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神學人
網絡時代神學人

科技帶來顛覆的處境,在網絡時代做神學,應該可以更加激進,更加好玩,更加可能穿越時空。

物種多樣性神學@《 網絡時代2023信仰反思系列 》

(编辑过)

生態神學在西方已發展多年。整體討論例如上帝與創造界的關係、人類與大地的關係,甚或大自然的屬靈維度等,已有相當成熟的討論。但針對個別問題的思考,例如空氣污染、廢物處理、能源開發及瀕危絕種動物等等,是否都可以作神學反省,那就有需要逐漸探索。本文嘗試以物種多樣性 (biodiversity) 為題,以潘能伯格《系統神學》第二卷,第二章的第二部分「造物的世界」(The World of Creatures) 為脈絡,思考物種多樣性的神學意義。物種多樣性是環保一大議題。因為今天物種大量流失,危害生態平衡。據統計,今天的物種流失率比自然的流失率高達一千至一萬倍!在這個不正常的絕種速度之下,神學又可以給予教會怎樣的物種價值觀?給予什麼神學根據和動力保護物種多樣性?

一、物種彼此有別,但又彼此連繫  就以蜜蜂採花為例,兩者彼此連繫,同時也彼此定了規限:蜜蜂與花有別,但蜜蜂如要釀出蜜,牠只能從花吸取花蜜來釀製,花就成了蜜蜂的規限。另一方面,花與蜜蜂有別,但花如要傳播花粉,它只能靠外力如蜜蜂來替它傳播,蜜蜂或其他外力便成了花的規限。換言之,彼此各有不同,但都要靠對方完成自己的目的,因此,對方便定了自己的規限。如此,物種彼此區間有別,但同時彼此連繫,便形成了多元的世界。而大自然之所以能生成這樣多元,背後必有一原理使萬物區間,但同時亦使萬物互相連繫,那就是聖子,聖子就是那原理。因為聖子就是那位既與聖父不同,亦與聖父連繫的諾各斯。

二、大自然充滿上帝的智慧,不斷出現新物種 諾各斯也是上帝的智慧,能夠使多元的世界連繫起來,以至萬物有序,反影多元中的合一。但萬物彼此區間,也意味著每一存有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這就為何宇宙在膨脹,不斷要騰出空間來。然而,要不斷出現新的物種,宇宙才需要不斷膨脹,空間不斷擴張。因此,諾各斯作為多元生成的原理,也應同時是持續創造的原理,使大自然持續創造新的物種。多元生成的原理與持續創造的原理不過是一體的兩面。

三、在物種之中,人是上帝和其他物種的橋樑 諾各斯雖然能夠使多元的世界連繫起來,但不是所有物種都能直接與上帝連繫。只有人類才可藉著耶穌基督的統合,成為萬物與上帝連繫的主軸。也就是說,人類在耶穌基督裏成了上帝與物種多樣性之間的橋樑。但人又如可藉著祂作上帝和其他物種的橋樑呢?耶穌基督有沒有啟示給我們知道如何作橋樑?有,祂啟示自己給我們知道,祂就是那終極的先知、祭司和君王。

四、道成肉身是自然、救恩與歷史三者的交會處 聖子成了真實的個體,成為物種一員、自然界的一部分,目的是要拯救世界。所以,潘能伯格指出道成肉身就是自然史與救恩史兩者的交會處。然而,除了這二分法外,也可有三分法:道成肉身是自然、救恩與歷史三者的交會處。按上述討論,自然之於科學即先知身分,救恩之於人文即祭司身分,歷史之於社會科學即君王身分,三者總匯在聖子道成肉身的啟示之中。

五、給予空間和記念,就是愛的表徵 《詩篇》104:30 指出,聖靈就是那一切生命賜予的原理,掌管一切生命的活動,除了人之外,也包括動物和植物。因此,如果基督的工作是掌管多元和持續創造,那麼,聖靈的工作就是賜予生命,並連繫物種之間的活動,生態網絡就給建立起來。我們可以稱這一生態網絡為生命力場,彰顯著聖靈掌管生態網絡的能力。但聖靈本身不是場,也不能用場來跟聖靈作任何類比或連繫。生命力場彰顯聖靈的能力,不但創造了物種之間的活動空間,也創造了上帝與創造界之間的活動空間,彼此建立關係。

六、實踐保育 聖子成為物種的一員,祂從小領悟天父的道理(路 2:41-49)。傳道的時候,又說明天父如何愛護物種,指出天父也養活飛鳥(太 6:26)。這樣,聖子便無形中開啟了一條道路,讓我們能藉著祂領會天父對物種的看顧。這條道路就是聖子三重身分的道路。今天保護生物多樣性已發展到兩個層面:第一就是「利用價值保護」。顧名思義,就是基於物種對人類和自然界的好處而言。豐富的物種給世界很多用處。

「美」的結語 縱觀人類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式,多數在「利用價值保護」方面,「內在價值保護」相對甚少。這大概是因為人們甚少停下來仔細觀察大自然。人都是忙忙碌碌的:工作、生活,甚至娛樂。尤其是在這個全球一體化的年代,生活的維度更多,更繁複。互聯網及手機交友群組更使眼目定睛玻璃鏡面多於大自然。社會看不到大自然之美,政府或其他組織也相繼不會理會。所以我們要感謝環境藝術家,以他們美術的眼界表達大自然之美,繼承了主耶穌的教導:野地裏的百合花,不勞苦,不紡線,但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的卻不如這花一朵 (太 6:28 – 29)。如果沒有藝術,沒有觀察,這兩節經文都不過是我們腦海中的理念。生物不只有利用價值。每一個生命形態都有他的尊嚴。每一個生命進入大自然的舞台上,都有自己個別的意義,有他獨特之美。

文章全文出處: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ofHCUVhJZSYAHFti_moLzavOZjBNYj2/view

文章作者: 屈思宏博士自小喜歡大自然,常常思想上帝的創造,漸漸便跟動植物培養了一份感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