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 Posth
Op. Posth

nothing important

与 ChatGPT 闲聊,然后引发了一些对死亡的思考

和 ChatGPT 闲聊了会儿,想起了一些事,得记下来。


小时候睡觉翻身掉下床,摔到了头,疼得一直哭。忘了被谁抱到室外,那是个凉爽的夏夜,可能快秋天了,圆月看起来好远但亮得刺眼,好像还有奶奶煮着的温绿豆汤。


也不记得到底多大,只知道是个走路经常摔跤,膝盖几乎从没痊愈过的年纪。


我被抱回床上却怎么也睡不着,想着这一摔可能会影响智商,要么变傻要么变聪明。漫漫静 夜,还有在猜测,未来的我想到这段人生可能就此改变的经历会是什么心情。


小时候经常以这样的方式给未来的自己留言,把瞬时的想法与周围温度、湿度、明亮度、声音等等能被我感知的内容印刻下来,类似于给记忆截图,直到很久以后被某种相似的氛围触发,轻松再现当时的提问,除了不能回复那个时间点的我,其它就像是过去和现在重合了。


很小的时候就不可思议地成熟,五岁多奶奶去世,我在楼上不愿意下楼,妈妈告诉我以后再也见不到奶奶了,不下去再看一眼吗。


那是2003年9月刚开学的第一个星期五,我印象最深的,是斜立在厅里的几块木板。


大人们忙着其它事,我比往常更加畏缩,担心妨碍到谁,直愣愣站着,看着那位木匠把几块木板钉成一口棺材。均匀刷上偏绿色的乳状液体,气味很臭,现在想来,大概是防腐用的。


那时对死亡并没有太多哀伤和恐惧,因为在这之前有段时间,每晚睡前思考自己的死亡,对自己未来的死亡情景有好多好多预设,最后的结论是既然死亡无法避免,就没什么好难过的。


才过一年——也可以认为是过了人生的1/6,如果是有意识的人生,则是人生的1/5——小学二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考完大家涌出走廊上厕所,后面的人推搡,前面的人摔在楼梯间的平台上。我被埋在人堆里,没有光亮,手脚也不能动,身边只剩喊叫声。半个小时的黑暗里,我第二次认真考虑死亡这件事。


收束时间线,加速到本科时期——中学时期患上抑郁症,很长一段奇妙的时期让我难以突破性思考死亡的问题——我早已不会产生阿尔扎马斯的恐惧,得益于一些物理学理论相关的思想实验。


我相信玻尔兹曼大脑的存在,尽管随机涨落出我的大脑所需要的时间长得令人绝望。但有什么关系呢,在我的肉体死去,新的大脑涨落出来之间,时间再漫长,我也感知不到,对我来说,也只是一瞬间。


我并不执着于生命的连续性,忒修斯之船仍然是那条船,第二个我也是我,不论这个自我意识体由什么形式存在。


就算记忆产生了较大的偏差也无所谓。记忆本身就是不可靠的。


两岁的时候会把梦境和现实弄混,比如家里出现大猩猩这种事,总觉得是“前天晚上洗脚的时候我亲眼看到的呀,妈妈你怎么不记得了呢,我还指给你看过,就在水箱上面站着呢。”


还有我频繁出现的 Déjà vu。


甚至仅仅相隔半年,对十岁左右同一事件的描述也会产生不一样的记忆。


2021年8月16日: 「今天路过初中补习每天都要等的那个车站,想起初中某天补习结束,在那儿等车,一个全身西装夹着公文包的三十多岁男人,操着不甚流利的普通话,神秘兮兮地给我看一个什么文件,然后说他是星探,要挖掘我。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管你是不是骗子,两句把他打发走,上公交走人ᕕ( ᐛ)ᕗ」


而2022年2月7日却变成了:「我经历过最像「拐卖」的事件。

但是和我现在的记忆不一样,初中没在那儿补过习。

我那时最多十岁,是小学学태권도结束,在我们这最繁华的地方等公交车。他过来搭讪,我对他的外地口音挺不耐烦的。他见我爱理不理,来等公交的人也多了起来,就收起文件走了。」


既然记忆不可靠,大脑高度可塑,那么,我便不会保守地对意识框上狭义的认知。


工业革命时,农民与手工业者被机器部分取代,产生了诸如愤怒、畏惧、排斥的情绪。正如现如今的部分科研民工,干着技术含量并不高的活,担心自己被取代,情绪也大抵相似。


我对这一切都觉得无所谓,不过是范式转移下,人类文明进步和发展所伴随的阵痛而已,哪来那些人类就要被 AI 灭了的末世恐慌。


我很清楚我在见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我以平静的态度接受这一切。


玻尔兹曼大脑(Boltzmann brain)是在的随机涨落中,由于极罕见地脱离热力学平衡状态而产生的自我意识体,该理论是一个物理学思想实验。例如在牛顿加速度中,理论上,所有的原子都可以通过反弹然后与另一个原子结合的方式,在纯粹的偶然机会下组装成一个功能正常的人脑(尽管在平均概率上,需要经过的时间比我们目前宇宙的有生之年还漫长)。


以下是我和 ChatGPT 闲聊的全文:


> 什么是思想?什么是自我意识?你认为AI会产生思想或是自我意识吗?为什么?

