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天涯曲此時】Tubular Bells 踏進50週年

(编辑过)
踏入新一年,馬上有多篇文章提醒大家今年有那些專輯進入30,40甚至50週年,原來踏進50年的也不少。今次,便介紹一張劃時代,開天闢地的50歲的音樂專輯。
《Tubular Bells》1973年岀版

先有唱片公司,還是先有唱片?

布蘭森Richard Branson是商界奇才,他是維珍集團(Virgin Group)的創辦人,業務多元,最初只是做音樂零售,他自己卻不算是音樂人。他見到市場上欠缺郵購音樂服務,於是主打這條路線,證明他有眼光,很短時間內,便發展岀第一間Virgin Record Store維珍唱片舖實體店。他接觸到其他音樂製作公司,覺得自己也想攪一間,便買下一座破房子,改成錄音室,就是後來有名的The Manor。

一天,一個錄音師向他推薦一盒試音帶,說是個十多歲的大男孩一手一腳自己錄製。布蘭森聽完之後相當驚訝,馬上跟大男孩接觸,安排他在錄音室內正正式式的做音樂。製成品出來後,布蘭森去找唱片公司岀版,問了六間,全遭拒絶,只有一間有點意願,但要求全部加上歌詞,大男孩樂手絕不妥協。這位大男孩叫Mike Oldfield,這首作品《Tubular Bells》是一首長達四十多分鐘的樂章。這是一首純樂器演奏,Oldfield包辦所有樂器,錄音和混音都是一腳踢。曲風包含前衞搖滾,鄕謠,古典等,是劃時代的作品。

原曲應該很容易找到。這個是現場版,略為濃縮。雖然是1981年,但仍算是他早期的現場表演,他是到那個時期,才克服內向又怯場的性格。

布蘭森也是年輕的商場新手,於是想到,既然沒有人願意岀版,我們何不自組公司自己來做。他自己後來也承認,當時他沒有經驗,也不熟行情的有點自以為是,甚至說如果他知道行內運作,知道風險,他一定不會這樣輕舉妄動。不過正因爲這樣誤打誤撞,結果締造了一個音樂界的傳奇。

Mike Oldfield and Richard Branson

維珍唱片(岀版)公司便是如此成立,這不同上面提的唱片舖,那是一間零售店,現在的是替樂手岀版唱片,英文稱之為record label的公司。Mike Oldfield便是公司第一個合約樂手,而《Tubular Bells》便是公司推出的第一張專輯,在1973年面世。當時是叫人側目的,完全和市場內的其他作品不同,如何宣傳也大傷腦筋。布蘭森安排了一場演奏會,但Oldfield卻是非常內向而且要求甚高的人,他自問沒有信心可以將全首作品完好無缺地搬上現場,布蘭森不斷遊說,也請了多位音樂高人助陣,甚至親自開車將Oldfield送往(其實是押送)表演場地。但臨門一步,Oldfield堅決不上台,布蘭森出盡法寶,最後將當時接載的一部Bentley房車相贈,演奏會才不至爛尾。

唱片的銷量中規中距,其他的專輯通常會推出新的主打歌(單曲),但這張專輯便沒有這種可能,他們最後也將音樂剪輯一個三分多鐘的單曲版本,亦是由Oldfield親自主理,希望在電台也能爭取播放率。但最大的宣傳卻是來自電影《驅魔人》,導演選用了這首樂章選段作為電影的主題音樂,電影是當年暑假旺期賣座電影之一,此後,專輯一直有穩定銷量,曾登上幾個國家的大碟榜首位,最後更是七十年代全英最高銷量專輯的第三名。維珍唱片公司掘到第一桶金,後來發展成舉足輕重,具影響力的唱片公司。旗下的樂手曽包括Phil Collins, Bryan Ferry, Simple Minds, Culture Club, UB40, Peter Gabriel 等等。

這個是單曲版本的剪輯,也是電影《驅魔人》主要用的一段音樂。

而Oldfield也建立自己的名聲,打後幾張專輯都依隨這種曲風,當然成績無法超越《Tubular Bells》。踏入八十年代,他改變路線,甚至組成合作班底,錄製較短的作品,甚至有歌詞有人唱,當中最流行的大概是紀念John Lennon的《Moonlight Shadow》,跟另一首單曲《Family Man》當年都有被改編成廣東歌,就是林志美的《月影》和林憶蓮的《住家男人》。

