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連民族學
流連民族學

榴槤榴槤,像是在做田野,從最初味道臭臭,不敢食用,到最終的留戀回味。 這是一群學習人類學、民族學學生的青澀書寫練習,我們書寫日常觀察、田野紀錄。既是一場青澀的嘗試,也是對我們來說最珍貴、青春的民族誌書寫。

疾病之身體:記這段與疫情為伍的日子,以人類學的眼睛

文/江婉琦、林匯安、陳亮妤、陳品鴻

編輯/江婉琦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疾病也是

現在的世界在武漢肺炎(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肆虐下,我們打破了過去全球化無國界的互動模式。物流受到控制以外,人類被逼得不得不縮小活動範圍。

因為疫情,世界的邏輯悄悄改變,人類少活動,我們卻看到「自然」也有了改變。截至5月底的研究顯示,世界上有一些城市、地區,空氣汙染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明顯下降。汽車地面運輸所減少的碳排放佔最大宗,約佔減少總量的 43%;雖然家用碳排放量因社會隔離增加了 2.8%,但仍就達到全球炭排放量下降17%的結果。

我們陸續在世界各國的新聞中,看見人類躲起來,而動物們卻從此擴大活動範圍。牠們終於可以大搖大擺地進入我們的日常視野裡,也許走在大街上,或游回海岸邊。

在台灣,墾丁的海域開始有鯨鯊的身影,而澳洲雷恩島更有6.4萬隻綠蠵龜登島產卵。透過疫情,人們開始重新思考我們與動物之間的「生態平衡」關係。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不只人類和動物,人類和「傳染病原」也一直維持著動態平衡的關係。

人類為甚麼會產生「疾病」?

《瘟疫與人》一書中提及,傳染病原會對人類宿主進行「微寄生」。在達到生態平衡的情況下,傳染病原的毒力和致死率會逐漸降低,為的是避免與人類宿主同歸於盡,因為宿主死了,病毒也活不成。

所以只要人類活著,病毒永遠與我們共存,源源不絕。病毒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當宿主維持基本的身體運作能力,傳染病原才能在宿主身上永續寄生;當有抗體的痊癒宿主人數增加後,也會提高整個族群的集體免疫力,也因此讓傳染病從流行病轉變成較輕微的地方風土病。在這樣長期穩定的寄生關係下,病原與宿主之間呈現彼此調適後的妥協。

我們可以看到在這次的武漢肺炎疫情中,人類和野生動物,因為人為改變病毒的基因組合而互相傳染,人跟動物在生理上的分野被傳染病原給打破。而也因為疫情,人類和動物在生活空間的競合也重新改變。

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疾病也是。

 

疾病、醫療與規訓

不過我們也因為疾病,開始從自然遠離。因為疾病,我們習慣規訓的身體。

「每天三次定期吃藥,每次定量吃幾顆,我的身體已經自我『規訓』出『吃藥時間表』,每個月定期覆診打針,手背上的靜脈地圖是最好的標記。病人的生活,就是圍繞藥物精確地進行。」 ──鍾玉玲(2018)

在日常生活中,每天最好至少要喝2000cc的水、每週要維持「運動333」的原則、三餐時間要規律、菜色要五穀雜糧蔬菜水果;至於生病的時候呢,要一天吃三次藥、每次都要吃三顆、牙齒半年要檢查一次、要特別注意體重BMI和血壓血糖等數字。

只要是台灣人,讀到這裡,肯定對這些醫療標語、口號再耳熟能詳不過吧?乍看之下,標語是為我們的「健康」著想的善意提醒,但反過來看,它們也是一種對我們身體的「規訓」。這些規訓像晶片,被深深植入我們的腦海,並時刻影響著我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以及我們看待生命的方式。

其實,現代化、現代醫學背後所代表的,就是一個身體被規訓化的過程。

傅大為在《亞細亞的新身體》中,把現代醫學進入前/後的台灣人身體,區分為「近代身體」及「前近代身體」。台灣人的「近代身體」特徵,即是身體旁多了各種與身體緊密纏繞或隨身伺候的醫療技術;同時,附著在前近代身體上的傳統技藝,例如民間的傳統藥草知識、或是走進廟裡求一支藥籤的習慣,也逐漸被有系統地剝落、取代。

現代醫學成功登陸台灣,馬偕的傳道醫學是個經典例子。隨身攜帶著拔牙鉗和透明罐子的馬偕(罐子裡裝了滿滿白色顆粒物!),一天至多可幫數十,甚至上百名排好隊的台灣人拔牙,但這個拔牙服務可不是「免費」的。

