf Hannerz)來描繪。

很謝謝燦爛時光張正夫婦出借場地,老闆甚至支援直播、參與討論,與會者大約十位,每個人的背景都不太一樣,與書本多元主義的主題相互呼應。現場討論的影片請參見粉專。本文主要是將我的講題內容與投影片整理給大家。

《多元文化主義:牛津非常短講》主要論點在於「傳統文化習俗不能凌駕於基本人權的考量,任何族群的成員都不應該被剝奪足以跳脫該族群文化傳統的能力。」作者從頭巾爭議開始,爬梳族群內外的性別階級不平等。

有些人覺得多元文化是大鍋飯、大熔爐,也有人認為是沙拉盤,甚至是一碗湯。大家大概被外送平台的「今晚我想來點…」影響太深,想到都是食物。一些文學研究學者則認為,文化的樣貌也可以用意義之網(Clifford Geertz)或記憶之流(Ulf Hannerz)來描繪。

台灣本身也是個多元文化雜揉之地,透過趙恩潔等人所編的《南方的社會。學》,我們學到了「原民現身」[1]、「部落地圖」作為文化實踐,甚至可以作為直面威權的「抵抗作圖」(counter-mapping)。我們也學到中國父系作為一種秩度化的欲望下,女性如何透過宮廟進行對抗(例:母娘廟「會靈山」)。台灣穆斯林後裔就算不再信伊斯蘭教,還是將一些習俗保留了下來,諸如祭祖不用豬、初一十五不吃豬。我們也學到新住民人口與文化活動比例漸升的情況下,階級凝視形構成跨國賣淫或人口販運這個想法應被挑戰,不應再視對方為「受害主體」(victim subject)。

有學者認為混合化/克里奧化(creolization)才是全球化的核心,台灣也在做見證。宜蘭大同寒溪語,正是泰雅語 + 日文雜揉而成的克里奧語。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創造「我們的一體共同感(we-ness)」,還有什麼要改進的呢?

在教學場域中,往往流於只教物質文化,強化了文化本質主義,形成所謂的「紗麗咖哩餃鐵皮鼓症候群」。由上而下的多元文化主義(荷蘭、英國)少有真正的公共辯論,多數或少數群體也沒有參與,這種自由主義的家長式作風在面對來自底下的民怨或不公平感的爆發時,往往惶然。

造成族群區隔與「平行生活」真的有益於多元文化的共榮嗎?實際上,我們看到更多的是階級不平惡化了族群衝突。種族騷亂報告們指出,「去工業化」讓少數族裔失業人口大幅增加。怕少數族裔入住而形成房價崩跌的「白人遷移」(white flight)。

來自馬克斯主義者的批評托德.吉特林:多元文化的「新社會運動」,導致一種身份政治,轉移了注意力和精力,無法全力減少階級不平等,進行真正的鬥爭。社群凝聚力政策的「文化化」(culturalization):因為欠缺認真對抗社會經濟的不平等,少數族群與窮人的文化被指責為欠缺凝聚力。

每個人所謂的共同體是如此的不同,以致於一個人的想像共同體,是另一個人的政治牢獄 [2]。

即使如此,多元主義還是需要有政策支持,才得以實踐。

在這次的讀書會中,我學習到了「文化肯認」(cultural recognition)這個觀念。它指的是特定社會群體之文化身份,包括其命名、慣習、價值觀等,如何在象徵或物質層面上取得社會普遍的肯認。

我認為,尊重、理解並肯定地方知識、多元文化,才能掌握世界的多樣面貌。期待大家能在如仔的環境下交流,各自長成自己所愛的樣子。

[1] 原住民有自覺地再現其族群族群身分和文化,並讓聲音被大眾聽見(Clifford 2017)。
[2] 阿帕度萊《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