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樂思
陶樂思

社工系學士。現職行政人員。業餘寫作。喜愛自學。寫作領域涵蓋觀點、社會科學、歷史知識、寓言短篇等。Github: https://github.com/Dorothy1984

讓愛發電第二季:香港公民社會建設者故事二:五個集合行動的少年

collaction童心共享活動。小女孩用心為換物會寫禮物卡

搞鬼的隊名創意十足的團隊

看見「Collaction」是否以為筆者拼錯字?其實並沒有。這是一個網站的名字,Collaction正是由「collect」與「action」兩個英文字拼湊而成。到底怎麼回事?打開www.collaction.hk網頁,會看見上百個五花百門,由各界人事發起的社會創新項目,例如鼓勵分享食物的「社區雪櫃」;顯示全港免費水機地圖以鼓勵自攜水壺的「撲水」;甚至有小學生發起的項目,例如保護流浪貓的「喵喵民宿」,保護野生雀鳥的「今次有屋鳥」等。筆者上篇報導介紹的g0vhk也是這個網站的其中一個項目。究竟什麼人有此能耐與魄力營運這個網站,並且不斷推動社會創新呢?答案是五個年輕人。他們運用業餘時間與個人專長,自發地,無償地營運這個網站。目的是要為各個改善社會的項目招贅志同道合者一起推行。他們五個,包括從事資訊科技行業的Himphen和Nelson;擔任行政工作的Amy;以及從事攝影/設計的Catherine和Camelie。這五個年輕人不但來自不同行業,性格也各異:嚴肅的Himphen,像極暖男的Nelson,親和力特強的Amy,以及文靜內向的Catherine與Camelie。究竟這五個性格迥異的人如何一起把Collaction做得有聲有色,受到香港與台灣媒體關注呢?適逢Collaction已營運超過六年,筆者找到了三位成員Himphen、Nelson與Amy做了一次訪談,說說他們的信念與心路歷程。

collaction童心共享活動。小朋友一起準備與長者聯歡換物會。


源自希望好點子得以實踐的願望以及對群眾外包的相信

Himphen與Nelson是大學同學。他們曾經參與過一個創意比賽。眼見那些沒有得獎的點子,雖然當中有不少是很值得實踐出來的好主意,但比賽一完結,它們就會被忘記,更遑論實踐了。於是他們想,自己能否做些事情讓好點子被看見,被實踐呢?於是在2014年8月,便開始了 Collaction項目,建立網上平台讓改善社會的好點子被看見,透過群眾外包的方式,讓看見項目並認同相關理念的群眾,一起協助項目的推行。

「群眾外包」就是公民參與。每個公民按照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加入協助各類社創項目的推行。Himphen就群眾外包作了非常具體的解說。當一群人共享相同的理念,然後就會一起策劃行動,再按照個人才幹分工合作。行動之後大家會檢討成效,再進一步完善理念與行動綱領。這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循環。筆者覺得這個一大群人的自我完善循環,與個人成長的歷程何其相似!


團隊向心力

Collaction現在的五位成員已經留在團隊多年。他們各按自己的才能有清晰的分工。Himphen與Nelson主要負責網站維護;Amy主要負責對外聯絡;而Catherine和Camelie則主要負責攝影及圖片設計。不過Collaction成立之初,成員數目並不穩定。有人加入也有人離開。究竟是什麼令這五位成員願意留下呢?Amy的故事或許能幫助我們多點理解。她在大學修讀社會學。於2014年12月到Collaction實習。當時Collaction正與一個社區中心合作舉辦「童心迎新年」(註)。活動的設計,是小朋友、家長及其他協助的組織各自貢獻資源或力量,一起達成服務他人的共同目標。最終除了成功達到目標以外,參與者都各有得着。Amy在活動中親身體會群眾外包的力量十分吸引她。於是她決定留下來推動Collaction的發展。六年過去,Amy覺得Collaction已經讓他們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我們有過很多一起行動的時光。這些都是我們的共同經歷與回憶。而這些共同經歷與回憶會令我們很想繼續一起共事。」Himphen認為他們的共同信念,會賦予他們留下來繼續耕耘的力量。Nelson則認為Collaction的開放組織,以及沒有死線的特性,容許成員在忙碌或疲累時暫停Collaction的工作,待時間許可或休息足夠再歸隊,這也減少了成員離開的機會。雖然受訪成員各自說出了不同原因,筆者則清楚體會團隊的向心力。


看見契機勇敢前行

當問及群眾外包在香港的實踐,Himphen認為這個意念在香港仍然很新,因此在首數年路並不易走。但過去年多發生在香港的社會運動,令很多香港人自發地貢獻自己長處,理念相近,才能相似的人自然地走到一起,採取各式各樣的行動,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他們已經實踐了群眾外包,只不過還未知道這樣的行動方式就是群眾外包而已。Himphen和Nelson都認為現在就是推廣群眾外包的良機。面對目下的香港,Collaction三位成員勉勵港人,繼續在自己相信的事情上耐心耕耘。唯有這樣,才有機會走出黑暗見到黎明。


結語

達明一派有一首叫《十個救火的少年》的歌,內容令人欷歔。但現實生活中,香港卻有堅持信念與理想的年輕人。他們着意改善社會,同時也注重個人成長。當問及營運Collaction的挑戰時,他們竟然不是抱怨找人合作很困難,親友澆冷水等,而是著眼於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培養,與隊友傷處等範疇。筆者認識他們多年,見證着他們從初出茅廬的新鮮人,變成今日的成熟職人,很替他們高興,同時也因着他們而為香港感到慶幸。

註:上文中Amy提及的「童心迎新年」,由於是一年一度的活動且持續數年,而之後的活動並非在接近新年時舉行,因此把活動名稱改為「童心共享」。文宗相片攝於2017年的童心共享活動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