想接受拔牙,你不是要學會唱一首詩歌,就是要聽幾場宣教演講,不然就是直接接受基督受洗。

對當時的台灣人而言,一旦身體接受了「宗教的規訓」,就能免於受牙痛所苦──於是,馬偕的「宗教拔牙操作」就結果而言是成功的。醫療作為宗教儀式的一部份,伴隨著新的「公共的時間與空間」(宗教性的醫療集會、於公共空間展示的身體規訓)概念,漸漸進入了台灣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到了日治時期,殖民政府在醫療上,對痲瘋、阿片癮等疾病的管理與監控,都使近代醫療產生了更濃厚的規訓色彩。同時政府也透過力量,集體地、有系統地去訓練出一批「專業化且菁英的醫生(並以男性為主)」。

當時有諺語云:「要度量一個社會文明的程度,要看那個社會的婦女是否信任婦產科醫師而定。(註)」後來隨著時代的演進,「醫生」這樣的知識權威角色,的確逐漸成功地在醫學領域、身體知識上掌握巨大權力及話語權。你害怕去見你的醫生嗎?萬事聽醫生就對了。醫生是主宰許多人「身體」的社會角色,見今日台灣社會對醫生的高度信賴即可窺知一二。

我們總是習慣照著醫師所說的、所規訓的去做。在現在的疫情階段,聽醫生的話,也包括「要不要戴口罩」這件事。

疫情剛開始在台灣社會發酵時,衛福部於2020年2月7日發佈影片,由柚子醫師陳木榮向民眾宣導:「坐公車、捷運等大眾交通運輸工具時,不需要配戴口罩。」;重症醫生陳志金也在臉書上表示不需要戴口罩,大量民眾及網路聲浪都往「不需戴口罩」之風向一面倒,甚至出現了以「我OK,你先領」為口號的口罩禮讓運動。

2020年2月7日,衛福部之宣導影片「防疫大作戰」,當中陳木榮醫師宣導大眾捷運不用戴口罩。

然而到了3月31日,陳時中卻發話表示:「搭高鐵、捷運,最好還是戴著口罩」,衛福部前後不一致之作法引發網友一片譁然,PTT、臉書爆料公社等社群平台都掀起一波「究竟健康的人要不要戴口罩?」的筆戰與爭論。

正是因為相信「醫學」這項技術,同時也相信著「醫生」能夠給予我們正確答案,所以當醫界人士對同一件事的所持意見不同時,我們的信任往往會被動搖、開始不知道該相信誰、該怎麼做、擔心自己擅自決定是否會違反「規訓」……,這些情緒集結起來,最終就導致了社會一片恐慌。

該如何去思考、面對如此情況呢?或許,我們應該先讓自己跳脫「醫生規訓民眾」的這個框架 --因為在整個結構中,醫師、醫學專家們也是被規訓的,並且在規訓的範圍之內,執行自己的職務,維持小至病人、大至社會的安穩。但他們同時也都是具有主體性的人,在醫療這項進展中的學問裡,他們有犯錯、有跌撞的可能性,在看見新的議題(或新的疾病)時,或許會產生屬於自己的看法或創見。這種時候,比起批評謾罵、或是強求他們「像教科書一樣給我一個標準答案」,更應該做的其實是鼓勵不同的意見發聲,並思考意見背後的成因,我們才更有機會覓得那珍貴的良藥解方。

其實在疾病裡,只要我們願意多一點思考,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機智醫生。

(註:之所以會這麼說,是因為在那個時代的男女身體觀之故,台灣婦女仍避諱向男性婦產科醫師求醫,而是仰賴傳統產婆。)

 

除了崇拜機智醫生陳時中,你應該知道的事

你是機智醫生的腦粉嗎?

