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ncanLau
DuncanLau

岀生及成長於香港,旅居加拿大25年後回流。兩地生活文化的差異與衝擊,一邊是多元文化,一邊是中西匯集,從一邊看過去另一邊,算是多重國際視野。

莫失莫忘,香港慢步之四:摩士公園/九龍仔公園

沒想到,由一個公園開始,竟然走訪了十個公園。
前言:香港是我家,成長的地方,滿載半生個人回憶。香港也是出名貪新忘舊,很多事情和景物很快會消失,不論是皇后碼頭,還是天星鐘樓,即使當刻有人反對和極力爭取,但之後已無從追,漸漸淡忘。不過,倒仍有一些地方依然健在,或許已不復當年,沒有人留意感興趣。最近開始到不同的地區慢(漫)步,看看今天的景物,和當年的印象比較,能否勾起一些回憶,如果對自己有一種情意結的,以文字和圖片記錄,為自己和香港,保存一點記憶。

循着球場之路想,我想起摩士公園。當年是本港第一個人造草足球場,不過只是猶如地氈,絕大部份人並不熱衷,尤其在大熱天時,雖然它比石屎場好像安全一些,但如果有剷球動作,皮膚跟場地物料磨擦,隨時跟燒傷差不多。最後是保養極昂貴,球場上左一塊右一塊修補,難看之外,更令地面感覺和彈性有分别,因此絕不用家友善。

這些場地和草場分别不大,都是踢十一人的大場,當時要找對手已不容易,連己方要找十一人也有一些困難,加上這類場地要場租,即使對賽雙方共同分擔,始終對窮L學生,付錢作一場沒有特別的友誼賽,也着實無謂,於是在這種場地比賽是很少可。連帶這個公園也很少去,始終不是慣常出入的方向。因此今次決定去一趟,看看地圖,才知道這麼大,還分成五個公園。不過最主要的一個,必然是包括六個足球場的三號公園,還包括室內運動場和籃球場,加上週邊的行人徑和給長者和小童的遊戲區,地方真的很大,我走了一圈,有好幾個出入口,有些是隣近公屋,相當方便市民。我還發現一個比較小的人造草球場,用作七人賽的,比較少見。

其餘四個公園都比較細,其中二號公園和黃大仙文化公園連成一起,自己本身便更顯得毫無特色。摩士公園有游泳池,不過我應該從未去過。突然想起,九龍仔公園也應該在不遠,它同樣有泳池和其他球類運動場,記憶之中,我們第一次去泳池便是它,反而球場很少去,甚至未必用過。沿東頭村道方向,途經寨城公園(旁邊還有個賈炳達道公園),從延文禮士道入口進入,那邊只是個兒童遊樂場,再過一條馬路,才是正式的運動場,除了三個人造草場和三個石屎場外,還有個目測接近正規的運動場,有齊跑道的設施,而似乎平時是可以讓市民入內跑步操練。而旁邊還有個滾軸溜冰場,算是比較少見。而旁邊有個相當大的避兩亭,印象中應該是有悠久歷史,我仔細看一些設計,覺得是以前便有的。

我也沿外圍繞了一圈,可以望到獅子山和格仔山,相當開掦,不過泳池正在修建,要二四年才完工,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見到了。而另一邊有民居的,大多是三四層式的平房,應該是五六十年代建成的一批,對比摩士公園大部分是公屋,可能便是兩個公園的分別了。

雖然稱為黃大仙文化公園,卻跟黃大仙無甚關係(應該是指它位於黃大仙區),只是鋪排一些見慣見熟的中國文化元素,一個日規(指南針是中國人發明的,嘿嘿!),兩張刻有棋盤的石枱,一些詩詞歌賦的裝飾,無厘頭來首《滿江紅》,《正氣歌》之類,都説跟黃大仙無關!這樣刻意強調中華文化,只會令人覺得可悲。

發現這個專門洗波砵(足球鞋)的地方,算是德政,以前在草地場踢完波,泥濘一片,最多是拍打鞋底,清理一下草頭和泥頭,再帶回家清洗,被人閙到飛起,隨時還淤塞去水渠口。咪住,而家通常是人造草場,應該冇泥濘噃?

小食亭,全自動化。

明明是通風位,又有無遮擋視線,現在大大塊Banner掛起,而且連續幾塊,其實比塗鴉更惡劣。其實想深一層,為了叫人不要塗鴉,他們在Banner上畫一個假裝的塗鴉,還可以有比這更蠢的自打嘴巴嗎?Please, No Banner!

九龍寨城公園以前已去過一兩次,反而它會是較着重文化遺跡,那些城牆,各個入口,亭台樓閣,古舊建築等,應該會吸引一些遊客外人。但對寨城的歷史和內裡生活的故事,似乎很不足。

這種平房建築在九龍城,九龍塘和又一村一帶很流行,少說也有五六十年歷史吧。今天這類樓宇形式變作村屋,要在鄕郊才見到。

後話:原來在香港,這類綜合式運動場有不少,其實維園(維多利亞公園)便是其中之一,只是香港人利用它作别的用途特別多,除了各大小遊行的起點和六四晚會外,還有年宵,工展會,花卉展等,比用作足球比賽的時間,甚至可能更多。而維園除了慣常的籃球場,排球場外,更有網球場,甚至是唯一具國際比賽標準的網球場館,加上泳池,手球場和滾軸溜冰場等,又位於閙市中央,堪稱香港第一公園。

然而今天竟然走訪了近十個公園,幾乎算是連成一起,當然其中摩士公園已分成五個,我並沒有去一號公園,但二號公園連接黃大仙文化公園,九龍寨城公園又連接賈炳達道公園,如果連九龍仔公園旁的延文禮士道花園也算入,而隣近有樂富公園和配水庫地帶,再遠一點還有個聯合道公園,真是公園集中地,都在步行範圍之內。而且這幾個公園,規模都比較大,何以如此集中?不過,大部分設施是大同小異,如果只是做運動,散步,綏跑等,只要有空間,便應足夠。

我留意到這些公園,在球場範圍內當然有大量空間,但週邊地方除了留有行人通道外,種植樹木花草總是堆得密麻麻,感覺有點壓逼,其實和有地方讓市民舒緩一下的目的,是否有點背道而馳?似乎香港人對留白這概念,總是有些抗拒。這方面,九龍仔公園應該是空間感最大,而它應該是歷史最老的一個,大概用盡每一寸空間的概念,是日積月累而來的。

自從屯馬線最後兩個站通車後,大概土瓜灣和九龍城也可以納入地鐵範圍。原本我以為九龍城仍有點偏差,所以看到在城南道上兩個宋皇臺站的入口,仍帶點疑問。最後離開時接近放工繁忙時間,我需要前往油麻地,有多條巴士路線可用,但所經之處,多是塞車黑點,所以選擇試搭新地鐵站。入到站內已見長長通道,要真正去到乘車月台還要走十多分鐘。不過只需在何文田站轉車,多一個站便是油麻地。但轉車要落兩層,不是普通兩層樓,是兩層地鐵月台的高度,結果我走了近八層樓梯。不過整體來說,應該會快過巴士。加上已開通的啟德站,對新蒲崗和九龍城的居民來說,終於有這個選擇了。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