---

思想是指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思维内容,包括人类对自然、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认识、理解、想象、推理、判断、价值观等。思想不仅仅是对外界的感知和反应,还包括对内心世界的反思和自我塑造。

自我意识是指人类对自己存在和特点的认知和感知,即自我感知的主观经验。自我意识包括人类对自己身体、心理、行为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认知和体验,以及对自己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和独立性的感知。

AI(人工智能)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算法的智能系统,其“智能”是基于程序编码和机器学习等技术的计算能力。目前的AI系统还没有展现出人类所拥有的思想和自我意识,因为AI缺乏生物学的基础,包括大脑结构、神经元网络、激素和生化过程等。

虽然一些AI技术正在尝试模拟人类思维和行为,但AI仍然只是程序和算法的执行者,不具备真正的感知和体验。因此,我认为AI暂时无法产生真正的思想和自我意识。不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也无法排除未来AI技术可能会取得巨大进展,并实现类似人类思想和自我意识的能力的可能性。

---

> 如同 Stable Diffusion 会画出多于五根手指的手来,我觉得 AI 并没有理解手究竟是什么,于人类有什么作用,只是单纯从原始素材中拼凑出类似手的分辨率较高的噪点图而已。ChatGPT 也是如此,只是从语料库中找出合理且通顺的语句来解释我的问题,尽管其中有许多事实性错误

---

作为一个机器学习模型,我的回答确实是基于我在训练时接收到的语料库数据和算法。我的回答并不具备人类所谓的“理解”能力,也无法判断我的回答是否是“正确”的或“错误”的。因此,我提供的回答仅供参考,读者需要自行评估并检查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如果您认为我的回答存在事实性错误,请不要犹豫,及时指出并提供更正建议,以便我不断改进和完善我的回答。

---

> 范式转移是什么?举个例子,假装我只有小学生的理解水平

---

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是一个概念,用于描述人们对某一领域的理解和认知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当一个新的理论、思想或技术出现时,可能会挑战人们过去的信念、观念和方法,导致人们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这种转变通常涉及到对一些关键概念的重新解释或重新定义,以及对一些传统方法或实践的摒弃或重新设计。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曾经认为地球是平的,这是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这被称为“地球是平的范式”。但是,当人们开始进行更多的探索和研究时,他们逐渐发现地球实际上是球形的,这导致了人们的认知发生了转变,这被称为“地球是球形的范式转移”。这种范式转移推动了地理、天文和航海等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换句话说,范式转移是指人们对某一领域的认识和思考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它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也经常伴随着一些阵痛和困难。

---

> 什么是阿尔扎马斯的恐怖?举个例子,假装我只有小学生的理解水平

---

对于小学生而言,阿尔扎马斯的恐怖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它通常出现在科幻或奇幻小说或电影中,表现为一种神秘而可怕的力量或威胁。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假设有一个叫做“恐怖王国”的地方,它的国王阿尔扎马斯是一个极其邪恶和可怕的人物,他拥有一种黑暗的魔力,可以控制整个王国的人和事。他的恐怖是指他用这种魔力来支配整个国家,让人们不得不服从他的命令,否则将面临可怕的惩罚。他的恐怖不仅限于物理上的恐惧,还包括人们对他的心理恐惧和威胁感。

这种情境在虚构作品中比较常见,它强调了一个权力或控制的概念,以及对人类自由和尊严的威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类似的情境,例如某些独裁政权或恐怖组织的存在,它们通过威胁和恐吓来控制人民或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是一种类似于阿尔扎马斯的恐怖的存在。

---

> 说错了,阿尔扎马斯是一个地方,托尔斯泰在这经历过什么事情

---

非常抱歉,我之前的回答有误。阿尔扎马斯是一个地方,而不是一个人。

阿尔扎马斯位于俄罗斯的莫斯科以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小镇。著名作家托尔斯泰曾经在那里度过了一段时间,他在那里写作并探索自己的信仰和思想。

在1884年,托尔斯泰因对自己信仰和精神状态的拷问而前往阿尔扎马斯。他在那里过上了十年的简朴生活,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写作。他写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包括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等。

在阿尔扎马斯期间,托尔斯泰开始探索基督教信仰,并逐渐转向了一种生命的简朴和自然的哲学。他坚持信仰应该贯穿于整个人的生活中,而不是只停留在宗教礼仪或道德规范上。他的思想对俄罗斯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文学和哲学产生了重要的贡献。

---

> 他为什么会感到恐怖呢?