疫情裡的台灣,國家成立了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戴不戴口罩,防疫大帥順時中說的算,我們知道他說粉紅色口罩也很時尚、外交荷蘭煎餅好吃歡迎買。不過台灣這次在世界防疫的成功,靠的不只是民眾的配合、機智醫生阿中的個人魅力,更是因為國家力量的介入。

國家伸出的手,力量無限大。舉凡限制口罩出口、口罩購買的數量,強制在公共場所配戴口罩,許多國家更是直接下達封城令,限制人民的行動自由。我們可以在這次的疫情中看見國家力量的強大。

你有朋友特地為了罷韓提早回台嗎?近期,只要從國外入境台灣,就得自主隔離十四天,期間完全無法與外界接觸。在防疫的世界裡,人們受到了國家的管理與監控,住院病人的親友無法親自探望,只能依靠網路來表達關懷,這也打破了過去守望相助的情況。

然而,不同的縣市也發放防疫包至隔離者的家中,包中不僅有著防疫物品、基本的民生用品,還提供了中藥或是影音平台的14天免費觀賞序號。政府補足了過往鄰居的功能,給予這些隔離者生理上的滿足,同時也安撫了他們心理上的難耐。

「能洗手是特權,說明有自來水;有乾洗手液也是特權,說明你有錢購買它;禁足不出門也是特權,說明你有能力不出門工作。」這是一名印度醫師的社群發文,其實某種程度上,就陳述出不同階級在面對災難衝擊時所會面對的狀況。

台灣口罩販賣政策限制了每個人所能購買的口罩數量,引來許多人的批評,人們控訴著國家力量對於社會的介入過於強烈,然而同時間政府也控制了價錢。我們不妨思考看看它是否同時也解決了弱勢族群、階級面對著資源競爭的難題。

不過說到這裡,國家的力量在疫情裡是很大的,你拿到振興券了嗎?小榴槤這幾日準備要來花掉它啦~~

 

防疫裡的新生活

新生活

2020年,疫情幾乎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口罩成為了身體的一部分,二月底開學的時候我們還覺得小小口罩裡的空氣悶,學期尾聲,不知不覺已與它為伍,呼吸自如。

在疫情的日子裡我們保持社交距離,女生畫起省錢實惠的口罩妝,腮紅、口紅等於浪費錢;小學生吃營養午餐出現防噴沫隔板,在教室吃飯變成一場左躲右笑的神秘事。而每日我們在政大入門前量體溫,已經成為一種儀式。在大門旁晾著厭世等待「放涼」過關的人們,已經成為疫情裡政大的特殊生物。

這陣子,陳時中在新聞裡推行「新生活運動」、蘇貞昌發放振興券。歷史課本裡1934年中國的新生活運動是禮義廉恥、是思想整合,如今2020年台灣的新生活運動是一種疫情下維持社交距離,但同時保有生活秩序、自我內心富足的追求。不禁讓人想著,未來幾十年後的我們,若有天回想起這一年的疫情生活,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呢?

還是要在生活裡找樂子啊!

台灣持續的零確診,讓我們這一兩個月心情放鬆了不少,許多角落都繽紛了起來,暑假要到了,我們想著可以去哪裡玩,但世界許多角落卻仍在疫情的苦海中。

時至今日,全世界已有七百六十九萬新冠肺炎確診案例,並有四十二萬人因此而失去生命。疫情的緊張時刻,世界上許多人仍然是在家中度過每天的生活,對著窗戶外的風景望穿秋水,家內的自己節制體重,無法工作只好盡量節省漸漸少去的存款。

三月疫情嚴峻,西班牙總理宣布限制民眾外出,只許遛狗,當出門遛狗成為一種呼吸的理由,網路上開始出現狗狗被遛很多次累癱倒在沙發上的照片,還有民眾穿著恐龍裝試圖隔絕一切空氣遛狗的短片,看了讓人哭笑不得;而也在三月底,印度全民禁宵日開始的那一天下午五點,總理鼓勵全國民眾隔離在家,但自己同時站出家中的陽台,對著空中搖鈴兼拍手,為第一線的防疫人員表示感謝,網紅印度尤拍下了他的這段經驗上傳到臉書,說:「印度人真的是好high!」

在疫情裡,萬事萬物跟隨著習慣改變,我們適應出疫情裡的非日常身體,待在家裡。有人開始喜歡自己煮食、有人享受於在《動物森友會》創造另一個社交的世界。幸好,人類仍能讓生活生樂趣。

而今日,台灣解禁了,世界的疫情仍不止息,我們知道在我們安心拿下口罩,享受清新呼吸的時候,這段體會疾病的日子,不會忘記。謹記這段日子裡的不安、恐懼,仍有快樂、小確幸,並為病者逝者哀莫、疼惜。不能掉以輕心,我們要好好照顧自己。


 而除了上方疫情的專題文章之外,我們在討論的時候,也意外迸出了一個有趣的題目:當我們在討論生病的人,為什麼常常就會想到林黛玉和動漫裡的生病少女呢?小榴槤們為了這個有趣的知識追求,也特別在此寫了一篇疾病番外篇,希望大家喜歡。