不過Oldfield一直不熱衷現場演出,這段期間有固定樂隊陣容還算好點,他很多演唱會都是集中在這時期。自己算有幸看過一次,而且是在多倫多,也特別珍貴。當年是專輯《Five Miles Out》推出不久,演出場地安排在當時仍只是理工學院的懐雅遜大學,一個校園內的演出場地,令我想起香港浸(會)大(學)的AC Hall(當年也舉辦不少英倫新進歌手的演唱會),那也是自己唯一一次進入這場地。當晚印象最深刻的是除了樂隊之外,另有一些弦樂演奏團員,雖然未算一個full team,但也有安排指揮全程領導,在一個搖滾(或者流行)音樂會中,實屬罕見。而最令人驚訝的,是Oldfield全程站到最台前,背向指揮,而指揮當然是背向觀眾,於是這兩個人在台上是背對背,Oldfield是不受指揮的,地位之超然,顯然易見。Oldfield當晚以玩結他為主,間中亦在一部蘋果電腦上調校一點甚麼,在那時屬於先進了。

布蘭森和Oldfield的關係理應如孖生兄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不幸後來大家交惡,而回顧起來,原來由第一天便已種下禍根。當時布蘭森太喜歡那盒試音帶,幾乎是馬上要包在他身上,尋求出版,便是如此這般當起Oldfield的經理人。後來如上述所提到自組公司出版,便岀現樂手經理人和唱片公司老闆是同一人,身分和利益關係絕對是有衝突。但大家年少無知,抱著一腔熱誠,不計較金錢利益,也沒有想太多。後來也有調整合約條款,直至Oldfield覺得布蘭森的雙重身分始終不妥,於是另聘一個經理人,布蘭森是沒有異議的。但新經理人着眼數字,覺得Oldfield多年來一直被虧待,堅持Oldfield去據理爭取,而維珍那邊財務正岀現危機,於是各持己見,最後要對簿公堂,而一旦進入司法程序,關係自然破裂,誰勝誰負都無法再修補。

最後Oldfield在合約完結後不再續約,布蘭森亦將所有音樂版權交回,後來Oldfield簽約給Mercury公司,不少他早期專輯都重新發行,而且有特別版和盒裝,加入一些bonus錄音,以及現場演出,特別是八十年代那幾張,都附有演唱會的錄音。上面提到自己觀看的那次,也有收錄,雖然不是多倫多那場,但曲目和人腳應該差不多。如今事隔多年,兩人也都一把年紀,在相遇場合也可以交談而不必相避,更有說他們已和好如初,而且布蘭森後來也出售了維珍唱片公司與環球唱片公司。是否能夠回到當初的那種情懷,外人無從判斷,能否完全毫無介蒂,也很難説。世間任何事物一旦扯上金錢瓜葛,都會變成醜惡。赤子情懷的初衷,卻永留在音符裡。


《Tubular Bells》五十週年紀念專輯,2022年岀版

在商業世界,有趣的事情當然要搶先進行,五十週年紀念的各種活動在2022年尾已開動。光碟是必然,但故意拉長雙CD就有點過份,真的,有多少專輯/作品值得如此慶祝,應該專注其中。這個新版本,配以新時代的樂器,加上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管弦樂團的參與,再由Oilfield的數十年音樂拍檔Robin Smith重新編曲,已足夠為作品注入新元素,又不失原味。而於紀念演奏會更是搶閘在2021年已舉辦了,後來也推出DVD《Mike Oldfield - The Tubular Bells 50th Anniversary Tour Live At The Royal Festival Hall》,但伏味甚濃,令很多人失望。第一點,Mike Oldfield並沒有參與,已是一大警號。這個表演其實是稱為Performance,是Robin Smith主責的項目,是音樂加不同的影音元素,集舞蹈,雜耍表演共冶一爐。音樂上分成四節,有三節是Oldfield的原創音樂,當然地《Tubular Bells》是主要部分,也是最長的一段,加進不同樂手,如果沒有那五十週年的標籤,也算是一次不同的體驗,一看無妨。

至於真正的紀念演唱會定了在二、三月間,在英國多個城市舉行,暫時未有消息會在國外舉行,大家只好拭目以待了。

自己應該是七十年代末才正式聽這專輯,除了一些重複的音符和個別樂器之外,其實不明瞭過中細節,也不知道它如何偉大。之後四十年,幾乎一直在聽,一直在追尋當中意義。直至今日,仍然在學習,領略,在此五十週年回望,突然驚覺,它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