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406《史記》卷三十〈平準書〉17:歷史發展的「規律」?!

:歷史發展的「規律」?!

──────────原文──────────

太史公曰:農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龜貝金錢刀布之幣興焉。所從來久遠,自高辛氏之前尚矣,靡得而記云。故書道唐虞之際,詩述殷周之世,安寧則長庠序,先本絀末,以禮義防于利;事變多故而亦反是。是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禹貢九州,各因其土地所宜,人民所多少而納職焉。湯武承獘易變,使民不倦,各兢兢所以為治,而稍陵遲衰微。齊桓公用管仲之謀,通輕重之權,徼山海之業,以朝諸侯,用區區之齊顯成霸名。魏用李克,盡地力,為彊君。自是以後,天下爭於戰國,貴詐力而賤仁義,先富有而後推讓。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萬,而貧者或不厭糟糠;有國彊者或并群小以臣諸侯,而弱國或絕祀而滅世。以至於秦,卒并海內。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或錢,或布,或刀,或龜貝。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於是外攘夷狄,內興功業,海內之士力耕不足糧饢,女子紡績不足衣服。古者嘗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為不足也。無異故云,事勢之流,相激使然,曷足怪焉。

──────────翻譯──────────

太史公說:

農、工、商之間相互貿易的渠道暢通後,龜、貝、金、錢、刀、布等貨幣就出現了。這種情形由來已久,而「高辛氏」,也就是「帝嚳」以前的事情太久遠了,沒有材料可以記載。所以《尚書》最早講到唐虞時代的事,《詩經》最早講到殷周時期的事,天下太平就重視學校教育,先重視農業抑制商業,以禮義規範貪利;天下動盪不安時就會與此相反。因此事物發展到最興盛的時候就會轉為衰敗,時代發展到極致就會出現轉變,時而崇尚質樸,時而講求文采,這就是事物周而復始的變化。《禹貢》裡的九州,各自根據其土地所適合種植的作物與人民的多寡來繳交貢賦。商湯和周武王接承末世的衰弊而加以改變,使百姓不致疲弊困乏,各自都兢兢業業地致力於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但與禹的時代相比,卻也逐漸走向衰亡。「齊桓公」採用「管仲」的計謀,平衡穩定物價,開採山海的鹽鐵資源,使諸侯都來朝見,以小小的「齊國」名聲顯揚,成就霸業。「魏國」任用「李克」,充分利用地力,發展農業生產,成為強國之君。從此以後,天下各國在戰亂中爭鬥,崇尚狡詐武力而輕視仁義道德,以富有為要務,而把謙讓等禮儀視為末節。所以老百姓中間富有的積蓄上億,而貧窮的連糟糠都吃不飽;強國有地併吞了各個小國而使諸侯稱臣,而弱國有的則斷絕了祭祀而滅亡。直到秦國,終於兼併天下。虞、夏時的貨幣,金有三種,有的黃、有的白、有的赤;有的使用圓錢,有的用布幣、有的用刀幣,有的用龜貝。到了秦朝時,把全國貨幣分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單位,是上等貨幣;銅錢上標明「半兩」,重量與標明的相同,是下等貨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類只作為器物、裝飾及收藏的寶物,不作為貨幣使用。而這些貨幣隨著時代改變而或輕或重。當時對外攘平夷狄,對內興辦各項事業,天下的男子努力耕作,糧餉仍然不夠,女子紡紗織布,衣服數量仍舊不足。古代曾竭盡天下的財貨來供奉官府,還是覺得不夠用。這沒別的緣故,事物發展的流變,互相促進影響而導致如此的,這有什麼可奇怪呢?

─────────解說與心得─────────

司馬遷寫完這卷〈平準書〉後,提出了他從經濟這個切入點觀察到的「歷史規律」,也就是「天下太平的時候,君王大多會重農抑商,反之就會重商抑農」。

在遠古的夏商周時代裡,人們只要專心耕種並上繳適度的租稅,這樣的生活就算是非常恬靜。對政府來說,只要別讓百姓太過於勞累,靠著人們上繳的租稅還能維持國用,這樣就算是非常安定的時代了。

然而,到了春秋戰國時代,隨著各國爭霸下,「富國強兵」成了每個國家的首要目標。在追求富強下,在百姓部分,出現了富者越富,貧者越貧的現象,也就是所謂的「貧富不均」;在國家的部分,也出現類似「馬太效應」,也就是所謂的贏家通吃的情況,最終由秦國一統天下。

為何稅收總是不夠用?為何錢幣會鑄造地越來越輕薄?司馬遷那個年代還沒有「經濟學理論」的出現,所以司馬遷也只能以「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來描述這種現象。

今日的我們已經知道,過去的這種「等價貨幣」有它的缺陷,後來的紙幣也得在政府有足夠的保證金下發行,但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雖然不知道這些,還是可以透過觀察發現問題,為後代的我們留下寶貴的史料,這種找出問題等待後人研究、解決的心態值得肯定。

由於我也對經濟學的這些理論並不熟悉的情況下,就不多做評論。但讀完這一卷內容後,還是認為這卷內容相比於〈封禪書〉,更適合當作漢武帝的傳記。因為在這一卷內容中,比較符合我們印象中的那個雄才大略的漢武帝,也藉由這一卷內容得知,「雄才大略」是建築在有經濟實力的背景上的。倘若漢武帝早個十多年登基,大漢王朝應該也沒有足夠的財富讓他施展抱負。可見,「經濟」這個切入點真的是個很棒的觀察歷史視角。透過這一卷,更讓人佩服司馬遷的敏銳觀察力!

以上,就是這一段內容給我的收穫。

終於,在花了兩年半的時間裡,我讀完也寫完了《史記》前三十卷,從「本紀」、「表」到「書」的心得了!接下來讓我休息一陣子之後,再繼續往《史記》的另一個主題──「世家」邁進吧!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