生病常常不是一件快樂事,但討論起來,用第三者的角度看這些疾病裡的人類學現象,卻也蠻有趣的呢。


番外篇:疾病者的形象--從林黛玉到二次元中的病弱角色

文/林匯安

生病、身患重疾,在現實世界中並不是什麼好消息。因為接踵而來的會是龐大的醫療費用、看不見盡頭的看護與奔波時間,甚至必須更進一步去面對、思考「死亡」。

然而,在虛構的世界中,從睡美人到紅樓夢,不論中西的古典文學作品,體弱多病的角色都佔有一席地位,甚至是被觀眾喜聞樂見的。今日,來自日本的二次元文化中,「病弱」作為一項「萌屬性」,再度被發揚光大。

先談談「萌屬性」究竟是什麼吧!東浩紀的《動物化的後現代》(2001)提及,在戰後到七、八十年代間,動漫作品的賣點與吸睛之處在於創造出虛構的世界觀、背景設定、故事運作原理、劇情主軸(大敘事),進而投射現實社會。

然而到了九零年代後,比起大敘事,消費者更關注各角色的「萌屬性」。「萌」是符號化的元素,是具體的、標籤化的特徵,例如我們常常聽到宅宅朋友說:「傲嬌好萌!」、「黑長直好香!」,這些個性或外貌上的標籤,就是萌屬性。(註)

其中,「病弱」也是非常熱門的萌屬性之一。

病弱始祖--林黛玉所誕生的時代,病弱還尚未成為萌屬性的標籤。在曹雪芹的筆下,林妹妹作為一名個性豐富、多變的「完整的人」,除了病弱之外還有許多不同形象,她雖然淚光點點、多愁善感,骨子裡卻又有股傲氣(現代人語氣:這……其實也是情緒勒索吧!);她雖然敏感又細心,但偶爾也會對寶玉調侃或是開開玩笑,透露出率直、開朗的一面。

套用一個文學鑑賞的專有名詞,可說黛玉是一個「圓形人物」,她帶有人性的多面性、複雜性與多變性。而與之相對的「扁形人物」,則是一種特性貫徹到底的角色設定,我認為目前動漫中的病弱角色多半侷限在了這樣的框架之中,先以「病弱」作為角色設定的中心,再像畫Mind Map一樣,延伸出「善良、細心、溫柔、不諳世事」等性格特徵,這些性格的產生根源都是「病弱」這件事。

有趣的是,這些像Mind Map一般,被聯想、延伸出來的形容詞,也有兩套(甚至是更多)的論述方式。

有的作品中,病弱角色因為先天上受病痛所苦的弱勢,所以他們脆弱、敏感、陰柔、不自信、無法自理生活、喜歡依賴別人,具有「激起保護欲」的特性;但也有作品的策略是,病弱角色同時抱負著疾病經驗及崇高夢想,因此他們為了追夢,要比常人更加努力、更具有一顆堅強的心,這時候他們的可愛之處就不再是嬌嬌弱弱的言行及軀體,而是那勇於突破自己、想要變得更強的理念,觀眾也不再是單方面對這些角色抱持著「保護」之情。更多的是「想在角色通往夢想的路程中,助他們一臂之力」的心情;更或者是兩者兼具,一開始的個性是前者,後來因重大契機而成為後者。

由此可見,根基於「病弱(或其他萌屬性)」所衍生出的設定,只要作品的官方解釋得出合理的理由,不管要是堅強、還是柔弱,都能被觀眾所接受;然而,當一項設定違反了人對「患者」的基本想像時,就會引發觀眾的反彈。

例如,手機遊戲《IDOLiSH7》故事中的主角七瀨陸,是個患有呼吸系疾病的病弱角色,但在官方商品的公仔手辦(Figure)上,卻繪有明顯的腹肌,使該作品的觀眾與粉絲紛紛在Twitter上發表言論表達驚訝或不能接受,例如:「和病弱的形象違背了,我覺得這個腹肌不行。(病弱みたいなイメージに反してさ、その腹筋はあかんと思うんだが。)」等等。

當然,也有其他評論相信病弱者只要透過努力的鍛鍊,也能有腹肌。但從評論的數量來看,如此認為的人還是少數。

這個現象帶給了我們幾項有趣的提問:為什麼我們要去要求二次元中帶有萌屬性的角色符合我們的期待?當違背了期待後,為什麼我們會生氣、又是在對誰生氣?人們一般對病弱者的身體、形象所抱持的想像,真的是正確的嗎?