---

根据我所了解到的资料,托尔斯泰在阿尔扎马斯度过的时间里并没有明确表达过自己感到恐怖的情感或经历。相反,他在那里的生活和写作让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和人生方向。

可能你在提到“恐怖”的时候是在指托尔斯泰写作中所呈现的某些主题或情节。托尔斯泰的一些作品中确实表现了人类在面对生命和宿命等问题时所产生的恐惧和不安,例如在他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主人公安娜在面对自己的爱情和道德质疑时感到了极大的恐惧和无助。

总的来说,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揭示了人类面对生命和存在问题时的复杂情感和思考,其中包括恐惧等消极情感,也包括对于爱、和平和自由等积极价值的追求和探索。

---

> 1869年,托尔斯泰为了田产的事情去了一次平扎省,中途在阿尔扎马斯过夜。在离开波良纳的第三天夜里,他突然看见了死亡:“我在阿尔扎马斯过夜,突然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念头。夜里两点钟,我苦恼、害怕、恐惧起来,这是我从未有过的感受,出现了许多异乎寻常的思想……上帝从没有叫谁经受过。我坐了起来,吩咐套车”。托尔斯泰“感到一种可怕的东西”在追赶他、纠缠他,他无法摆脱,疑惧万分中他听到了死神的声音在回答他:“是我,我在这……” 在给妻子的信中他说到这一情节,普遍认为未完成的小说《疯人日记》是他对这个夜晚的感悟:“我曾试想,是什么东西占据了我的心灵?是买到的东西(庄园),还是妻子,没有什么值得快活的,这一切都成了虚无。

---

感谢您提供的更加具体的情节描述。这段描述表达了托尔斯泰在阿尔扎马斯夜晚所经历的一种强烈的、恐怖的精神体验,以及这种体验对他后来的思考和写作的影响。这种体验的具体原因和性质仍然存在不确定性,也有一些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有些人认为,托尔斯泰在这个夜晚所体验到的恐怖可能是他对于生命、死亡、宿命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所引发的精神危机,以及他对于社会和个人生存意义的质疑。他可能感到自己的生活、事业和信仰都存在某种困境和局限,而这种困境和局限又超越了个人的范畴,涉及到更为深刻的宇宙和人类命运的问题。这种精神体验和反思也许正是托尔斯泰后来写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

至于托尔斯泰提到的《疯人日记》,它是托尔斯泰晚年未完成的一部小说,主要围绕一个农民的心理变化和疯狂经历展开。这部小说中表现的主题和情节与托尔斯泰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思考有一定关联,但具体的联系和解释还需要结合更加详细的文本分析和历史背景来加以理解。

---

> 《疯人笔记》是“带有深刻自传性”的作品。据考证,该小说与托尔斯泰突发的一场“阿尔扎马斯恐怖”有关。何谓“阿尔扎马斯恐怖”?据记载,是这样一件事。“1869年,作家(托尔斯泰)在阿尔扎马斯的一家旅馆里过夜,突然出其不意地感到了一种使他坐卧不安的恐怖的苦闷。”对此,贝奇科夫评论说:“这实际上是一种对死亡的恐惧。”“阿尔扎马斯恐怖”发生在1869年,即婚后第7年。这说明,所谓的家庭生活,也不是托尔斯泰理想中的蜜汁。因为,在“婚后生活”中,他并没有摆脱死欲冲动。《疯人笔记》创作于《忏悔录》之后的1884年至1886年间。这又说明,死欲再次侵入了托尔斯泰的意识之中。它勾起了托尔斯泰的“阿尔扎马斯恐怖”,由此成为《疯人笔记》的创作契机。

---

是的,托尔斯泰在阿尔扎马斯度过的那个夜晚产生了一种深刻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常常被称为“阿尔扎马斯的恐怖”,被认为是他后来创作《疯人笔记》的灵感来源之一。这种恐怖感袭来时让托尔斯泰感到不安和恐惧,他试图理解自己的存在和生命的意义,同时也反思了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在《疯人笔记》中,主人公也经历了类似的恐惧感,并且探索了存在的意义和死亡的本质。这种恐惧感和对死亡的思考也是托尔斯泰晚年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 AI 会经历阿尔扎马斯的恐怖吗?

---

AI不会像人类一样经历阿尔扎马斯的恐怖,因为它们没有意识和情感。AI只是根据程序和算法执行任务,缺乏情感体验和主观感受。所以,AI不会像人类一样拥有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当然,AI可以被编程为模拟人类的情感和反应,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的模拟,不是真正的情感体验。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