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372《史記》卷二十八〈封禪書〉29:出現了,就是那道光芒!

出現了,就是那道光芒!

──────────原文──────────

上遂郊雍,至隴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寬舒等具太一祠壇,祠壇放薄忌太一壇,壇三垓。五帝壇環居其下,各如其方,黃帝西南,除八通鬼道。太一,其所用如雍一畤物,而加醴棗脯之屬,殺一狸牛以為俎豆牢具。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其下四方地,為醊食群神從者及北斗云。已祠,胙餘皆燎之。其牛色白,鹿居其中,彘在鹿中,水而洎之。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太一祝宰則衣紫及繡。五帝各如其色,日赤,月白。

十一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字始郊拜太一。朝朝日,夕夕月,則揖;而見太一如雍郊禮。其贊饗曰:「天始以寶鼎神策授皇帝,朔而又朔,終而復始,皇帝敬拜見焉。」而衣上黃。其祠列火滿壇,壇旁亨炊具。有司云「祠上有光焉」。公卿言「皇帝始郊見太一雲陽,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是夜有美光,及晝,黃氣上屬天」。太史公、祠官寬舒等曰:「神靈之休,祐福兆祥,宜因此地光域立太畤壇以明應。令太祝領,秋及臘間祠。三歲天子一郊見。」

──────────翻譯──────────

皇上於是到雍城郊祀,來到隴西,向西行登上「崆峒山」,駕臨「甘泉宮」。命祠官「寬舒」等人籌備好「太一神」的祭壇,祭壇仿照一位方士「薄忌」所講述的太一壇樣式建造,壇分三層。五帝壇環繞在太一壇下,五帝各自在自己的方位,黃帝位在西南方,開通八條鬼神的通道(除八通鬼道)。「太一壇」祭祀所用與「雍城」各畤相同,另外增加甜酒、棗和乾肉之類(而加醴棗脯之屬),宰殺一頭牛作為祭祀的供奉物(殺一狸牛以為俎豆牢具)。而五帝壇只用祭肉和甜酒供奉(而五帝獨有俎豆醴進)。壇下的四方空地上,以酒沃地以祭祀隨從的群神與北斗(為醊【音同綽,以酒淋地的意思】食群神從者及北斗云)。祭祀完畢,剩餘的祭肉都用火燒化。牲牛用白色,把宰殺好的鹿塞入牛的腹腔中,再把豬塞入鹿的腹腔中,一起放在釜中加水烹煮(水而洎【音同計,往鍋子裡加水的意思】之)。祭日的犧牲用牛,祭月用羊豬。太一壇的主祭官員的禮服用紫色以及五彩綉衣,五帝壇主祭官員的禮服則各按帝所主方位的顏色,日壇的主祭官員的禮服為赤色,月壇的則為白色。

十一月辛巳初一早晨交冬至,天剛拂曉,天子開始祭祀太一神。早晨祭日,傍晚祭月,只是作揖而不跪;而祭祀太一神時則和雍城的郊祭禮相同。贊禮者朗誦著祝詞說:

「上天當初把寶鼎、神策授給皇帝,經過一個又一個朔日,終而復始,皇帝恭敬拜見天神。」

禮服崇尚黃色。祭祀時滿壇是一堆堆的燎火,壇旁邊放著烹煮等炊具。

主管官員說:「祭壇上出現光芒。」

公卿們說:

「皇帝最初在雲陽郊祭太一神時,主管官員捧著大璧及上好的牲品進獻供(有司奉瑄玉嘉牲薦饗)。當天夜空就有美麗的光彩出現,到天亮時,黃氣上騰,與天相連。」

太史公與祠官寬舒等說:

「這是神靈的美意,降福於人間的吉兆祥瑞(神靈之休,祐福兆祥),應該再出現光彩的地方建立太畤壇與神光的祥瑞吉兆相呼應。並且應該命令太祝管領此事,每年秋天和臘月間祭祀。往後每隔三年就由天子郊祭一次。」

─────────解說與心得─────────

在這兩段記載中,司馬遷為我們留下了頗為詳細的祭祀內容。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要先把祭祀用的豬宰殺後放進鹿的體內,再把鹿放進牛的體內的這一系列「製作祭品」方式。如此大費周章的「料理」方式,只是為了用最高規格的祭品來去祭祀地位最高的「太一神」。

在經過焚燒祭品後,祭台上出現了「火光」,甚至上達天際,那場面的「壯闊」應該會讓參與者內心激動不已吧!因此,就連「太史公」都建議皇帝,應當在光彩出現之處,建造新的祭台,然後由負責祭祀的官員主持祭祀,並且每三年由皇帝親自到場祭祀一次。

在今日科技發達之際,對於這種地面大量燃燒,導致「廢氣」與「天空」連成一線的景象,應該是「見怪不怪」的。但對兩千多年前的古代,很少有機會進行如此密集的燃燒下,這種「異狀」被視為「祥瑞」似乎也滿合理的。

只是,前幾段裡也不太相信所謂的「黃帝乘龍」一事的太史公,怎麼此時就會因為這種景象而建議皇帝設立祭台呢?我想,也不能苛責太史公,畢竟這是因為當時推算出每隔一段時間,冬月初一的早晨剛好會接到「冬至」,這些巧合加上前些時日出土的上古寶鼎,讓古代那個科技尚未萌芽的人來說,除了神蹟之外,似乎很難找到更合理的解釋。

不過,文中所謂的「太史公」到底是誰呢?關於這個問題,歷來多有學者討論。因為司馬遷後來繼承父親的職務名稱是「太史令」,漢代並沒有「太史公」這個稱呼。那麼《史記》裡多次出現的「太史公」到底是誰呢?

後代學者多認為,這應該是指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換言之,《史記》中多次出現的的「太史公曰」,其實是司馬遷引用父親的話,而非司馬遷本人的說詞。司馬遷之所以創造了「太史公」一詞,是為了紀念他心目中最尊敬的父親「司馬談」,而他的父親最大的心願就是留下一部歷史著作,只可惜這個願望並沒有時間給他完成下,最終由司馬遷繼承並完成了這個使命。

換言之,當時參與漢武帝這場太一神祭典的是司馬談,他當下也被那壯麗的景觀所感動下,與其他大臣一同建議皇帝設壇,並每三年前往祭祀一次。

至於祭祀之後還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