當這些僵固的病弱形象在媒體中不停被輸出時,所帶來的龐大商機,背後蘊含了觀看者與消費者心中某份期待被滿足的慾望。但走出二次元,回到現實世界,我們也應該反思,這些虛構的形象如何一步步鞏固,或重塑我們對病者的想像與期待,以及這些形象應該如何與現實對話。

而且,這些角色,為什麼大多數總是少女呢?

 (註:東浩紀對這種消費模式有更多的批判。他稱這樣關注萌屬性的消費取向為「資料庫消費」,一個巨大的資料庫有著許多不同的萌屬性、性格或外貌的特徵或標籤,似乎只需要在資料庫中提取出幾個標籤,塑造幾個人物,一個動漫作品就能成立,甚至能賣得不錯。)



最後,生病雖然使人憂慮難過,小榴槤還是想跟大家分享最近好喜歡的《機智醫生生活》愛歌-\\\\\-

田美都 전미도 - 사랑하게 될 줄 알았어(我就知道我會愛上你)

參考資料

威廉·麥克尼爾。2020年2月19日。《瘟疫與人:傳染病對人類歷史的衝擊》。天下文化。頁1-33。

賈德‧戴蒙。2019年8月13日。《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5週年暢銷紀念版》。時報出版。

Chris。2020年5月21日。〈武漢肺炎疫情期間,全球碳排放量下降了 17%〉。Inside。2020年5月30日取自https://reurl.cc/pd2myd。

鍾玉玲。2018年7月7日。〈疾病王國:荒廢的身體知覺〉。端傳媒。2020年5月30日取自: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80707-life-and-death-sickness-kingdom/。

侯永全。2020年3月31日。〈搭捷運到底戴不戴口罩? 防疫說法前後不一惹爭議〉。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2020年5月30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7934/4459134。

雷光涵。2020年2月6日。〈「我OK,你先領」網路掀起口罩禮讓運動〉。聯合報,台北即時報導。2020年5月30日取自:https://udn.com/news/story/120958/4325069。

傅大為。2005。《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群學出版有限公司:台北。頁14-72。

聯合新聞網。2020年3月8日。〈開箱各縣市防疫包:口罩不稀奇,療癒小物才是PK重點〉。遠見雜誌。網址:https://www.gvm.com.tw/article/71464

蕭智帆、劉芝吟。2020年5月12日。〈摸不透的疫病,該如何迎戰?瘟疫史教我們的事〉。國家地理。網址:https://www.natgeomedia.com/history/article/content-11239.html

周希雯。2020年4月6日。 〈嘜相害!女子沒戴口罩強行搭車 北捷開鍘「可重罰1.5萬」〉。

上報快訊。網址:https://www.upmedia.mg/news_info.php?SerialNo=84744

馬上瘋檳榔。〈情緒治理的「跛向道」疾病與文化象徵的轉變舉例 〉。芭樂人類學。網址: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778

端小二。2020年3月31日。〈當宅在家裡打遊戲成為「道理」,你如何看疫情下的遊戲熱潮?〉。端傳媒。網址:https://theinitium.com/roundtable/20200330-roundtable-international-game-animalcrossing/?utm_medium=copy。

饒雙宜。2020年4月25日。〈瘟疫時節,如何在廚房裡拯救自己〉。端傳媒。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425-culture-cooking-quarantie-days-yiu-sheungyee/?utm_medium=copy。

陳莉雅。2020年4月9日。〈數說台灣疫時生活:眼影、外送與「另口罩的app」〉。端傳媒。網址: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200409-taiwan-epidemic-number/。

張茗喧。2020年5月16日。〈陳時中走訪餐廳啖滷肉飯 示範防疫新生活〉。中央社。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005160054.aspx。

東浩紀。2001。《動物化的後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大藝出版。

萌娘百科-病弱。2020/5/18取於:https://zh.moegirl.org/zh-tw/病弱

ガジェット通信。2016/02/12。七瀬陸の腹筋にファン動揺! 病弱キャラなのに……『アイドリッシュセブン』初フィギュア化決定。2020/5/18取於:https://getnews.jp/archives/1394382


圖片來源

免費圖庫相片─Pexels:https://www.pexels.com/zh-tw/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