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180《史記》卷七〈項羽本紀〉01:我們與英雄的距離,其實並不遙遠

即使是英雄,也是有血有淚有惰性的人!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

項籍是下相地區的人,字羽(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開始起事的時候,年紀才二十四歲(初起時,年二十四)。他的叔父是「項梁」,項梁的父親是「項燕」,就是當年被秦國將領「王翦」所殺害的那位楚國大將(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大將,被封在項地,所以就以「項」當作氏(項氏世世為楚將,封於項,故姓項氏)。

項籍小的時候曾學習寫字識字,但沒有學成就不學了(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接著又學習劍術,但也沒有學成(學劍,又不成)。這讓他的叔叔項梁對他很生氣(項梁怒之)。

項籍卻說:

「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劍一人敵,不足學)。我要學習能打敗萬人的本事(學萬人敵)!」

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繼續學到最後(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項梁曾經因罪案受牽連,被櫟【音同悅】陽縣逮捕入獄,他就請「蘄【音同齊】縣」獄掾【音同願】「曹咎」寫了封說情信給櫟陽獄掾「司馬欣」,事情才得以了結(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後來項梁又殺了人,為了躲避仇人,他和姪兒項籍一起逃到「吳中郡」(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郡中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項梁(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當吳中郡有大規模的徭役或大的喪葬事宜時,項梁經常擔任主辦人,並暗中用兵法部署組織賓客和當地年輕人,藉此瞭解這些人的才能(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以兵法部勒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當年,始皇帝遊覽會稽郡渡過浙江時,項梁和項籍一起去觀看(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項籍見了始皇帝的車隊後說:

「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彼可取而代也)!」

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這可會被滿門抄斬的(毋妄言,族矣)!」

但項梁卻也因此而感到項籍很不一般(梁以此奇籍)。

項籍身高八尺多,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一般人,即使是吳中當地的年輕人都很懼怕他(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

結束了前六卷的「帝王譜系」,司馬遷破格讓沒有稱過帝的「西楚霸王」項羽列入「本紀」的內容裡,讓有點枯燥乏味的「本紀」有了比較輕鬆的氣息。相較於前幾篇的每個王朝始祖都得追溯到五帝時代,這篇〈項羽本紀〉卻僅告訴我們:項羽的祖先歷代都是楚國將軍,因為被封在「項地」,所以他才會姓「項」。相較之下,項羽的祖先雖少了點神蹟,但去有著實實在在的功績。不過,雖說項羽的叔公是當年楚國的將軍項燕,但當年歷代為將的項家人,目前也只是個在逃的殺人犯而已。

有趣的是,司馬遷筆下這位力大無窮的項羽,跟我們一般人的距離並不遙遠。不愛學習的他,每每學點皮毛就放棄,甚至跟我們一般人有點類似,總喜歡幫自己的放棄找理由。小時候讀過這段故事後,也常常把項羽當成自己也懶得學習的藉口。例如:去商店買東西又用不到開根號,何必學那麼複雜的數學?又沒有打算出國,何必認真學外語?又不是要當歷史學家,何必要記那麼多年代?

今日再次讀到這段內容,更可以明瞭項羽之所以受到一般人的喜歡的原因,應該就是項羽跟我們的距離並不遙遠,他跟我們一樣有惰性的緣故吧!?

另外,項羽看到始皇帝車隊時,說出的那句豪邁的「彼可取而代也」,除了與他的形象相符之外,多少也跟你我童年時的模樣類似吧?!小時候,我們或多或少都曾說出過幾句雄心萬丈的豪語,雖然長大後會覺得當年的自己很可笑,但我想當中應該仍有部分人持續堅持著當年那份赤子之心吧!?

不過,在讀這段史料的同時,心中的最大疑惑是,為什麼司馬遷知道這些事情?以司馬遷曾到各地去訪查來看,這些資料應該都是來自民間傳聞。其中,項羽學藝不精,確實有可能藉由項梁之口流傳出去。但是,項羽說的那句「彼可取而代也」,項梁應該不可能四處張揚,畢竟這可是會惹來滅族之禍的。但為何僅有項梁聽到的一句話,最後能被司馬遷記錄下來呢?由於後來項梁意外戰死,這句話應該更不可能流傳開來,那麼到底是誰把這句話流傳出來的呢?

我想,總不能永遠都說這些內容是司馬遷虛構的。這樣就如同那些把不知道如何解釋的古文明,都說成是外星人建造的一樣不負責任。因此,我想這句話除了有可能是民間依據項羽的形象,捏造出來的一段故事,最終被司馬遷在訪談時蒐集到之外,也有可能是項羽本人在滅秦之後四處宣揚的吧!?畢竟,以項羽學習時只喜歡學點皮毛,然後用誇大的藉口來解釋自己為何不想繼續學習這點來看,在秦王朝滅亡後,項羽在士兵面前吹噓自己曾當著始皇帝的車隊說:「彼可取而代也。」似乎也頗為合理。

總之,在司馬遷四處訪查與蒐集下,他所描述的項羽比起前幾卷的人物更加有血有肉,讀來更為親切。至於項羽接下來會遇到那些大事,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吧!

以上,就是這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