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鐵達尼百年孤寂之後

今年是電影《鐵達尼號》上映廿五週年紀念,對自己來說,依然聚焦在它的主角 - Tatanic!
電影海報(2023和1997),兩者的分別就是新版沒有了那條船。

在1997年,電影《鐵達尼號》未上映之前,號稱為製作費用最昂貴的電影,上映之後,成為史上最賣座的電影,雄據榜首十一年,才由同一導演占士金馬倫製作的《阿凡達》打破。因此相信,是近二三十年內,它是最受歡迎電影之一。

倒是受歡迎的原因有二,有影迷就是因男女主角(大多是重男輕女)的愛情故事。當然也有一批受這首郵輪的傳奇而吸引。鐵達尼號當時是在1985年才被尋獲,打撈的物件和資料仍是有限,因此很多人有興趣想知更多。但目測顯示,似乎最多人討論的,總是談論男主角(Jack)是否應該死,很多人看電影仍抱著大團圓結局的想法。另一個多人有意見的,就是女主角Kate Winslet襯不起男主角,自己對這些看法不置可否,以電影一個整體來説,倒是頭頭是道,人物,故事和背景都融合得非常好,這是一部商業片,但每一項的計算都非常洽到好處。

或者自己算是科技狂,因此最叫自己入迷的就是影片開首介紹的研究工作,探索的工具,在水底下的郵輪殘骸中穿梭,然後在之後的電影中,展示他們重新模仿製造出來的原型,也真的是鬼斧神工。然後再以電腦模擬如何遇險,入水,傾斜,整條船頭重尾輕地幾乎垂直插在水中,再如何斷裂,沉沒,再在後來的情節中,以真實影像展現出來,縱使大家知道事態發展,但依然引人引勝,而場面之偉大,令人看得心力交瘁,心裡愔然,仍要佩服導演的功力。

鐵達尼號在1912年4月10日駛離英國修咸頓(Southampton) 港口,向美國紐約進發,四日後,在紐芬蘭以南約三百七十五哩撞上冰山,船身入水,在兩個半小時後沉沒。最先收到求救訊號的是一艘離它約60哩的The Carpathia號,它前往救起在救生艇上的乘客,將他們送到紐約。加拿大原本只扮演一個亳不起眼的路人丙角色,但機緣巧合之下,變成主角之一。當時,最接近的陸地就是加拿大東岸的哈里法斯(Halifax) 市,在1912年,那只是一個漁村小港,卻要肩負救援世界最大郵輪的任務,只好全市總動員,所有資源盡出,寫下了人性光輝的一頁。他們將所有屍體,和其他行李雜物,全部運回哈里法斯,所有沒法運回原居地的屍體都在市內下葬,市府特別建造一個紀念花園,作為死者的安息地。自己上次到加拿大東岸旅遊時亦有專誠拜訪The Maritime Museum of the Atlantic,裡面有不少當時打撈回來的物品,其中一張完整無缺的躺椅(Deck Chair),孤獨地躺在展館一角,並不特别輝煌。

鐵達尼號沉沒後自然很多人想將它打撈起來,但那兒的海牀深達一萬二千呎!直到1985年(即73年後) ,一隊美法合作的探險隊才找到殘骸;亦是在那時,大家才肯定當年鐵達尼號是斷成兩截,船首還算保持完整,但船尾差不多完全瓦解。但打撈整條船的意圖,因年代久遠,已沒法實現。據專家估計,再過五十年,它將只剩下一堆鏽蝕。自此,不少人對鐵達尼號的興趣不斷提升,最後更促成一部經典電影。

加拿大的百週年紀念小全張,設計相當精美。

在2012年,鐵達尼號百週年紀念時,各地都有不同的紀念活動。加拿大郵政署也趁此機緣,推出一系列的郵票錢幣產品紀念。發言人稱他們從來不會出紀念災難的郵品,那次主要是向當年哈里法斯市的市民完成歷史任務致敬。不過,郵票的設計當然以鐵達尼號作焦點。郵票一共五款,一款是顯示鐵達尼號在航行中,清楚見到全船的側身;另外四枚連票則合成船首和螺旋槳。一款小全張顯示郵輪航線的起點,沉沒地點和哈里法斯市位置。

四連票的設計展示另一面貌。

船頭位置可能因為男女主角的一場戲而成為焦點,而從這個仰望的角度也突出那份「偉大」的感覺,一百多年前,這就是人類能力所可以建造的最大郵輪,有人稱之unsinkable,有人稱之為海上的陸地,那份自豪感是每一個階層的人都感受到,分享到。然而,把它放在天地間,它又變得如此瑣細渺小,如此脆弱。當它沉沒以後,人類要花73年時間才重新找到它,我們也是如此微不足道,如此卑微。

這一次,再聽到主題音樂,想到配樂師James Horner,這是他的代表作,那首主題曲真的是瘋魔全球。他在2015年飛機失事而離世,終年僅61歲,因此今次聽到音樂更特別令人神傷。「人於天地中,似螻蟻千萬」,人,可以自豪,但不能自視過高。人和事,終會化作塵土,天外永遠另有天!

配樂師James Horner細説如何偷偷加上歌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