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移民生活:工作與生活

日本電影《新活日常(Perfect Days)》正式在本港公演,由聖誕節假期開始做優先場,引起不少話題,我想到可以談談移民他國的工作和生活。
這是美國版的海版,將卡式帶疊起來也相當貼題啊。

對於自己來說,以Lou Reed的一首歌《The Perfect Day》為題的電影,而且由德國名導演Wim Wenders執導,卻是全日本背景,演員,故事,對白等,更代表日本競逐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一項,真的可以有很多話題。而電影本身卻出奇地平淡,更可説沒有故事可言,全片是聚焦於男主角每天去清潔不同的公廁!畫面構圖優美,令人神往。我懷疑,很多觀眾看完電影之後,可能會問,在外國,是不是連洗廁所的工作,也可以這樣寫意呢?

一般來說,外國地方大概可說是文明一點,而且有工會照顧工人權益,一些屬於厭惡性行業,工資會反映出來,工作的裝備和工具必然有特定的規格,務求將厭惡性的因素減至最低。例如收集垃圾的員工,他們跟着垃圾車,經過每家每戶,將放在屋前的垃圾放進車內。後來要分類回收,每家每戶都有不同顏色的膠筒,回收紙張,塑膠,金屬罐等等,垃圾車旁有機械臂,將膠筒提起,將筒內東西倒進車內,隨行的員工只是確保運作順暢。聽起來是不是已令人覺得會很寫意了吧,文明社會,每項工序都有指引,例如一件垃圾的重量(甚至體積)都有明文規定,一旦超出,員工可以拒絕接收,原封不動留在屋前。

至於真的清潔厠所,如果是政府屬下的,大概一樣有工會照顧工人,工作環境不會太差。但私人地方,如商場,可能會略遜,但工時有規定,有休息時間,吃飯的時間,一定可以在自己可接受的環境下吃個午飯,像片中主角,在公園一角,鳥語花香,還有閒情拍個照,捕捉一個陽光透過樹葉的瞬間。午飯時間是個人時間,喜歡做甚麼便做甚麼,我們相信,理應如此。只不過在香港,我們習慣了長久以來,都是匆匆攪掂,重回工作,聽說有些地方只有半小時午飯時間!大家也應該記得,有清潔工人被發現在廁所內吃他的午餐吧!

至於聽歌和閱讀是另外兩個重點,大家會七嘴八舌討論,尤其如我一輩的人,歌曲都是那特定年代,會比較有共鳴。不過在冷靜下來後,我想用一個比較宏觀的角度來看。一個人總有一個工作,你自己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是維持生活的基礎,但那不是你的全部,你也應該有些嗜好,個人興趣,令自己的生活更有趣味,其實,道理不是很簡單嗎?

為甚麽香港人經常被工作所支配,很多人慨嘆沒有私人時間,我相信最大的分別,就是外國多有標準工時,一星期工作四十小時,甚至現在有人建議一星期只工作四天,相對而言,私人時間便會更多,如果能利用來做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每日都一種滿足感,自然便會開心一點吧。

不過,電影中,主角平山先生是單身一個人,自是更加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相對而言,在外國,能實現這種生活方式,理應較易做到吧。


自己最先喜歡上《The Perfect Day》這首歌是在1997年BBC找來一班樂壇巨星重錄,而且為兒童基金籌款。除了由Lou Reed領唱之外,還有David Bowie,Elton John,Laurie Anderson,Bono等等。在單曲上,還有另外兩個不同版本,一個全男聲,一個全女聲。

電影中有不少相當代表性的歌曲片段,而最後由Nina Simone主唱的《Feeling Good》相信是很多人的談論,令大家離開戲院時感覺良好。這首歌是Simone的代表作,後來也有不少人翻唱。在此分享一個比較搖滾的版本,由樂隊Muse演繹。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